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焦點訪談:好“豐”景如何繪就

發布時間:2023-11-16 10:55:00來源: 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糧安天下,糧穩社稷。今年我國糧食生產(chan) 先後遭遇黃淮罕見“爛場雨”、華北東(dong) 北局地嚴(yan) 重洪澇、西北局部幹旱等災害,很多人擔心糧食會(hui) 不會(hui) 減產(chan) ?眼下秋收基本結束,盡管統計數據還沒有最終出來,但是據判斷,今年秋糧仍將是一個(ge) 增產(chan) 季,這也將是我國連續第二十個(ge) 豐(feng) 收年。那麽(me) ,今年秋糧的豐(feng) 收是怎麽(me) 來的呢?

  目前,我國秋糧收獲已進入掃尾階段,綜合專(zhuan) 家田間測產(chan) 和多個(ge) 部門單位預測研判,今年秋糧增產(chan) 已沒有懸念。

  一方麵是局部受災,一方麵是有望創曆史新高,這成果來之不易。此前,我國糧食生產(chan) 已經連續8年保持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今年我國又啟動了新一輪千億(yi) 斤糧食產(chan) 能提升行動,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開展了今年糧食生產(chan) 的頭號工程——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麵積單產(chan) 提升行動。這也是我國農(nong) 業(ye) 部門首次開展這一行動。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種植業(ye) 管理司糧食處處長、一級調研員項宇:“現在,糧食生產(chan) 的情況是在專(zhuan) 家田、試驗示範田都有高產(chan) 典型,但是大田的單產(chan) 水平並不高,我們(men) 今年是以增加種植密度為(wei) 切入點,選擇100個(ge) 大豆重點縣和200個(ge) 玉米重點縣,整建製推進大麵積單產(chan) 提高。”

  黑龍江省依安縣就是這300個(ge) 重點縣之一,耕地麵積達到430萬(wan) 畝(mu) 。大麵積單產(chan) 提升行動在當地成效如何呢?

  記者采訪時,依安縣安樂(le) 村的玉米地正好到了收獲期,大型收割機在農(nong) 田裏忙個(ge) 不停。今年,村裏第一次采用了大壟雙行的密植技術。大壟雙行是密植農(nong) 作物的一種方式,也是今年糧食增收的秘密武器。它指的是在每條壟上種植兩(liang) 行作物,從(cong) 而達到密植的效果。

  通過增加密度來提高產(chan) 量,這方法聽上去並不高深,但是過去為(wei) 什麽(me) 難以做到呢? 一開始,村裏種田的“老把式”楊君對這種方法也是疑惑重重。

  黑龍江齊齊哈爾市依安縣新興(xing) 鎮安樂(le) 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李彥傑:“過去土地連不到一起,得有大型機械,有好的播種機,在1.1米寬的大壟上,從(cong) 整地、起壟,要求標準非常高,才能達到增產(chan) 效果。”

  黑龍江齊齊哈爾市依安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周軍(jun) :“傳(chuan) 統的農(nong) 業(ye) 經營方式組織化程度低,農(nong) 戶大多零散經營,一些先進的技術、科技賦能不充分,大型機械得不到很好應用。”

  為(wei) 了解決(jue) 糧食增收的瓶頸,從(cong) 今年開始,當地創新了農(nong) 業(ye) 經營模式,通過以土地經營權入股組建合作社,打造“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互助性經濟組織。合作社推舉(ju) 當地的能人擔任理事長,由村支部書(shu) 記擔任合作社監事長,村民自願以自家的承包地經營權入股。

  安樂(le) 村共有262戶村民自願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加入了合作社,經營麵積達到了1.34萬(wan) 畝(mu) 。初步解決(jue) 了適度規模經營的難題,接下來的問題是怎麽(me) 降低種植成本、提高生產(chan) 效益?在安樂(le) 村,記者看到了一份土地經營的支出明細表。

  李彥傑:“所有的投入都在這個(ge) 表裏,每畝(mu) 地100斤肥,用了175.1元,這一項上節約每畝(mu) 地就達到20元,種子、化肥、農(nong) 藥、全程耕種機械費用,全下來每畝(mu) 地要省150元左右。”

  支出明細表裏降低的成本背後是當地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體(ti) 係的建立和完善。當地成立了縣級為(wei) 農(nong) 服務中心以及15個(ge) 鄉(xiang) 級為(wei) 農(nong) 服務中心、149個(ge) 村級為(wei) 農(nong) 服務站,負責農(nong) 資訂購、農(nong) 機調配、農(nong) 技指導等工作,實現了從(cong) 種到賣的全流程、全要素服務。

  在成本降低的同時,較大規模推進合作經營在當地也是第一次,也麵臨(lin) 不小的風險。糧食的種植和經營全程由合作社來進行,如果出現管理不善或者其他人為(wei) 因素,糧食豐(feng) 收也難以保障。

  如何降低合作社生產(chan) 經營的風險,確保豐(feng) 收和增產(chan) ?為(wei) 了解決(jue) 這些難題,當地建立起網格化管理、農(nong) 技專(zhuan) 家指導、農(nong) 機作業(ye) 質量標準等製度,保證資金安全運行,維護村民合法權益。

  黑龍江齊齊哈爾市依安縣新興(xing) 鎮黨(dang) 委書(shu) 記李佰昌:“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體(ti) 係風險清單涉及到29項,包括春耕階段、生產(chan) 階段、管理、收獲、整地總共6個(ge) 大方麵。比如在農(nong) 機代耕主體(ti) 選擇上,具體(ti) 負責部門縣農(nong) 機總站,在選擇上要充分考核資質、代耕能力,然後才能確認進入平台。”

