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蘇州必有為 讓每一份創新活力盡情奔湧
今年7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蘇州考察時指出:蘇州在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結合上做得很好,不僅(jin) 有曆史文化傳(chuan) 承,而且有高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
近年來,江蘇省蘇州市發出“麵向所有人、為(wei) 了所有人”的城市宣言,這座有著千年文化底蘊的古老城市,正以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胸懷和“萬(wan) 類霜天競自由”的生態,吸引著更多年輕人競相展現才華、迸發活力。
2022年6月,蘇州市和下轄張家港市分別獲批全國首批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和縣域試點,加快建設青年友好型城市的氛圍更加濃厚。作為(wei) 全國重要的工業(ye) 強市,這裏的年輕人發揮著怎樣的作用?11月中旬,中國青年報社“中國式現代化——青春‘記’行”記者團走進蘇州,聚焦蘇州搶占科技創新高地背後的青春力量。
——————————
從(cong) 牛津大學統計學研究生畢業(ye) 後,黃戴贇選擇回國繼續探尋自己感興(xing) 趣的研究方向——人工智能。
黃戴贇今年28歲,他的求學生涯恰逢AI技術而一路走紅:2016年AlphaGo擊敗圍棋世界冠軍(jun) 時,他是一名數學專(zhuan) 業(ye) 的本科生;2020年AlphaFold2成功預測出蛋白質結構;2022年ChatGPT橫空出世……
AI帶來的技術變革影響著這個(ge) 年輕人的選擇,他渴望用AI技術鏈接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去攻克醫學影像和生物信息領域的諸多難題。在他看來,當下人工智能交叉學科的研究還欠缺“落地”這一環節,否則“再精致的模型也隻是模型”。
在西交利物浦大學西浦慧湖藥學院的產(chan) 學研平台,他找到了探索AI藥物研發的最後一塊“拚圖”——學界與(yu) 產(chan) 業(ye) 界正在形成強鏈接。如今正從(cong) 事博士後研究的黃戴贇已與(yu) 蘇州一家藥企為(wei) 輔助蛋白降解藥物設計AI模型,還計劃與(yu) 一家初創疫苗公司共同用AI優(you) 化mRNA疫苗。
和黃戴贇一樣,越來越多年輕人把目光聚焦蘇州。據統計,蘇州人才總量超370萬(wan) ,高層次人才超38萬(wan) 。近年來,每年淨流入青年人才約三四十萬(wan) 人。
年輕人為(wei) 何青睞蘇州?團蘇州市委書(shu) 記方芳認為(wei) ,蘇州吸引青年人才的城市密碼在於(yu) :敢闖敢幹的創新精神推動產(chan) 業(ye) 持續提質升級、高新技術企業(ye) 井噴式增長,讓各類人才都能在這裏找到成長機會(hui) ;這裏也是南北方文化和東(dong) 西方文明交匯融合的地方,讓城市散發出獨特的文化魅力。
產(chan) 業(ye) 持續創新讓人才蓄水池擴容
今年10月,最高時速350公裏的雅萬(wan) 高鐵開通運營。這是東(dong) 南亞(ya) 第一條高速鐵路。鮮為(wei) 人知的是,雅萬(wan) 高鐵的電力傳(chuan) 輸係統產(chan) 品與(yu) 服務,來自蘇州一家民企——亨通集團。
在亨通集團全球單體(ti) 規模最大的光纖預製棒智能製造基地,記者見到了其自主研發的超大尺寸光纖預製棒。這根長6米、直徑200毫米的光纖預製棒可以以超過180公裏的時速連續拉絲(si) 6天,拉成總長度達1.5萬(wan) 公裏的“一根絲(si) ”。
光纖預製棒是光通信產(chan) 業(ye) 的核心技術,這家企業(ye) 經過多年攻關(guan) 率先打破國外技術壟斷,讓中國光纖網絡建設成本直接下降了70%。現在他們(men) 又把目光聚焦新一代5G通信、大數據、“東(dong) 數西算”、網絡安全等科技創新高地。
從(cong) 一家鄉(xiang) 鎮電纜廠成長為(wei) 全球光纖通信前三強,如今“亨通造”電纜應用在通信、電力和海洋工程等關(guan) 係國計民生的大項目中,建有12個(ge) 海外產(chan) 業(ye) 基地。10年前,董事長崔根良立下“看著世界地圖做企業(ye) ”的誌向。
永無止境的創新精神已融入蘇州的城市基因。這裏位於(yu) 長江三角洲腹地,京杭運河南北縱貫,自古是富庶之地。改革開放以來,“蘇南模式”領風氣之先,孕育出以張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園區經驗為(wei) 代表的蘇州“三大法寶”。
如今,蘇州依然以“探路者”姿態在創新賽道上奔跑。
