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黃河篇|從“風沙地”到“賽江南”——山東聊城位山灌區走訪見聞
涼風起,蘆葦搖曳,水鳥展翅飛起又落下,激起片片水花。山東(dong) 聊城位山黃河公園的這幅景象,宛若江南。
對於(yu) 家門口的變化,今年45歲的顧官屯鎮蓮湖新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李尚龍感慨頗深。他說:“我小時候,這一片就是‘沙窩窩’,風一吹沙土漫天,睜不開眼、張不開嘴。村裏流行著一句順口溜:‘關(guan) 上門、閉上窗,不誤晚上喝泥湯’。”
位山灌區始建於(yu) 1958年,是黃河第二大、山東(dong) 最大灌區。60多年來,灌區引黃河水610億(yi) 立方米,為(wei) 聊城及周邊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提供了水源保障。然而“引黃必引沙”,大量泥沙淤積形成了占地3.5萬(wan) 畝(mu) 的沉沙池區,涉及聊城5個(ge) 鄉(xiang) 鎮、約8.6萬(wan) 人,不少群眾(zhong) 因沙致貧。
2016年以來,聊城製定位山灌區沉沙池區生態改善和旅遊扶貧開發規劃,統籌改善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建成60.3公裏的柏油道路和26座大中型橋梁等,結束了這裏幾十年不通公路的曆史。
這是一張拚版照片,上圖為(wei) 昔日的沉沙池。(受訪單位供圖);下圖為(wei) 如今的位山黃河公園,新華社記者張力元攝。
位山灌區管理服務中心黨(dang) 委書(shu) 記、主任王會(hui) 忠說:“我們(men) 依托占地5000多畝(mu) 的東(dong) 沉沙池1號池及周邊區域,建成3A級旅遊景區位山黃河公園,兼顧了沉沙輸水、遊覽觀光、娛樂(le) 運動等功能。2018年至今,遊客量達150餘(yu) 萬(wan) 人次。”
與(yu) 好風景一道而來的,是群眾(zhong) 的好日子。
“以前種啥也不活,天天守著地發愁。現在地肥了,小麥畝(mu) 產(chan) 1300斤,我還可以到公園裏打工,一個(ge) 月多掙三四千塊錢呢。”蓮湖新村村民王立鳳說。位山灌區探索出黃河下遊沉沙池區泥沙高地覆淤還耕技術,通過把池區清淤堆積的泥沙平整成高地,達到設計高程後,覆蓋原狀土,並配套水利基礎設施還耕於(yu) 民,讓泥沙變成良田。
灌區還按照“能綠則綠、宜林則林、適樹則樹”的原則,建起近2000畝(mu) 防風固沙林、640畝(mu) 水土保持林等,形成防風固沙屏障體(ti) 係,一些村莊的“綠葉子”長出了“紅票子”。
走進位於(yu) 西沉沙池中心的於(yu) 集鎮太平新村,恍若置身森林。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周潤秋說:“全村70%以上的麵積被樹木覆蓋。從(cong) 治沙到致富,多虧(kui) 了這些樹。”
多名專(zhuan) 家為(wei) 太平新村發展林間種植提供技術支持,村裏逐步發展起林下經濟,地下養(yang) 金蟬、地表種耐陰蔬菜、地上養(yang) 食用菌……林地畝(mu) 產(chan) 值達4萬(wan) 元。
村民周脈雙說:“一到周末和節假日,就有城裏人到我們(men) 村露營、采摘,村裏熱鬧得很,我們(men) 的農(nong) 產(chan) 品根本不愁賣。”
近年來,位山灌區積極實施渠道兩(liang) 岸護坡綠化、綠化景觀提升,打造“一段一特色、一處一景觀”的濱水觀光帶,建成百餘(yu) 公裏防風固沙生態廊道及位山灌區曆史陳列館。
記者在陳列館看到,一張張照片記錄著灌區巨變,而這兩(liang) 年的照片中,綠色成為(wei) 最鮮明的底色。(記者張力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