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為古代經典賦予現代詩歌韻律

發布時間:2023-11-15 11:0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張鵬禹(人民日報海外版文學觀察版編輯)

  近年來,短視頻、有聲閱讀等新形式在普及傳(chuan) 統文化經典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曆史典籍、詩詞歌賦、非遺曲藝等正在走進尋常百姓家。但思想文化典籍往往因其內(nei) 容的深奧、表達的陌生、語境的隔膜,不易為(wei) 當代讀者所接受。這方麵,紮希的《執一不二——〈呂氏春秋〉的詩筆記》(研究出版社2023年7月出版)進行了有益探索。這部作品通過詩譯的形式,將《呂氏春秋》原典內(nei) 容一一道來,在忠於(yu) 原文的基礎上,用雅馴的現代白話跨越2000多年,實現與(yu) 呂氏思想的隔空對話。這是一部獨特的文學著作,為(wei) 我們(men) 了解這部先秦典籍打開了方便之門。

  談及《執一不二》的特點,首先是選材獨到。這部作品以先秦重要思想文化典籍《呂氏春秋》為(wei) 對象,將目光投向這部價(jia) 值非凡但一般讀者接觸較少的經典。當代研究者張雙棣、張萬(wan) 彬、殷國光、陳濤在他們(men) 的《呂氏春秋譯注(修訂本)》中說:“曆代沒有深入研究此書(shu) 者。”令他們(men) 遺憾的是,“這樣一部有價(jia) 值的書(shu) ,卻長期沒有引起人們(men) 的重視”。實際上,《呂氏春秋》是中國曆史上最早有組織、按計劃編寫(xie) 的文集之一。它上應天時,中察人情,下觀地利,以道家思想為(wei) 基調,用儒家倫(lun) 理確定價(jia) 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觀念、名家的思辨邏輯、法家的治國技巧,加上兵家的權謀變化和農(nong) 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治理學說。作為(wei) 先秦重要典籍,《呂氏春秋》的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和它所保留的科學文化方麵的曆史資料十分豐(feng) 富,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一份珍貴遺產(chan) 。

  其次是治學嚴(yan) 謹,費力頗多。作者為(wei) 寫(xie) 作這部作品,參看的《呂氏春秋》刻本達14種,並參閱當代學者譯注版本多種,不僅(jin) 一字不落地翻譯了原典全文,還為(wei) 今人陌生的人物、典故等增加大量注釋。其中耗費多少心血,不言而喻。此外,理解這部重要的先秦典籍,不能僅(jin) 僅(jin) 從(cong) 文字內(nei) 容方麵進行把握,更需要“知人論世”,站在大曆史觀的宏觀視野下摸準全書(shu) 基調。作者緊扣《呂氏春秋》成書(shu) 年代,認為(wei) 這是中華民族即將結束春秋戰國混亂(luan) 局麵,進入大一統時代的關(guan) 鍵時刻。《呂氏春秋》致力於(yu) 把秦國推行的政策理論化,作為(wei) 統一後秦朝的治國綱領。這也是作者結合“執一”“不二”兩(liang) 節而命名本書(shu) 的原因。以此把握全書(shu) ,不僅(jin) 能還原呂氏思想的曆史語境和文化背景,更能綱舉(ju) 目張,對其中的物以致用、天人合一等思想精髓有更好把握。

  《執一不二》最突出的特點是貫通文史,可讀性強。《呂氏春秋》的注本譯本有不少,但用分行白話詩的形式將其思想精髓呈現給讀者,不得不說是一種創新。作者認為(wei) ,哲學與(yu) 詩是相通的,對於(yu) 思想文化典籍而言,“詩”反而是比“論”更容易為(wei) 讀者接受的一種方式。因為(wei) 詩句不僅(jin) 同樣莊重,而且富於(yu) 感情。對詩譯來說,韻文可以在嚴(yan) 謹的同時,更好引發讀者共鳴。“更深刻的理解往往閃現於(yu) 不可言說的頓悟,頓悟則一向足以擔當古往今來靈犀相通的捷徑。”作者的這番理解,是他從(cong) 事這項工作的初衷,也是他進行文體(ti) 創新、接通古代辭賦韻文傳(chuan) 統的原因。

  作者在反複研究呂氏思想基礎上,字字推敲譯文,形成60餘(yu) 萬(wan) 字的作品,不失為(wei) 一種再創造。這對於(yu) 中華思想文化典籍的創造性轉化與(yu) 創新性發展而言,是一種路徑上的有益嚐試。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15日 14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