萊克電氣股份有限公司電機生產(chan) 車間正在用一場“機器換人”的智能革命,擦亮新時代“蘇州製造”的名片。8條全自動生產(chan) 線24小時不間斷工作,物流機器人將原材料和配件送至指定點位,機械臂把零件精準抓取送上流水線……
該公司副總裁衛薇表示,企業(ye) 正積極建設5G技術全覆蓋的數字化“黑燈工廠”,推進AI、大數據、雲(yun) 平台等新技術應用,同時細致研究年輕消費者喜好,不斷迭代產(chan) 品。
“始終以‘與(yu) 眾(zhong) 不同,領先一步’作為(wei) 我們(men) 新產(chan) 品的創新理念,2009年開始創立自主品牌,國際市場、國內(nei) 市場內(nei) 外雙循環。”衛薇說,得益於(yu) 多年自主創新,今天的萊克電氣才能在全球經濟下行的複雜環境下,保持良性運轉。企業(ye) 也在不斷吸納來自不同專(zhuan) 業(ye) 、不同學曆層次的年輕“血液”,為(wei) 創新發展提供新動能。
產(chan) 業(ye) 持續創新升級,讓蘇州的人才蓄水池不斷增容,年輕人的舞台邊際隨之拓展。
人才需要什麽(me) ,我們(men) 就提供什麽(me) 服務
蘇州工業(ye) 園區是20世紀90年代中國和新加坡政府間的一項重要合作項目。園區的地標性建築——被稱為(wei) “BioBAY”的蘇州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園,正在奮力建設世界一流的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創新集群。
蘇州工業(ye) 園區生物產(chan)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副總裁張春東(dong) 介紹,近年來,園區重點幫扶國內(nei) 具有自主創新屬性的中小科技型企業(ye) 的孵化、成長。為(wei) 了吸引更多的生物醫藥創業(ye) 者歸國創業(ye) ,蘇州政府向全球人才發出邀約——“你隻需要一個(ge) 背包,其他包在蘇州身上。”
四麵八方的人才紛至遝來,“有本土人才、也有海歸,35歲以下者居多,約30%擁有碩、博學曆。”張春東(dong) 說,近年來,隨著蘇州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高速發展,在產(chan) 業(ye) 園就業(ye) 創業(ye) 的年輕人也呈爆發式聚集增長,“人才來到蘇州,就是想要有更好的發展,所以人才需要什麽(me) ,我們(men) 就提供什麽(me) 服務。”
2012年信達生物入駐園區時隻有兩(liang) 層辦公室,5個(ge) 月後便拿到了3000萬(wan) 美元融資。10多年間,這家企業(ye) 建起了自己的生產(chan) 廠房、擁有員工上千人,累計有10款新藥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
科學家來園區創業(ye) ,對注冊(ce) 辦企業(ye) 的流程不甚了解,“作為(wei) 產(chan) 業(ye) 園的服務者,我們(men) 能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免費代辦服務,讓科學家們(men) 、創業(ye) 者們(men) 心無旁騖搞自主創新。”張春東(dong) 說,生物醫藥研發前期需要大量資金,購買(mai) 與(yu) 維護設備的高投入是一道難題。為(wei) 此,園區投資購買(mai) 數千萬(wan) 元的生產(chan) 和測試設備,“園內(nei) 的創業(ye) 企業(ye) 可以花費很少,甚至免費使用儀(yi) 器,進行實驗工作。”
三星電子(蘇州)半導體(ti) 有限公司是最早入駐園區的企業(ye) 之一。今年36歲的設備工程師、公司團委科技創新支部書(shu) 記孟醒已在這裏工作15年。
“在半導體(ti) 行業(ye) ,給生產(chan) 線培養(yang) 1名熟練操作工,一般需要兩(liang) 年時間。”孟醒說,如今的年輕人思想多元化、向往自由,不甘於(yu) 每天穿上防塵服從(cong) 事流水線的生產(chan) 工作,流動性一度較大。
在園區幫助下,這家韓資企業(ye) 成立黨(dang) 團組織,建立了“學曆成長+技能培養(yang) 認證+園區技能競賽與(yu) 激勵”的人才培養(yang) 機製。與(yu) 此同時,園區為(wei) 年輕人建起人才公寓,設立了通勤專(zhuan) 線,還有係列育兒(er) 教育等活動,把對青年人才的服務做實做細,讓在這裏工作的年輕人有了歸屬感。
“現在公司各類青年人才的知識技能和從(cong) 業(ye) 獲得感都在上升,年輕人離職率明顯下降了。”孟醒對園區的配套服務很滿意,他有了在蘇州安家的計劃。
