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校園到“田野” 布努瑤文化傳承進行時
當女兒(er) 小唯唱起瑤歌,韋肖總會(hui) 在旁邊一起哼唱。身為(wei) 瑤族分支布努瑤的一員,這既是韋肖兒(er) 時熟悉的旋律,也是女兒(er) 當前在校學習(xi) 的內(nei) 容。兩(liang) 代人的童年似乎在這一刻,穿越時光,合二為(wei) 一。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溫暖一平方”直播間采訪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布努瑤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的故事。
小唯在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的東(dong) 山鄉(xiang) 中心小學(以下簡稱“中心小學”)讀六年級。從(cong) 三年級開始,每周她都會(hui) 到少年宮學習(xi) 本民族的傳(chuan) 統文化。從(cong) 陀螺、銅鼓,到刺繡、竹槍,幾乎少年宮開設的每一門課程,小唯都想嚐試。“少年宮每年都會(hui) 展出小學五、六年級孩子的作品,非常好看。”韋肖說,女兒(er) 看到這些作品,就很想參加。
中心小學建於(yu) 1955年,目前有學生801人,其中瑤族學生775人。自2012年4月起,巴馬瑤族自治縣文明辦、教育局和財政局在中心小學建設鄉(xiang) 村學校少年宮,開設陀螺、射弩、竹槍等布努瑤體(ti) 育,以及棋藝、歌舞、手工藝等相關(guan) 課程,助力非遺的保護和傳(chuan) 承。課程學習(xi) 由學生自主報名,教師由中心小學老師兼任。每逢周三周四孩子們(men) 在一起上課。
此外,中心小學還設有瑤族傳(chuan) 承班,主要教授一些具有布努瑤特色的民歌、民舞、民樂(le) ,如《瑤山鼓韻》《飛歌滿》《弩舞》《銅鼓齊奏》等。每逢元旦、“六一”等節日,學校會(hui) 舉(ju) 辦民族舞蹈、歌曲等展演比賽等。
打陀螺不但需要學習(xi) 捆繩的方式,還要注意擊打方向。在老師的耐心指導下,小唯終於(yu) 和陀螺達成了默契,非常開心。課上,老師經常讓學生分組比賽,看誰的陀螺旋轉時間最長。有時,小唯也會(hui) 跟隨老師去外縣比賽或參加活動,為(wei) 此她很自豪。
“打陀螺是我小時候的遊戲。”每當看到孩子們(men) 學習(xi) 非遺知識,韋肖的心裏都會(hui) 倍感欣慰。在她看來,這些課程能夠讓孩子們(men) 知道瑤族的傳(chuan) 統文化,“我希望他們(men) 好好讀書(shu) ,日後到外麵勇敢自信地介紹家鄉(xiang) 的文化,讓更多人了解布努瑤。”
已在中心小學工作6年的數學教師蒙春瑤,從(cong) 入職起便參與(yu) 瑤族民族文化相關(guan) 知識的教學工作。回顧多年的教學經曆,她表示,有些學生對於(yu) 本民族文化的熱愛很讓她感動。蒙春瑤告訴記者,有的學生從(cong) 三年級到六年級堅持學習(xi) ,不論是皮鼓、銅鼓舞還是唱歌的課程,都積極參與(yu) 。
對於(yu) 同樣在中心小學工作的語文老師譚素菊來說,教學的過程也是學習(xi) 的過程。雖然譚素菊是瑤族,但不屬於(yu) 布努瑤一支,在接受教學任務前,她對布努瑤的文化了解並不多。今年她負責《瑤山鼓韻》的教學,其中涉及一些步法以及擊鼓的手法,頗有難度。有的學生之前在其他老師的課上已經學會(hui) 了,還會(hui) 耐心地來教譚素菊。“和學生相互學習(xi) ,特別有意思。”她說。
如今,中心小學開設非遺相關(guan) 課程已有10餘(yu) 年,項目受到了多方的認可,師生常常被邀請到大型活動進行展演和比賽。不過,副校長蘭(lan) 桂文坦言,由於(yu) 參與(yu) 教學的人多為(wei) 本校教師,很多人沒有真正接觸過原汁原味的布努瑤傳(chuan) 統文化。他希望能和有親(qin) 身經曆的、研究非遺的專(zhuan) 業(ye) 人士有更多交流,促進布努瑤傳(chuan) 統文化的保護和傳(chuan) 承。
蒙靈今年68歲,是瑤族祝著節的省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他曾3次到中心小學和孩子們(men) 交流互動。在他看來,非遺進校園的主要目的是在孩子們(men) 的心底種下學習(xi) 非遺的種子。然而,“學生在學校要以學習(xi) 科學文化為(wei) 主”,很多關(guan) 於(yu) 非遺的深奧內(nei) 容還需要紮根民間,通過更多的方式進行保護和傳(chuan) 承。
今年7月開始,蒙靈作為(wei) 老師之一,參加了由巴馬相關(guan) 部門組織的非遺培訓班,麵向東(dong) 山鄉(xiang) 民間藝人和回鄉(xiang) 大學生,講授相關(guan) 知識。
目前,巴馬共有72項非遺代表性項目,其中,瑤族祝著節、壯族補糧敬老習(xi) 俗為(wei)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當前,巴馬全縣省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有3人,市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有6人。”縣長餘(yu) 浩學表示,由於(yu) 目前部分傳(chuan) 承人年事已高,巴馬縣將每年舉(ju) 辦傳(chuan) 承人培訓班,挖掘更多年輕的非遺傳(chuan) 承人。今年挖掘出蒙萱、蘭(lan) 海新、蒙有忠、黃成英、黃成龍等11位年輕傳(chuan) 承人。
除了培訓班,巴馬還加強對文化遺產(chan) 保護知識的宣傳(chuan) ,舉(ju) 辦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展示表演活動;建立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庫;抓基地建設,加強對民族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傳(chuan) 承;舉(ju) 辦全縣性的“春節”、瑤族“祝著節”“盤王節”、壯族“三月三”歌節等活動,注重培養(yang) 民族民間文化傳(chuan) 承人。
位於(yu) 巴馬新民社區的非遺工坊將瑤族非遺和文旅結合,開發文創手工藝品、建立產(chan) 學研創基地、培育瑤族新手藝人,帶動群眾(zhong) 靈活多點就業(ye) ,助力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和人才振興(xing) 。
工坊采用“培訓+訂單+新手藝人”的運營模式,自2022年9月以來,帶動周邊約50位居民就業(ye) 。“很多人都要照顧老人,接送小孩上下學。”在工坊工作的楊雲(yun) 花介紹,工坊離家近,時間靈活,很好地解決(jue) 了大家“家庭照顧”的需求。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李丹萍 記者 齊征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