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菇香茶香漫青山 “四下基層”工作製度如何推進鄉村振興?

發布時間:2023-12-13 10:42:00來源: 人民網

  “四下基層”即“宣傳(chuan) 黨(dang) 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今年是“四下基層”工作製度提出35周年,人民網推出“四下基層”生動實踐係列報道,探尋“四下基層”如何暖民心、解難題、促發展。

  “四下基層”關(guan) 鍵在於(yu) “下”,要“下”而有為(wei) 、“下”而有效。俯下身、找問題、想對策、出實招,在一線解決(jue) 問題、推動發展。

  從(cong) 傳(chuan) 統茅草菇棚到光伏菇棚,從(cong) “抬頭見荒山”到建成萬(wan) 畝(mu) 山林,從(cong) “小、散、弱”的小茶園到福鼎白茶大品牌,通過深入調查研究,進而精準“把脈”產(chan) 業(ye) 發展。

  隻為(wei) 菇香飄萬(wan) 裏

  古田縣位於(yu) 福建省寧德市西部,是一座被山林環繞的小城,被稱為(wei) “中國食用菌之都”。層巒聳翠,嶺穀相間。由於(yu) 缺乏平坦的土地,在推進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方麵,當地麵臨(lin) 不少困難。

  “在過去,傳(chuan) 統菇棚都是木頭建的,台風一來就會(hui) 翻,存在很大安全隱患,而且通風性也較差,一旦一株菌害了病,整棚菌菇就容易全軍(jun) 覆沒。”當地菇農(nong) 餘(yu) 新考接受采訪時表示。

  為(wei) 解決(jue) 傳(chuan) 統菇棚黑、破、舊,以及生產(chan) 方式落後、用地不集約、安全隱患大、影響環境等突出問題,縣委領導帶頭踐行“四下基層”製度,堅持深入基層一線調研,認真了解菇農(nong) 訴求,深入研究調查,創新性提出了“光伏+菇棚”的新模式。

  2021年5月以來,全縣共實施9個(ge) 光伏菇棚項目,總投資3.7億(yi) 元。

  古田縣基層幹部通過調查與(yu) 分析,對新老菇棚交替提出了新方案。杉洋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葉惠蘭(lan) 表示,菇農(nong) 的舊菇棚拆遷後,可以按照原有麵積認領新的光伏菇棚,新打造的光伏菇棚實現了光能和土地集約化、立體(ti) 化綜合利用。

  “今年一共種了8.5萬(wan) 筒菌菇,產(chan) 量大概會(hui) 增加20%。”餘(yu) 新考說,與(yu) 去年相比,今年菌菇種植能為(wei) 他帶來10萬(wan) 元左右的增收。

  一片青山一片金

  “抬頭見荒山,吃穿奔波忙”,這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流傳(chuan) 在寧德市周寧縣後洋村的順口溜,也是當時該村的真實寫(xie) 照。

  條件艱苦,也要想辦法致富。周寧縣坐擁豐(feng) 富的山地資源,如何將這些資源靈活利用起來成了破題的關(guan) 鍵。

  1983年,時任後洋村大隊會(hui) 計黃振芳貸款8萬(wan) 元,帶領全家走上開荒造林之路。三年後,造林麵積由原來的50畝(mu) 發展到1207畝(mu) 。

  在黃振芳家庭林場,“我是從(cong) 小隨著山林一起成長起來的……”黃振芳的孫女黃娟娟深情地講述一家人植樹造林的故事。

  “宣傳(chuan) 黨(dang) 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是“四下基層”工作製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如今,黃娟娟已被評為(wei) 寧德市“金牌宣講員”,宣傳(chuan) 植樹造林精神,引導更多人行動起來,共同建設綠水青山。

  2021年,黃振芳的孫子黃宇斌返鄉(xiang) 創業(ye) ,采取直播帶貨等形式,助力周寧農(nong) 特產(chan) 品走向雲(yun) 端。

  “林場裏生產(chan) 出來的產(chan) 品,經常出貨不久就賣空了。”黃宇斌在采訪中表示,對於(yu) 周寧人民來說,曾經的荒山廢地,已經成了致富的風水寶地。

  以研促謀,推動發展。周寧縣紮實推進“調查研究下基層、解決(jue) 問題在一線”行動,立足獨特資源稟賦,把調查研究作為(wei) 開展工作、出台政策、製定戰略的“先手棋”。

  通過深化林業(ye) 經營機製改革,發展林茶果產(chan) 業(ye) 體(ti) 係,周寧縣將林業(ye) 發展與(yu) 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人民脫貧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將“四下基層”製度生動實踐,繪就一幅幅“生態美,百姓富”的美好藍圖。

  科技賦能白茶香

  在中國,福鼎市是重要的白茶核心產(chan) 區之一。

  “20世紀初,全國生產(chan) 白茶的地方並不多,而白茶的主要產(chan) 地就在福鼎,這堅定了福鼎打造白茶品牌的信心。”福鼎市茶產(chan) 業(ye) 發展中心主任張青碧說。

  作為(wei) 世界優(you) 質的白茶產(chan) 區,福鼎白茶仍舊麵臨(lin) 當地大多是“小、散、弱”的微型茶園、生產(chan) 方式粗放等困境。為(wei) 此,福鼎市黨(dang) 委政府堅持用好“四下基層”這一“傳(chuan) 家寶”,到基層尋思路、找答案,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廣泛向茶企業(ye) 家、茶葉經銷商、茶農(nong) 了解情況,確立了“科技興(xing) 茶”的實施戰略。

  在福鼎品品香白茶產(chan) 業(ye) 園的福鼎白茶大數據溯源平台屏幕前,福鼎市茶產(chan) 業(ye) 發展中心主任張青碧介紹了這幾年當地加強原產(chan) 地保護、保障白茶品質的舉(ju) 措。

  “2019年,我們(men) 啟動了福鼎白茶大數據溯源平台的建設工作,確認246個(ge) 產(chan) 茶村近8萬(wan) 戶茶農(nong) 的茶園麵積、品種、種植年限等情況,並錄入大數據係統。”張青碧表示,此舉(ju) 實現了從(cong) “茶園”到“茶杯”的全程監管、一碼溯源,大數據溯源信息完整度(精準度)達到95%以上,茶企與(yu) 經紀人非現金線上支付比例達98%。

  在這個(ge) 園區內(nei) ,機器人發揮了大作用——它們(men) 幫助工人完成白茶的篩選、除雜、烘幹等操作,輔助流水線快速推進。

  據自動化包裝車間相關(guan) 工作人員介紹,原來8小時50個(ge) 人手工包裝,生產(chan) 2000多條茶磚;現在8個(ge) 人8小時通過全自動流水線能做出10000條茶磚。“不僅(jin) 提高了生產(chan) 效率,還提高了生產(chan) 品質。”工作人員說。

  數十年深耕布局,福鼎白茶產(chan) 業(ye) 已成為(wei) 福鼎市經濟支柱之一,給經濟社會(hui) 各方麵帶來了全方位、深層次的影響。2022年,全市茶產(chan) 業(ye) 綜合總產(chan) 值達到了138.91億(yi) 元,全市擁有各級茶業(ye) 龍頭企業(ye) 167家,8萬(wan) 多戶茶農(nong) 戶均收入超4萬(wan) 元,其中三分之一超10萬(wan) 元。

  在推動茶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實踐中,正是堅持紮實做好調研“前半篇文章”,才有了後麵的高質量發展。(實習(xi) 生宋思葳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