經過多年發展,蘇州工業(ye) 園區內(nei) 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鏈、人才鏈逐步完善。目前,在這裏已集聚生物醫藥企業(ye) 2300家,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1368億(yi) ,躋身全國第一方陣。“我們(men) 希望青年人才在崗位上心無旁騖地創新創業(ye) ,讓蘇州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發展得更好,也能讓蘇州吸引更多的人才留下來,這是一個(ge) 相輔相成的過程。”張春東(dong) 說。
留住青年的心,才能贏得未來
位於(yu) 蘇州工業(ye) 園區內(nei) 的蘇州華興(xing) 源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科創板第一家上市企業(ye) 。記者在該公司檢測區看到,一款自主研發的模擬人手觸摸檢測校準設備,能對可穿戴設備和新能源汽車的電子屏及半導體(ti) 集成電路進行精準掃描,檢測觸控、光學、電路、信號等功能是否存在缺陷。
2016年成立半導體(ti) 事業(ye) 部開發團隊時,這支年輕的隊伍被命名為(wei) “珠峰小組”,寓意要去攀登半導體(ti) 檢測設備的“珠穆朗瑪峰”。目前,這家公司已打破國外廠商對超大規模係統級(SOC)芯片及存儲(chu) 類芯片測試機的壟斷,研發出用於(yu) 包括晶圓、封裝工位和測試等在內(nei) 的係列測試機。2022年度實現營業(ye) 收入23.22億(yi) 元,投入研發4.2億(yi) 元,申請境內(nei) 外知識產(chan) 權1386個(ge) 。
公司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全球戰略發展業(ye) 務負責人金凱介紹,作為(wei) 一家“硬核科技”公司,核心技術涉及電子、光學、聲學、射頻、機器視覺、機械自動化等多學科,迫切需要交叉融合的複合型人才。他認為(wei) ,科技企業(ye) 要把青年置於(yu) 勇攀科技高峰的良好創新生態之中,有助於(yu) 更好地引才留才。
如今,在蘇州處處可以感受到開放共生的創新生態。教育鏈、人才鏈、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在這裏深度融合,雙向互動。為(wei) 了培養(yang) 更多“大學-產(chan) 業(ye) -社會(hui) ”深度融合的青年人才,西交利物浦大學成立了產(chan) 業(ye) 家學院。
該校執行校長、產(chan) 業(ye) 家學院院長席酉民說,產(chan) 業(ye) 家學院要擔當戰略性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和科技創新產(chan) 業(ye) 化的催化劑、黏合劑和促進劑,“希望穿越校企邊界,促進產(chan) 學研政社融合、和諧發展。讓學校教育跟著產(chan) 業(ye) 和行業(ye) 發展趨勢走,這才是麵向未來的教育。”
南京大學蘇州校區位於(yu) 蘇州高新區,目前成立了智能科學與(yu) 技術學院、智能軟件與(yu) 工程學院等4個(ge) 新型學院,以及環境與(yu) 健康研究院、深空探測科學與(yu) 技術研究院等9個(ge) 新型研究院等。
新落成的校園內(nei) 山湖相映,一步一景,被譽為(wei) 是“名城”與(yu) “名校”創新合作的雙向奔赴。截至2022年年底,蘇州已與(yu) 中科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大等200多所國內(nei) 外大院大所開展形式多樣的合作。隨著高校集聚,蘇州正在成為(wei) 培養(yang) 拔尖創新人才的新平台,形成一股強大的創新勢能。
站在學校設計圖紙前,南京大學校長助理、蘇州校區常務副書(shu) 記索文斌指著學生宿舍樓的位置說:“我們(men) 把整個(ge) 學校最漂亮的風景,留給了學生。”
近年來,依托每年9-11月的招才引智品牌工作——“校園蘇州日”,蘇州的團組織致力於(yu) 為(wei) 青年人才提供見習(xi) 實習(xi) 、求職就業(ye) 、創新創業(ye) 全生命周期服務,特別聚焦重點產(chan) 業(ye) 集群和公共服務領域用人需求,釋放人才引領的“頭部作用”,全方位促進高校畢業(ye) 生在蘇州高質量就業(ye) 。
“一座城市,留住了青年的心,才能贏得未來。”方芳說,我們(men) 既需要頂尖科研人才,也需要大量高水平產(chan) 業(ye) 工人,各類人才都能在這裏找到人生出彩的舞台。隨著一批又一批年輕人來到這裏安家落戶、幹事創業(ye) ,人才優(you) 勢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真正實現“人到蘇州必有為(wei) ”。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豔 焦敏龍 王豪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