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教師張永剛:“人生是一場敘事,每個人都是講故事的人”
“淄博燒烤火了後,不少遊客開車幾百公裏特意趕來,隻是為(wei) 了吃個(ge) 烤串嗎?”
“為(wei) 什麽(me) 瑞幸咖啡會(hui) 在年輕群體(ti) 中爆火?”
“流量時代,演員和明星有什麽(me) 區別”……
這些問題都可以在華南師範大學思政課教師張永剛的《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課上找到答案。
一直以來,有些青年學生對《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的評價(jia) 都是“難學”“難懂”。但張永剛的課堂卻總笑聲不斷,熱搜話題、明星同款、爆款遊戲等都可以成為(wei) 討論的話題。在學生眼中,這位80後思政課教師更像是“5G衝(chong) 浪達人”。他的每堂課隻能容納100餘(yu) 名學生,選課人數卻能達到幾百人。
“以往教學方式的優(you) 勢是專(zhuan) 業(ye) 性、思想性、深刻性,但今天的學生們(men) 為(wei) 什麽(me) 願意聽你說那麽(me) 久?”2015年,張永剛初登思政課講台。他發現,年輕人的互聯網思維和前幾代人的線下思維完全不一樣。在“彈幕”剛流行時,張永剛隻覺得這些“花花綠綠”的內(nei) 容格外“非主流”。後來聽到學生們(men) 經常談論彈幕,他才逐漸意識到,原來年輕人喜歡發表意見,這是他們(men) 個(ge) 性化表達的一種途徑。
“教師一定要允許每一個(ge) 學生的不一樣,並學會(hui) 尊重這種差異感。”張永剛認為(wei) ,思政課最重要的是引領青年,主流聲音一定要出現在年輕人的網絡空間中,“我希望給年輕學生呈現一個(ge) 真實、立體(ti) 、豐(feng) 滿的馬克思,既有生動有趣的內(nei) 容,也有內(nei) 涵深刻的道理。”
“思政課的核心本質是講道理”
想要打破與(yu) 00後之間的壁壘並不容易,張永剛在尋覓教學方法與(yu) 年輕人喜好的契合點之間,發生過很多趣事。
有段時間,張永剛會(hui) 在課間放音樂(le) ,一開始放他喜歡的歌,後來發現不對,要放同學們(men) 喜歡的歌。他自認為(wei) 自己的歌單已經足夠潮,但還是被同學吐槽“太老氣”。後來,他開始去看學生發的朋友圈,看到不懂的新名詞或是概念,就會(hui) 加緊學習(xi) ,哪怕不喜歡,也會(hui) 盡力弄懂。
從(cong) 那之後,張永剛意識到,新一代學生格外需要在場感和參與(yu) 感。為(wei) 此,他把自己的知識涉獵領域拓展到熱播電視劇、動漫、遊戲、網絡話語各個(ge) 方麵。看選秀綜藝,分析“姐姐”“哥哥”出道背後蘊含的馬克思資本批判邏輯;從(cong) 一些粉絲(si) 熱衷購買(mai) 明星同款,講到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論……
改變之初,張永剛並不知道自己的課堂這麽(me) 受學生歡迎。久而久之,他發現課堂上總會(hui) 多出幾張熟悉的麵孔,甚至還有即將畢業(ye) 的大四學生來蹭課。直到收到學生在評教表上打出的99分時,張永剛才逐漸意識到原來自己的講課方式是可以吸引年輕人的。
2019年,張永剛被評為(wei) 廣東(dong) 省首屆“我最喜愛的思政課老師”。在之後的教學生涯裏,他又多次被評選為(wei) 華南師範大學“最受學生喜愛老師”。
黃鈺坤就是因為(wei) “有趣”“有料”才決(jue) 定選擇張永剛的這門課。
在她的印象裏,這門課最大的特點就是“能聽得懂”,“平時經常聽到‘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但到底如何結合呢,張老師經常會(hui) 用一些日常生活、時政新聞中的故事和案例,讓我們(men) 感覺現在不僅(jin) 是在學習(xi) 課本上的一條概念,其實每一個(ge) 知識點都與(yu) 自己的生活相關(guan) ”。
從(cong) 萍水相逢到印象深刻,黃鈺坤覺得,這門課在一點一滴之中改變著自己對世界的認知。雖然已畢業(ye) 兩(liang) 年,但工作生活之餘(yu) ,她經常會(hui) 關(guan) 注張永剛的朋友圈,裏麵記錄了張老師忙於(yu) 做學術、參加講座、發表文章、錄製網課的生活碎片。對黃鈺坤來說,這就像朋友圈裏“住”著一位正能量榜樣,“他不隻是某一個(ge) 學期的老師,在事業(ye) 、生活、為(wei) 人、性格等各方麵都能源源不斷地給身邊人帶來能量。每當自己覺得有點累的時候,突然看到當年的老師都在那麽(me) 努力地生活,我們(men) 又有什麽(me) 理由不努力呢?”
