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攜上海共推古代中國文明展 多件青銅重器亮相
中新網寧波12月6日電 (童笑雨 項聰穎)12月5日,“古代中國文明展:禮製·信仰·多元性”特展在浙江寧波舉(ju) 行,國家一級文物西周員方鼎、青銅戈鴞卣等諸多青銅重器亮相。
據悉,本次展覽是寧波博物院15周年特展,由寧波博物院攜手上海博物館共同推出。現場展出文物共計198件/套,以上海博物館館藏青銅器為(wei) 主,兼有良渚文化玉器、商代骨刻辭、戰國錢幣、以及多件漢代陶器等文物,闡述了史前至兩(liang) 漢時期中華文化多元一體(ti) 的特性。
上海博物館是收藏中國古代青銅器最多的博物館之一,藏有從(cong) 二裏頭文化時期開始的各時期青銅器,其中不乏具有重大曆史價(jia) 值的銘文和傳(chuan) 世青銅器名品,素有中國青銅器“半壁江山”之稱。
而上海博物館之所以能收藏那麽(me) 多中國青銅器,一位寧波人功不可沒——他就是上海博物館老館長、著名青銅器學者馬承源。
馬承源是寧波鎮海人,主要從(cong) 事青銅器、簡牘研究和鑒定。多年來經他之手,為(wei) 國家搶救了大量珍貴文物,僅(jin) 在香港就收歸青銅器、石刻、陶瓷、玉器等流散文物300多件。
本次展覽分“王權國家”“器以藏禮”“字裏乾坤”“生死崇拜”四大版塊,維度多元,結構完整。現場展出的文物,無論從(cong) 規模、數量還是展品等級及學術價(jia) 值上,都堪稱重磅。
如國家一級文物西周員方鼎、秦二世元年為(wei) 重申度量衡政策而發布的詔書(shu) ——秦二世詔版,以及紋飾華麗(li) 繁複、造型略顯可愛的青銅戈鴞卣等都是本次展覽的必看展品。
展廳中一組變形蟠龍紋鼎非常亮眼,五件鼎形製、紋飾相同,尺寸依次遞減,實證了周代的“列鼎”製度,即鼎數越多,所用者的身份地位越高。
除卻極高的學術價(jia) 值,文物的藝術價(jia) 值也令人矚目。在展覽中,可以看到諸多紋飾精美繁複、製作考究的展品,其中東(dong) 漢長宜子孫連弧紋鏡展現出令人驚歎的審美與(yu) 技藝。這麵銅鏡為(wei) 圓鈕,柿蒂形鈕座,鈕座間有銘文“長宜子孫”四字,更令人稱奇的是,它曆經近兩(liang) 千年依然光可鑒人。
另一件東(dong) 漢鎏金龍紋鏡架,通體(ti) 鎏金,弧形的凹槽用於(yu) 承托銅鏡,鏡架與(yu) 銅鏡完美匹配,既實用又美觀,充分體(ti) 現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藝。此外,本次展覽還將“銅鏡+鏡架”全套一同展出,讓觀眾(zhong) 能夠從(cong) 中窺見古人真實的生活場景。
據悉,此次展覽在寧波博物院舉(ju) 行,將持續至2024年3月3日。(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