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工業互聯網創新密碼
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與(yu) 製造業(ye) 的融合浪潮之下,工業(ye) 互聯網已成為(wei) 我國加快製造業(ye) 數字化轉型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不久前召開的2023全球工業(ye) 互聯網大會(hui) ,聚焦工業(ye) 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技術路線、應用場景等方麵的議題,對於(yu) 加快推動工業(ye) 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鏈、供應鏈的全麵連接,構建全新的工業(ye) 服務體(ti) 係起到積極作用。
所謂工業(ye) 互聯網,是指將互聯網技術與(yu) 工業(ye) 生產(chan) 相結合,通過數據共享、信息交互、處理分析等方式,實現生產(chan) 過程的數字化、智能化和網絡化,提高生產(chan) 效率和產(chan) 品質量,優(you) 化資源配置的一種新型工業(ye) 生態係統。雲(yun) 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核心技術,是用於(yu) 支撐工業(ye) 互聯網的各種應用場景。當前,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的發展狀況呈現出向工業(ye) 互聯網轉型的趨勢。
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在工業(ye) 互聯網相關(guan) 技術上的研發投入大幅增長,投入金額近1000億(yi) 元,推動了創新型企業(ye) 的湧現。通過應用工業(ye) 互聯網技術,我國製造業(ye) 的勞動生產(chan) 率提高了20%以上。可以看出,工業(ye) 互聯網通過優(you) 化生產(chan) 要素配置、提升產(chan) 業(ye) 鏈協同效率、創新商業(ye) 模式,推動了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
工業(ye) 互聯網能夠對海量數據進行實時處理和分析,為(wei) 生產(chan) 決(jue) 策提供科學依據,從(cong) 而提高生產(chan) 效率和質量。這種生態係統的密碼就在於(yu) 協同、共享,將互聯網技術與(yu) 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推動信息技術、智能製造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催生出新的商業(ye) 模式和創新業(ye) 態,進而促進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和轉型升級,為(wei) 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
不過,我國工業(ye) 互聯網技術發展仍麵臨(lin) 一些問題。比如,技術研發投入的絕對值和比例仍然偏低,2022年我國在工業(ye) 互聯網技術研發上的投入占GDP的比例為(wei) 1.5%,而發達國家這一比例普遍在2%以上。產(chan) 業(ye) 協同、跨界合作和產(chan) 學研協同不足,在應用工業(ye) 互聯網技術後實現了產(chan) 業(ye) 協同的企業(ye) 鏈並不是很多。標準規範、安全和隱私保護以及商業(ye) 模式等問題也亟待完善。基於(yu) 此,應多措並舉(ju) ,進一步穩步推進工業(ye) 互聯網創新發展。
發揮政府的引導與(yu) 支持作用,製定鼓勵工業(ye) 互聯網技術創新政策,激發企業(ye) 和科研機構技術創新。政府應關(guan) 注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製定政策時需要考慮產(chan) 業(ye) 的升級、生產(chan) 效率提升、產(chan) 品質量提高等因素。還要搭建工業(ye) 互聯網技術創新平台,鼓勵企業(ye) 、高校和科研機構等參與(yu) 其中,推動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同時,政府應積極引入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企業(ye) 、跨界企業(ye) 、創新型企業(ye) 等參與(yu) 平台建設,促進產(chan) 業(ye) 協同和資源共享。
企業(ye) 作為(wei) 工業(ye) 互聯網技術創新的主體(ti) ,應積極推動技術研發和應用。將技術創新與(yu) 市場需求相結合,注重技術的實際應用和產(chan) 業(ye) 化發展。積極參與(yu) 工業(ye) 互聯網應用示範,推動工業(ye) 互聯網技術在自身的應用和普及,實現生產(chan) 效率和產(chan) 品質量的提升。
高校和科研機構是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應該加強工業(ye) 互聯網技術研究和人才培養(yang) 。要聚焦行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具體(ti) 需求,推動高校、科研機構與(yu) 相關(guan) 企業(ye) 開展訂單式合作,研發技術、培養(yang) 人才,並積極參與(yu) 加強工業(ye) 互聯網技術標準製定,做好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還要加強與(yu) 國際同行的合作和交流,關(guan) 注國際市場的需求和發展趨勢,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我國工業(ye) 互聯網產(chan) 業(ye) 的國際競爭(zheng) 力。(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薄 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