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影視出海:從找平台到搭平台

發布時間:2023-11-15 10:4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影視銳評】

  作者:徐海龍(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電視劇《三十而已》拍攝泰劇版;《獵罪圖鑒》在海外熱播,並將被翻拍;迪士尼宣布購入《小敏家》全球版權;《二十不惑》係列劇在奈飛播出期間,獲得觀眾(zhong) 好評;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國際媒體(ti) 合作機製日臻完善;愛奇藝等視頻網站國際版建成覆蓋……近年來,中國影視走出去步伐明顯加快。從(cong) “找平台”到“搭平台”,成功案例不勝枚舉(ju) ,傳(chuan) 播方式不斷翻新,為(wei) 加強國際傳(chuan) 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進行有益嚐試。

  在影視走出去的過程中,有的創作者在主題選擇、創意設計和藝術審美上注重中國特色和國際表達,吸引不同國家的媒體(ti) 和製作公司購買(mai) 影視製播版權,掀起一輪IP出海熱潮。在這個(ge) 過程中,越來越多影視IP走出國門,以青春奮鬥、家庭情感等不同國家觀眾(zhong) 都能理解的元素和主題,推動中外文化互動交流。影視從(cong) 業(ye) 者還意識到,平台是全球文化交流的基礎設施,對提高對外傳(chuan) 播的自主性和信息供給量具有舉(ju) 足輕重的作用。所以,他們(men) 轉變思路,通過國際合拍、欄目共建、媒體(ti) 傳(chuan) 播聯盟、內(nei) 容品牌專(zhuan) 區、視頻網站國際版等方式搭建傳(chuan) 播平台,實現中國影視內(nei) 容的主動輸出、議程設置。這些跡象表明,中國影視業(ye) 已初步實現內(nei) 容、IP、平台、人才等全生產(chan) 要素的海外集聚,影視走出去正穩步邁入“第二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影視內(nei) 容乃至中國文化如何實現從(cong) “共享”到“共情”,與(yu) 海外受眾(zhong) 建立更緊密的聯係,相關(guan) 主管部門、電視台、影視公司、視頻平台等還需聚合聯動,以跨文化傳(chuan) 播理念推動影視走出去不斷升級。

  首先要因地製宜,深入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觀眾(zhong) 喜好,嚐試為(wei) 目標受眾(zhong) 量身定製。比如,找到中國與(yu) 當地相聯係的文化元素,喚醒觀眾(zhong) 的曆史記憶。講述20世紀30年代廣東(dong) 女性下南洋務工故事的電視劇《南洋女兒(er) 情》還原新加坡牛車水、豆腐街等曆史景觀,表現主人公與(yu) 當地人的互幫互助,受到新加坡、馬來西亞(ya) 觀眾(zhong) 的喜愛。還可以尋找跨文化傳(chuan) 播的共鳴點,像對個(ge) 體(ti) 生存狀況的關(guan) 注、對他者日常生活的好奇,以及兩(liang) 性情感、子女教育等,讓作品與(yu) 海外觀眾(zhong) 的日常生活建立聯係。泰劇版《匆匆那年》以各國觀眾(zhong) 都有的情感困惑和青春回憶為(wei) 表現內(nei) 容,在泰國獲得不錯的收視效果。

  其次,積極拓展具有新媒體(ti) 特質的傳(chuan) 播內(nei) 容。當下,海外傳(chuan) 播的製作主體(ti) 已由主流媒體(ti) 、大型製作公司拓展到自媒體(ti) 內(nei) 容生產(chan) 者、普通網友,傳(chuan) 播路徑也由衛星電視、流媒體(ti) 平台拓展至社交媒體(ti) 。影視從(cong) 業(ye) 者需改變各打鑼鼓各唱戲的思路,在更廣泛的媒介融合中激發傳(chuan) 受主體(ti) 間的互動,將蘊含於(yu) 影視作品中的中國文化勢能充分轉化為(wei) 傳(chuan) 播動能。《流浪地球》《深海》等影視作品在傳(chuan) 播的過程中,給網友提供了豐(feng) 富的中國審美文化符號,激發他們(men) 進行漫畫、小說等“二次創作”。一批喜愛中國文化、具有一定中文基礎的外國創作者還以“生活者”而非“評論者”身份體(ti) 驗中國文化生活,創作《新中國之歌》等影視作品。從(cong) 世界到本土,再從(cong) 本土到世界,以共情傳(chuan) 播實現價(jia) 值共享。這些影像符號、原創和“二創”短視頻通過社交媒體(ti) 、短視頻平台等方式滲透到海外受眾(zhong) 的日常生活中,如同毛細血管一般疏通文化壁壘,填充中國故事海外敘事和文化翻譯的空白。

  最後,在全產(chan) 業(ye) 合作中實現深度傳(chuan) 播融合。隨著中國影視公司海外經營漸入佳境,他們(men) 開始嚐試海外產(chan) 業(ye) 布局。比如,長信傳(chuan) 媒在馬來西亞(ya) 打造南洋街,為(wei) 當地影視拍攝製作提供服務。除了在產(chan) 業(ye) 基建方麵穩步推進,一些公司還在受眾(zhong) 調查、影視培訓等領域實現本土化。這種“組合拳”及其疊加效應,讓中國影視業(ye) 在異國他鄉(xiang) 落地生根,與(yu) 當地影視行業(ye) 在硬件建設、人才挖掘、公益活動、周邊產(chan) 品開發等多方麵合作。影視從(cong) 業(ye) 者不僅(jin) 從(cong) 中獲得經濟利益,還了解了當地影視業(ye) 發展狀況、影視消費水平和觀眾(zhong) 收視習(xi) 慣等,這些信息將為(wei) 未來的創作傳(chuan) 播提供參考。

  總之,從(cong) 單一作品播映到IP輸出、周邊衍生產(chan) 品推廣,從(cong) 借助外國媒體(ti) 的“借船出海”,到打造跨國流媒體(ti) 平台的“造船出海”,從(cong) 聚焦影視海外發行,到深耕當地影視產(chan) 業(ye) ,中國影視出海進階之路背後,是傳(chuan) 播內(nei) 容、傳(chuan) 播觀念、傳(chuan) 播途徑的更新迭代。以文化人,更能凝結心靈;以藝通心,更易溝通世界。在未來,如何把“自己講”和“別人講”結合起來,讓中國文化從(cong) “走出去”到“走進去”,在國際上獲得更多情感認同和價(jia) 值認同,我國影視從(cong) 業(ye) 者還需再接再厲,為(wei) 這道時代考題寫(xie) 下更多富有中國智慧的答案。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15日 15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