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蜀”原創舞蹈作品薈萃:讓心有所屬 使心向往之
作者:邱振剛(中國藝術報社理論副刊部主任)
日前,一場名為(wei) “心有所蜀”的四川師範大學原創舞蹈作品薈萃演出在國家大劇院舉(ju) 行,來自四川的舞蹈創作者們(men) 通過優(you) 美的舞姿,精巧的構思為(wei) 觀眾(zhong) 展現了民族舞蹈的魅力。
在當晚演出的舞蹈作品中,多個(ge) 民族的曆史文化傳(chuan) 統得到了充分展現。例如,在男子群舞《天鼓》中,編導將民族傳(chuan) 統技藝在祖孫間的傳(chuan) 承過程,濃縮在從(cong) 日出到日暮的一天之中。在鼓與(yu) 人的互動中,蘊藏著無數生機,顯示出藏族人民在新時代豪邁前進的精神風貌。作品吸收藏族傳(chuan) 統背鼓舞蹈“阿羌姆”的特定形態,又開發出背鼓前滾翻等新動作,體(ti) 現出多元的美學特質。
表現藏族少年學習(xi) 民族樂(le) 器藏胡的男子群舞《少年弦歌》富有青春朝氣,尤其是肩部旋轉和腰部俯仰的動作造型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作品中舞者姿態富於(yu) 變化,動作銜接流暢,極具力量之美。藏胡這一民族樂(le) 器,也被運用到表演中,使得千變萬(wan) 化的舞蹈動作有了依托,同時在剛勁有力的整體(ti) 基調中增加了一種活潑意味。男女群舞《走祥雲(yun) 》中有著“走”的多種形態,既有大步的跨越、跳躍,又有碎步慢行,間或還有停歇、踟躕,編導用隱喻著奮鬥精神的“走”,映射出羌族人民從(cong) 大山深處一路披荊斬棘,走向美好生活的曆程。對舞台空間的充分運用是這一作品的重要特征,高位領舞和低位群舞交替出現,傳(chuan) 達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女子獨舞《待嫁》描寫(xie) 了一名彝族女子期盼阿哥歸來。這一作品深入發掘人物複雜的內(nei) 心世界,通過敘事性的舞蹈動作,一一表現人物對往事的回想和對未來的期待,塑造了凝練內(nei) 斂的舞台形象。
還有一部分作品的主題是對人類共通情感的回應。女子群舞《雲(yun) 水伊人》表達了探索自然奧秘、追求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主題。舞者通過各種綢舞技巧,將藍色裙裾和綢巾飄揚在整個(ge) 舞台空間中,彝族人民對大自然的熱愛得到極具張力的表達。女子群舞《花兒(er) 十八》立足青年女性視角,展現出她們(men) 對愛情、對美好未來的向往,極具生活情趣。為(wei) 了突出女性舞者的輕柔之美,編導將豐(feng) 富的手形變化嫁接在舞蹈中,將花兒(er) 這種曆史悠久、特色鮮明的文藝形態進行了富有想象力的呈現。
男女群舞《遠山不遠》,展現了脫貧攻堅的偉(wei) 大戰役。這部作品和眾(zhong) 多同主題作品的不同之處在於(yu) ,它不僅(jin) 僅(jin) 關(guan) 注了扶貧主體(ti) 和幫扶對象之間的互動過程,更關(guan) 注了一些易於(yu) 被忽略的內(nei) 容,即扶貧主體(ti) 的內(nei) 在情感變化。具體(ti) 到這部作品,就是來到甘孜州康定市塔公鄉(xiang) 支教的主人公夫婦之間的情感互動。作品拿出大量篇幅刻畫男女主人公之間的伉儷(li) 情深,通過凸顯他們(men) 的誌同道合,給宏大的時代主題增添了更多人性光彩。這部作品從(cong) 舞蹈藝術本身的特點出發,沒有直觀呈現藏族地區物質生活場景,而是更多地采用舒展性的舞蹈語匯來展現藏族群眾(zhong) 幸福的生活狀態。這也從(cong) 新的視角展現出脫貧攻堅不僅(jin) 僅(jin) 是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對參與(yu) 者精神世界的升華的理念。
“心有所蜀”原創舞蹈作品薈萃演出中的舞蹈作品從(cong) 題材、主題到舞台表現,都給觀眾(zhong) 留下了深刻印象。稍顯不足的是,整場演出中群舞的比例稍大,或可增加更多的獨舞、雙人舞。群舞固然有更加整齊壯觀的場麵、更直觀的藝術表現力,但獨舞、雙人舞也有其特殊的功能。這既是對一個(ge) 演出單位拔尖人才的展示,也是闡述某些特定主題所必需的。當以群舞、集體(ti) 舞的形式來展現較為(wei) 宏大的主題時,創作者更易於(yu) 把注意力放到大場景的營造上,用展現代替剖析,用舞台畫麵的鋪陳來代替對深層主題的提煉和對藝術形象的塑造。回顧以往,賈作光創作並表演的《雁舞》,李仁順改編、崔美善表演的《長鼓舞》,楊桂珍編導、刀美蘭(lan) 表演的《水》,巴圖創作表演的《鷹》等獨舞、雙人舞作品,都堪稱不同時期我國少數民族題材舞蹈的經典作品。這些作品的成功也啟示著我們(men) ,獨舞、雙人舞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men) 應該在舞蹈工作中虛心學習(xi) 前輩藝術家的經驗,從(cong) 舞蹈藝術表現主題、刻畫形象的實際需要出發,從(cong) 豐(feng) 富舞蹈節目的多樣性出發,努力創作出更多優(you) 秀的獨舞、雙人舞作品。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22日 1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