  村民加入了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種植管理,但糧食經營的收益仍然屬於(yu) 農(nong) 戶。今年秋收,依安縣由合作社經營的地塊玉米畝(mu) 產(chan) 達到了1670斤,平均增產(chan) 280多斤,大豆地塊畝(mu) 產(chan) 412斤,平均增產(chan) 70斤。一算賬,楊君發現,同樣是自家的50畝(mu) 地,產(chan) 量和收益都比往年增加不少。

  今年,依安縣加入合作社的土地有18萬(wan) 畝(mu) ,帶動玉米產(chan) 量增加2144萬(wan) 斤,大豆產(chan) 量增加642萬(wan) 斤。新型經營體(ti) 係與(yu) 作物密植的技術融合到一起,成為(wei) 當地增產(chan) 的密碼。

  黑龍江齊齊哈爾市依安縣副縣長劉峰:“最終我們(men) 達到規模經營這幾個(ge) 要素,包括土地、人力、機械,能夠達到最好的搭配狀態,合理化運營,並且使適度的規模經營能達到最佳收益,同時為(wei) 國家提出的千億(yi) 斤糧食產(chan) 能提升工程作出我們(men) 的貢獻。”

  一年來,為(wei) 了實施大麵積單產(chan) 提升工程,中央財政投入了近200億(yi) 元,農(nong) 業(ye) 部門實施了良田、良種、良法、良製、良機“五良”綜合性解決(jue) 方案。專(zhuan) 家測算,300個(ge) 重點縣單產(chan) 提升對糧食豐(feng) 收的貢獻達到73%,對實現糧食增產(chan) 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東(dong) 北的農(nong) 民老楊享受著豐(feng) 收的喜悅時,湖南的種糧大戶潘寶童也在經曆著一次考試。眼下,南方的水稻秋收也進入尾聲,在湖南省汨羅市石橋村,工作人員正在對一片今年新改的高標準農(nong) 田現場測產(chan) 。

  承包這片農(nong) 田的大戶叫潘寶童,而這片農(nong) 田也是他參與(yu) 改造的。今年春天,湖南汨羅通過創新投融資模式籌資1.9億(yi) 元,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6萬(wan) 多畝(mu) 。一些種糧大戶自籌資金參與(yu) 投資成為(wei) 改田的主體(ti) ,實行“誰改誰種誰管護”。當時《焦點訪談》節目報道了潘寶童等人改田的故事,那時秋天收成如何還是個(ge) 未知數。測產(chan) 結果一出來,他心中揣了一整年的石頭落了地。

  從(cong) 去年10月開始,參與(yu) 投資改田的種糧大戶和當地政府一起克服了貸款關(guan) 、改田關(guan) 、種植技術關(guan) 等多項難關(guan) 。在他們(men) 改田過程中,還遭遇了一個(ge) 意外難題。小田改成大田後,原本小田田埂上的弱電電杆杵在了大田中間,成為(wei) 了機械化作業(ye) 的障礙,如何處理難倒了大家。8月份,湖南出台相關(guan) 指導意見,明確了弱電線改造的職責分工、資金管理等。目前,汨羅已完成遷移弱電電杆2000多根,大型農(nong) 機能夠順利開進田間作業(ye) ,種糧效率大幅提高。

  在秋糧生產(chan) 的關(guan) 鍵時期,中央專(zhuan) 門安排了24億(yi) 元資金用於(yu) “一噴多促”,對於(yu) 秋糧穩產(chan) 增產(chan) 發揮了重要作用。過去,由於(yu) 田塊分散,水稻長勢不一,無人機噴灑葉麵肥這項技術在汨羅推廣起來並不順利,現在,平展寬闊的農(nong) 田讓這項技術更見成效。

  湖南汨羅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曹萬(wan) 齊:“噴灑葉麵肥可以促進晚稻的穩苗增長,及時結穗,提升結實率,從(cong) 而達到提高糧食單產(chan) 的目的,預計每畝(mu) 可增產(chan) 50斤。”

  在當地村支書(shu) 看來,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完善了村裏的灌排設施,為(wei) 以後長久的豐(feng) 收奠定了基礎。

  今年,全國的秋糧麵積達到13.1億(yi) 畝(mu) ,比去年增加700多萬(wan) 畝(mu) ,奠定了豐(feng) 收的基礎。今年,我國新建高標準農(nong) 田4500萬(wan) 畝(mu) 、改造提升3500萬(wan) 畝(mu) 。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抗災能力強的高標準農(nong) 田成為(wei)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關(guan) 鍵。人努力,天幫忙。總體(ti) 看來,今年我國糧食生產(chan) 雖然局部災害較重,但多數主產(chan) 區雨水調和、光熱充足,全國麵上增產(chan) 彌補了局部點上損失,在全國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再次將糧食安全牢牢地攥在我們(men) 自己手中。

  項宇:“總書(shu) 記說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各地按照心懷國之大者要求,特別是落實糧食安全黨(dang) 政同責,各級黨(dang) 委政府對糧食安全高度重視。今年我們(men) 能夠打贏秋糧豐(feng) 收這場硬仗,是各地各部門力量集聚和各種項目資金資源集中的綜合結果,保障了防災減災有效應對以及各項關(guan) 鍵技術措施的落實,為(wei) 糧食豐(feng) 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國的糧食生產(chan) 如何實現持續增產(chan) 、尋求新的突破?節目中我們(men) 看到,一方麵在黨(dang) 政同責的要求下,各地加大了對糧食安全的投入和重視;另一方麵,創新也是一大法寶。無論是農(nong) 業(ye) 技術的更新、農(nong) 業(ye) 經營體(ti) 係的整合、高標準農(nong) 田的改造維護都離不開“創新”二字。緊緊抓住創新,我國才能加快實現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提高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真正端穩中國人的飯碗。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