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種文化”要因地製宜
作者:韓業(ye) 庭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沒有鄉(xiang) 村文化的高度自信,沒有鄉(xiang) 村文化的繁榮發展,就難以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偉(wei) 大使命。
近年來,通過實施農(nong) 村電影放映、廣播電視村村通、送戲下鄉(xiang) 、建設農(nong) 家書(shu) 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我國鄉(xiang) 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文化產(chan) 品供給日益多樣化,文化服務效能顯著提升。
可是,不管是送電影、送電視,還是送戲、送書(shu) ,都是單向的文化輸送。送到農(nong) 村的各種文化產(chan) 品,僅(jin) 僅(jin) 是被觀賞的客體(ti) ,農(nong) 民欣賞文化隻是被動接受。文化,不僅(jin) 是文娛產(chan) 品,更是內(nei) 化於(yu) 心的認知、外化於(yu) 行的習(xi) 慣。也就是說,僅(jin) 僅(jin) 給農(nong) 民“送文化”是不夠的,還必須培養(yang) 農(nong) 民的參與(yu) 意識、創造意識,讓其成為(wei) 文化的主人,那樣才能讓文化之花在鄉(xiang) 村持久綻放。因此,在鄉(xiang) 村文化建設中,既要“送文化”,更要“種文化”。
所謂“種文化”,就是通過組織農(nong) 民參與(yu) 文化娛樂(le) 體(ti) 育方麵的活動或培訓,提升其文化造血能力,讓他們(men) 在沒有外界助力的情況下,可以自己開展文化娛樂(le) 體(ti) 育活動,從(cong) 而達到豐(feng) 富文化生活、培育文明鄉(xiang) 風、激發鄉(xiang) 村發展內(nei) 生動力的目的,這個(ge) 過程就像把文化的種子種進鄉(xiang) 村大地,讓其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目前,不少地方已在鄉(xiang) 村有組織地開展“種文化”工作。比如,有的地方把喜歡吹拉彈唱的農(nong) 民組織到一起成立農(nong) 民樂(le) 隊,有的地方幫助農(nong) 民成立書(shu) 畫、音樂(le) 、山歌等文藝類協會(hui) ,還有一些地方支持農(nong) 民舉(ju) 辦自編自導自演的“村晚”。這些“種文化”的活動,讓農(nong) 民從(cong) 文化的旁觀者變為(wei) 參與(yu) 者,大大提升了他們(men) 參與(yu) 鄉(xiang) 村文化建設的積極性。
與(yu) 此同時,一些地方“種文化”的活動也存在著形式化、任務化的傾(qing) 向和簡單化、“一刀切”的問題。比如,有的地方在培訓鄉(xiang) 村文藝骨幹時,培訓內(nei) 容缺乏專(zhuan) 業(ye) 性、實用性,照本宣科念課件的多,結合實際講專(zhuan) 業(ye) 的少;有的地方“種文化”,僅(jin) 僅(jin) 為(wei) 完成上級的任務,而不是為(wei) 滿足基層群眾(zhong) 的真實需求;有些地方的“種文化”活動,淪為(wei) 小圈子的自娛自樂(le) ,沒有將活動成果惠及廣大基層群眾(zhong) 。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zhong) 多,不同地區在文化傳(chuan) 統和文化需求方麵存在很大差異,“種文化”沒有統一的標準和模式,因此要因地製宜。
有需求,才會(hui) 有參與(yu) 的動力。“種文化”之前,要摸清農(nong) 村群眾(zhong) 真實的文化需求。農(nong) 村群眾(zhong) ,不同年齡的人會(hui) 有不同的文化需求——中老年人愛跳廣場舞,年輕人喜歡在網絡世界遨遊;不同地域的人會(hui) 有不同的愛好——陝西人愛吼秦腔,廣西人愛唱山歌,四川人愛看川劇。要根據群眾(zhong) 的不同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guan) 活動,切忌好高騖遠,舉(ju) 辦群眾(zhong) 不感興(xing) 趣的文化活動。
目前,鄉(xiang) 村非常缺乏專(zhuan) 業(ye) 文化人才,一些村子的“文化能人”老齡化嚴(yan) 重,一些鄉(xiang) 鎮文化站的工作人員隻有初中或高中學曆,大學以上學曆的偏少且專(zhuan) 業(ye) 不對口。“種文化”其實“種”的是文化人才。要通過“發現一批、培養(yang) 一批”,在農(nong) 村建立一支專(zhuan) 兼職相結合的“文藝種子”隊伍,最終帶動一片,逐漸提升農(nong) 村的文化造血能力。在這方麵,既可以利用回鄉(xiang) 大學生、新鄉(xiang) 賢等在地資源,也可以吸引城市裏的藝術家、藝術院校師生等到農(nong) 村參與(yu) 藝術鄉(xiang) 建。
“種文化”不僅(jin) 是讓農(nong) 民通過文娛活動獲得精神上的愉悅,更重要的是要借助文化激發鄉(xiang) 村發展內(nei) 生動力,讓農(nong) 民享受發展的紅利。在這方麵,不少地方已經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在全域旅遊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大力發展文旅演藝產(chan) 業(ye) ,引導農(nong) 民從(cong) 田間走上舞台,在文化藝術領域煥發人生“第二春”。比如,廣西桂林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有600餘(yu) 名演員,其中1/3的演員都是來自景區周邊村子的普通農(nong) 民。打魚、牽牛、撐竹筏、唱山歌……村民們(men) 把生活中的勞作場景搬上舞台,既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也提升了文化自信。
“種文化”要因地製宜,也要因勢利導。有些地方的“農(nong) 家書(shu) 屋”,平時門鎖著、窗關(guan) 著,隻有4月23日“世界讀書(shu) 日”,才象征性地舉(ju) 辦閱讀活動,結果門可羅雀,無人問津。這是不少地方“農(nong) 家書(shu) 屋”人氣不旺的重要原因。也有一些地方主動對接農(nong) 村群眾(zhong) 的閱讀需求,激發起農(nong) 民朋友的閱讀興(xing) 趣。聽說幾個(ge) 村鎮在養(yang) 殖對蝦,但村民缺乏技術指導,江蘇鹽城大豐(feng) 圖書(shu) 館與(yu) 相關(guan) 村子的“農(nong) 家書(shu) 屋”合作,為(wei) 養(yang) 蝦戶送去跟養(yang) 蝦有關(guan) 的圖書(shu) 資料;為(wei) 助力大豐(feng) 恒北村早酥梨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大豐(feng) 圖書(shu) 館不僅(jin) 與(yu) 該村結成幫扶對子,還送去數千份梨樹種植方麵的圖書(shu) 資料,幫助村民們(men) 解決(jue) 了梨樹種植中的技術難題。這種因勢利導的送書(shu) 之舉(ju) ,既解決(jue) 了當地村民的難事、愁事,也巧妙地在村民心中“種”下文化的種子,比機械地舉(ju) 辦一些閱讀推廣活動效果要好得多。
總之,鄉(xiang) 村群眾(zhong) 對文化有著巨大的潛在需求,鄉(xiang) 村社會(hui) 也蘊藏著無窮的文化生命力。在鄉(xiang) 村“種文化”,要緊緊圍繞群眾(zhong) 、依靠群眾(zhong) ,並根據實際情況因地製宜、分類施策,用智慧之水澆開鄉(xiang) 村大地上的文化之花。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15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