重在保護 貴在傳承
讓曆史文化遺產(chan) 在被觀賞、被分享中得到保護、闡釋、傳(chuan) 播並被賦予現代意義(yi)
浙江紹興(xing) ,置身安昌古鎮,且聽流水潺潺、櫓聲欸乃;福建福州,穿行三坊七巷,但見古厝連綿,與(yu) 軟木畫、脫胎漆器、壽山石雕等非遺相得益彰;湖南益陽,漫步唐家觀老街,依稀可見昔日“茶市斯為(wei) 盛,人煙兩(liang) 岸稠”的景象,可聞陣陣茶香……行走神州大地,濃鬱的曆史文化氣息不時拂動心扉。一座座古城、一條條老街,鐫刻下鮮活的曆史記憶與(yu) 鄉(xiang) 土情懷,呈現出多彩的風土人情和人文魅力,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我們(men) 必須把它們(men) 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利用好。
數字見證前行。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新增23座,曆史文化街區劃定數量翻番,曆史建築確定數量增長了近5倍……住房城鄉(xiang) 建設部前不久公布的數據顯示,與(yu) 2012年相比,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曆史文化街區、曆史建築、傳(chuan) 統村落數量均顯著增長,我國城鄉(xiang) 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工作取得顯著成就。把有保護價(jia) 值的曆史文化資源“找出來”,把沒有列入保護清單的各類曆史文化資源“納進來”,這體(ti) 現著我們(men) 延續城鄉(xiang) 曆史文脈的決(jue) 心,也為(wei) 係統完整保護各類曆史文化遺產(chan) 奠定了堅實基礎。
延續城鄉(xiang) 曆史文脈,重在保護、貴在傳(chuan) 承。隻有堅守本地文化特色,保留獨有曆史韻味,才能助其不斷煥發新活力。比如,江西撫州竹橋村曾因雕版印刷業(ye) 盛極一時,近年來,竹橋村深入挖掘曆史,再現雕版印刷過程,呈現當年生產(chan) 生活狀況,成為(wei) 不少人旅遊觀光的目的地。又如,甘肅蘭(lan) 州河口村,在修複開發過程中圍繞黃河文化,保護兩(liang) 岸生態環境、開發黃河泛舟水上項目、打造沉浸式表演《記憶·盤古》水幕秀等,讓昔日渡口重現往日熱鬧。發掘傳(chuan) 統村落鮮明的文化特質與(yu) 精神標識,才能避免千村一麵,既存文物,也續文脈。
老城、老街、傳(chuan) 統村落,是一方水土的文化呈現,也是人的情感所係。保護這些珍貴遺產(chan) ,不僅(jin) 是守護重要的曆史建築群,也是嗬護人們(men) 對過往記憶和對故鄉(xiang) 的眷戀。雲(yun) 南通海,禦城曆史文化街區將明清時期的街巷肌理和空間尺度基本保存,閑置的老宅經修繕改為(wei) 民宿、店鋪,讓更多人在現代生活中享受古韻;陝西西安,長安區下灤村修繕加固古城門樓時,特意保持原有風貌格局,並在周邊修建小花園、涼亭等,重塑詩意閑適的人文環境……保護要見物,更要見人,在修繕建築風貌的同時,聚焦人們(men) 的情感羈絆與(yu) 生活體(ti) 驗,保留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印記與(yu) 鄉(xiang) 土味道,就能真正延續文脈、留住鄉(xiang) 愁。
保護曆史文化遺產(chan) ,並非要求一成不變或“冷凍式保存”,而要讓其“活起來”,成為(wei) 城鄉(xiang) 特色標識和公眾(zhong) 時代記憶,更好融入現代生產(chan) 生活。促進有條件的文物建築朝博物館、陳列館等方向轉型;利用數字賦能,讓古老建築雲(yun) 端“再現”,豐(feng) 富群眾(zhong) 文化體(ti) 驗;創新表達方式,以短視頻、網絡直播等形式吸引年輕受眾(zhong) 了解曆史遺存……讓曆史文化遺產(chan) 在被觀賞、被分享中得到保護、闡釋、傳(chuan) 播並被賦予現代意義(yi) ,才能讓它們(men) 真正“活起來”,在傳(chuan) 承與(yu) 發展中曆久彌新。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我們(men) 一定要重視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在強化保護上下更大功夫,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曆史文化保護成果就會(hui) 惠及更多人,曆史文化遺產(chan) 將不斷綻放出新的光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