“思政課的核心本質是講道理。每一堂課結束的時候,學生都應該有收獲。”如何講好一堂真正“入腦、入心”的思政課,張永剛總結出了自己的經驗——“熱點驅動、開放敘事、主體(ti) 對話、活潑表達、情感融入、合力優(you) 勢”。在他看來,思政課堂應該充滿著思想的碰撞、靈魂的共鳴,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深入思考,讓學生體(ti) 驗搜集資料、解決(jue) 問題的過程,這樣才能讓學術前沿理論變成“為(wei) 我所有”。
“思政課教師應該去幫助年輕人尋找意義(yi) ”
隨著上課“抬頭”的學生多了,新問題隨之而來。張永剛開始思考:3節課講了100多分鍾,隻講了5分鍾的段子,為(wei) 什麽(me) 同學們(men) 隻記住了段子呢?
平時,張永剛很喜歡觀察新一代年輕人。在他看來,這種觀察不是批判,而是更好地去理解。比如:為(wei) 什麽(me) 這一代年輕人更喜歡矛盾式表達,一邊喊著不想奮鬥了,一邊又在奮鬥;明知道熬夜不好,卻依然熬夜。
“我們(men) 已經不能很快地觸摸到時代前沿了,而年輕人可以,所以我更願意關(guan) 注青年,研究青年。”在張永剛看來,“年輕人的選擇和時代不一致”,其實質是“個(ge) 人發展如何適應時代發展”的問題。這些困境和難題在過去也存在,隻是表述形式的不同。時代是變化的,世界是不確定的,年輕人今天唯一能做的,就是確定好自己。
“也許是由於(yu) 課堂內(nei) 容上的抽象性和思辨性,才導致了學生們(men) 的‘不喜歡’,但思政課教師的作用就是挖掘抽象思維背後所呈現出來的時代性和現實性。”張永剛認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實際是在講“馬克思主義(yi) 告訴我們(men) 什麽(me) ”,它呈現出的是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而恰恰就是在告訴年輕人如何觀世界、看人生,“一位思政課教師應該去幫助年輕人尋找意義(yi) ”。
在張永剛辦公室的抽屜裏,保存著一封從(cong) 遠方寄來的信。一位畢業(ye) 多年的學生在信中寫(xie) 道:“我一直記得在那個(ge) 溫暖的午後,您帶著200多名同學在教室裏共讀《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雖然很多內(nei) 容都忘了,但每當想要放棄的時候,依然記得老師說的‘人生路很長,幸福最重要’這句話。”
張永剛覺得,這就是思政課堂的意義(yi) 所在。“閱讀經典書(shu) 籍就和我們(men) 的人生一樣,即便今天沒有讀懂也沒關(guan) 係,隨著閱曆的增加,也許第二次、第三次就可以讀懂了。一定要允許年輕人經曆這個(ge) 過程,因為(wei) 學會(hui) 世界觀和方法論遠比熟讀文字更重要。”
“願每次在場,都有收獲”是張永剛在課堂上常說的一句話。這些年,他一直在探索如何將投影屏的深刻專(zhuan) 業(ye) 性、手機屏的即時靈活性以及電視大屏的主流引領性結合起來,構建“三屏融合”的大思政育人模式。
“手機小屏,即時靈活,彌補了課堂投影屏的缺點,兩(liang) 者融合,兼具專(zhuan) 業(ye) 性和靈活性。”為(wei) 適應00後的學習(xi) 特點,張永剛借助短視頻平台參與(yu) 製作了很多思政網絡作品,還參與(yu) 了很多電視節目的錄製,將“思政小課堂”搬到了“社會(hui) 大課堂”。
張永剛說:“人生是一場敘事,每個(ge) 人既是講故事的人,也是聽故事的人。我們(men) 不能隻是講結論,卻不告訴學生這個(ge) 結論產(chan) 生的背景、過程乃至它的影響。隻有像敘事一樣把這個(ge) 結論呈現出來,有形式、有內(nei) 容、有方法、有本質,同學們(men) 才能夠理解和喜歡。”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許子威 記者 許革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