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向海圖強看廣東 | 創新謀變 藍色科技“劍指未來”

發布時間:2023-11-16 10:52:00來源: 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記者 魏鑫 陳炫之)在東(dong) 莞鬆山湖水麵上,一艘小型無人船原地掉頭後,沿著來路緩緩航行。這艘由小豚智能研發製造的無人船“駕駛室”遠在距離湖麵幾十米遠的寫(xie) 字樓內(nei) ,實現了足不出戶操控船隻,並實時監控水麵情況。

  從(cong) 小船到大船,技術創新對“海上製造”的驅動力貫穿始終。走進廣東(dong) 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滿足AMSA最新規範的4500平方米牲畜運輸船、新一代綜合地質調查船“海洋地質十號”在此交付,填補了國內(nei) 小噸位大鑽深海洋地質科考船等技術空白。

  廣東(dong)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區域創新體(ti) 係建設,圍繞裝備製造、種苗培育、養(yang) 殖生產(chan) 、加工流通和品牌培育等重點環節,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在關(guan) 鍵核心技術難題上取得一項項重大突破。

  近日,記者參與(yu) 中央網信辦網絡傳(chuan) 播局指導、廣東(dong) 省委網信辦主辦的“向海圖強看廣東(dong) ”大型網絡主題宣傳(chuan) 活動時采訪了解到,除了圍繞造船本身的技術創新,多家企業(ye) 錨定能源裝備製造、海產(chan) 養(yang) 殖等配套產(chan) 業(ye) 領域進行技術研發。隨著科技新成果相繼湧現,廣東(dong) 海洋經濟持續向綠色化、數字化加速邁進。

  創新促“進” 向海洋謀發展

  全國首艘超深水科考鑽探船在廣州南沙實現主船體(ti) 貫通、國內(nei) 規模最大的科考專(zhuan) 用碼頭正式啟用,自主培育的對蝦“中興(xing) 一號”水產(chan) 新品種打破國外種源壟斷,亞(ya) 洲領先的深水導管架“海基一號”正式投產(chan) ,全球最大的抗台風半直驅海上機組MySE12MW機組正式下線……

  近年來,廣東(dong) 聚焦“海洋科技創新引

  位於(yu) 珠海的南方海洋科學與(yu) 工程廣東(dong) 省實驗室(珠海),圍繞海洋環境與(yu) 資源、海洋工程與(yu) 技術、海洋人文與(yu) 考古三大研究領域,現已布局建設多個(ge) 創新研究團隊,在科學前沿、關(guan) 鍵核心技術和重大工程實際應用上取得係列創新性成果,服務國家海洋強國建設和區域社會(hui) 經濟發展。

  《廣東(dong) 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3)》顯示,廣東(dong) 正加快構建全省“實驗室+科普基地+協同創新中心+企業(ye) 聯盟”四位一體(ti) 的自然資源科技協同創新體(ti) 係。截至2022年底,省級以上涉海科技創新平台包括省實驗室1個(ge) (含廣州、珠海、湛江3家實體(ti) )、省重點實驗室11個(ge) (含省企業(ye) 重點實驗室2個(ge) )、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1個(ge) 、省海洋科技協同創新中心1個(ge) 。海洋是支撐廣東(dong) 發揮改革開放優(you) 勢、打造外向型經濟的重要載體(ti) 。2022年全省海洋生產(chan) 總值1.8萬(wan) 億(yi) 元,占全國海洋生產(chan) 總值的19.1%。推動海洋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培育壯大海洋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

  節能增“綠” 向海麵要能源

  靠波浪發電的“海上充電寶”、浮在水麵上的漂浮式風機、氫燃料驅動的氫燃料的大型貨輪……海洋科技成果目不暇接,折射出海洋經濟向深綠色智能的方向發展。

  在廣東(dong) 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的展廳內(nei) ,深遠海兆瓦級波浪能發電裝置“南鯤”號模型吸引諸多目光。該公司副總經理敖武平介紹,目前已交付我國首台自主研發的深遠海兆瓦級波浪能發電裝置“南鯤”號、國內(nei) 首台自主研發的深遠海漂浮式海上風電平台主體(ti) 結構、各類海上風電導管架、海洋石油平台導管架鋼樁、海洋石油FPSO-AP模塊等係列裝備。

