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巢湖:文明實踐活動遍地開花
光明日報記者 常河
“學鳳啊,真的很謝謝你!”曹俊翠坐著嶄新的輪椅,握著高學鳳的手,眼裏閃著淚花。
58歲的高學鳳,是安徽省巢湖市趙集社區的“紅色郵差”誌願者,從(cong) 2019年開始幫助社區的困難群眾(zhong) 寄取快遞、繳納水電費、代買(mai) 生活用品等。這一次,高學鳳和她的夥(huo) 伴們(men) ,又為(wei) 行動不便人士送來了募集到的輪椅。
如今,在巢湖,像高學鳳這樣的誌願者比比皆是。“巢湖在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中,緊扣‘凝聚群眾(zhong) 、引導群眾(zhong) 、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的要求,以誌願服務為(wei) 載體(ti) 、強化主體(ti) 為(wei) 基礎、壓實責任為(wei) 牽引、服務群眾(zhong) 為(wei) 中心,不斷推深做實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巢湖市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部長陳昌琴說。
在巢湖市烔煬鎮中李村,74歲的“安徽省基層理論宣講先進個(ge) 人”“合肥好人”梁邦定家喻戶曉。他三次患癌,拄拐長達40多年,卻始終堅守三尺講台。退休後,他又發揮餘(yu) 熱,經常到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誌願宣講。
“今天聽了梁老師的介紹,才發現原來自己身邊就有這麽(me) 多的好人好事,感觸很深,也讓我更加下定決(jue) 心向他們(men) 學習(xi) ,多做好事、爭(zheng) 做好人。”10月22日,聽完梁邦定的宣講,烔煬社區居民高洪濤說。
梁邦定退休後,看到村裏不少孩子在節假日無所事事,特別是一些留守兒(er) 童無人照看、疏於(yu) 管教。為(wei) 了讓這種情況能有所改觀,他站了出來,成了留守兒(er) 童們(men) 的校外思想品德課老師。每逢周末和節假日,大家總能見到一位拄著雙拐的老人,同大學生誌願者們(men) 一起忙前忙後。
記者了解到,針對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中基層宣講誰來做、做什麽(me) 、怎麽(me) 做的問題,巢湖市依托“專(zhuan) 家+草根”組建宣講隊,組織開展黨(dang) 員講政策、專(zhuan) 家講理論、模範講故事、群眾(zhong) 講體(ti) 會(hui) 等主題宣講活動,根據不同對象、不同層次、不同特點,靈活運用傳(chuan) 統媒體(ti) 與(yu) 新媒體(ti) 等平台,以講堂或入戶的方式,積極開展對象化、分眾(zhong) 化、差異化、形象化的宣傳(chuan) 宣講,全力打造麵向農(nong) 村的“沒有圍牆的大學”。
每到暑期或節假日,蘇灣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便會(hui) 組織開展非遺傳(chuan) 承誌願服務活動。在省級非遺樹雕畫傳(chuan) 承人尹修平的工作室裏,學生們(men) 能夠近距離觀摩樹雕畫、牛角雕等工藝品的製作過程,切身感受非遺文化魅力。
巢湖市推出“振興(xing) 優(you) 秀鄉(xiang) 土文化”本土實踐項目,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將非遺與(yu) 文明實踐相結合,推動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激發群眾(zhong) 精神動力。
司集民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巢湖民歌的重要組成部分,傳(chuan) 承人崔道英是巢湖市蘇灣鎮“司集民歌傳(chuan) 承”誌願服務項目的誌願者。每逢假期,崔道英都會(hui) 來到蘇灣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為(wei) 鎮上的孩子們(men) 講述司集民歌的發展曆程,教唱司集民歌《姑嫂對花》。“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們(men) 在真聽、真看、真感受中學習(xi) 非遺技藝,領略巢湖地區樸素、真摯的風土人情,從(cong) 小培養(yang) 青少年保護和傳(chuan) 承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崔道英說。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15日 0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