  記者了解到,“南鯤”號是國內(nei) 首台自主研發兆瓦級漂浮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該裝置建成後,相當於(yu) 為(wei) 遠海島礁增加了一個(ge) 大型“移動充電寶”,將為(wei) 海洋觀測、海水淡化和水處理、海上製氫、深海養(yang) 殖等海洋應用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依托海麵豐(feng) 富的風力資源推動能源轉型,中山明陽集團用漂浮式發電機講述著創新故事。在實驗室內(nei) ,海上風機沙盤模型成為(wei) 焦點:隨著扇葉緩緩轉動,水中的“海底電纜”閃閃發光。記者看到,沙盤包含了漂浮式風機、“導管架+網箱”的海洋牧場、海上升壓站、製氫平台以及海洋氣象觀測綜合站等模型。“漂浮式風機能較大程度降低成本,是未來深遠海域海上風機發展的一個(ge) 趨勢。”該企業(ye) 風能研究院研發測試開發主任工程師蔣祥增介紹,浮式風機“像船一樣”,可以浮在水麵上,適用於(yu) 深海、遠海。據該公司負責人介紹,明陽集團已在韓國、日本、菲律賓、越南、巴基斯坦、巴西等3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開展新能源技術合作和業(ye) 務,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新發展。

  新能源技術產(chan) 品應用場景正在不斷拓寬。在中山港口,停靠著已經完成試航的氫燃料電池動力示範船“三峽氫舟1”號;在惠州,多家電池企業(ye) 布局打造國內(nei) 新型儲(chu) 能產(chan) 業(ye) 發展高地……這係列成果賦予了藍色科技環保底色,為(wei) 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持續的內(nei) 生動力。

  育種強“芯” 向海裏要糧倉(cang)

  “海洋牧場”是藍色科技另一重要應用場景。“我們(men) 目前還有很多技術尚未掌握,不僅(jin) 是工業(ye) 科技,在農(nong) 業(ye) 種業(ye) 方麵也有類似情況。”一名從(cong) 事漁業(ye) 管理的專(zhuan) 業(ye) 人士向記者感歎,中國強化種業(ye) 攻關(guan) 任重道遠。

  如何破解?位於(yu) 湛江經開區的國家863計劃項目海水養(yang) 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下稱“863基地”)用引種車間、親(qin) 蝦培養(yang) 池、營養(yang) 車間等設施交上答卷。

  曆經近十年的摸索,“863基地”科研成果湧現:選育出國內(nei) 認定的第一個(ge) 南美白對蝦抗病新品種“中興(xing) 1號”,破解種蝦受製於(yu) 國外的“卡脖子”難題;突破了SPF種蝦及種苗保種和擴繁等方麵的技術,創製了“海茂1號”南美白對蝦新品種……

  記者了解到,湛江建成水產(chan) 苗種場480家,選育了經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審定的南美白對蝦新品種6個(ge) ,占全國審定該品種數量的50%;攻克了60多種常用的水產(chan) 品種人工繁育技術並投入生產(chan) 應用。2022年,湛江培育水產(chan) 種苗1622億(yi) 尾,供全國沿海水產(chan) 養(yang) 殖和出口東(dong) 南亞(ya) 等國家。

  “我們(men) 做了大量實驗,探索出新的方法,培育了活體(ti) 生物餌料——輪蟲,代替之前傳(chuan) 統的粉狀飼料,剛孵化的小魚苗在第一時間就可以吃到營養(yang) 的飼料,大大提高了存活率。”陽西縣恒生水產(chan) 養(yang) 殖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負責人林李泉介紹,“一公斤魚卵,用傳(chuan) 統的飼料僅(jin) 有十幾萬(wan) 條出苗,用新方法出苗能有七八十萬(wan) 條,魚苗質量及產(chan) 量明顯提升。”

  如今,陽西縣恒生水產(chan) 養(yang) 殖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養(yang) 殖和繁育的種苗有黃鰭鯛、黑鰭鯛等鯛科及石斑魚、美國紅魚、卵形鯧鯵、淺色黃姑魚、藍子魚、對蝦、牡蠣等。其所繁育的種苗除了廣東(dong) 、廣西、福建及海南各地水產(chan) 養(yang) 殖戶銷售外,還供應多地的漁業(ye) 增殖放流。

  新科技為(wei) “海洋牧場”帶來更多良種,也在訴說著“粵海糧倉(cang) ”的蓬勃生機和發展故事。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