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積極構建未來競爭優勢
作者:楊葉平(河北工業(ye) 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教授)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dong) 北全麵振興(xing) 座談會(hui) 時強調,“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製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積極培育未來產(chan) 業(ye)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增強發展新動能”。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對於(yu)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yi) 。回顧人類社會(hui) 曆史進程,就是社會(hui) 生產(chan) 力從(cong) 低級到高級、從(cong) 落後到先進的不斷發展的過程。麵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我國應以新質生產(chan) 力搶占製高點,引領新技術革命發展,搶先培育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進而構建強大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率先抓住未來發展機遇。
新質生產(chan) 力是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要因素
生產(chan) 力是人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推動人類文明不斷向前發展的決(jue) 定力量和動力源泉。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生產(chan) 力是推動社會(hui) 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生產(chan) 力的發展,主要涉及勞動力、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大實體(ti) 性要素,以及科技、管理和教育三大滲透性要素,其中人的科技勞動具有引領生產(chan) 力發展的決(jue) 定性功效,由自然環境構成的自然力應與(yu) 勞動力和科技力相協調。
改革開放特別是新時代以來,我國社會(hui) 生產(chan) 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經濟發展經曆了一個(ge) 高速增長階段,經濟實力實現曆史性躍升,在各個(ge) 領域均取得了輝煌成就。但是,隨著經濟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過去依靠資源要素投入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已經行不通了,需要擺脫傳(chuan) 統生產(chan) 力的束縛,形成有助於(yu) 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質生產(chan) 力。新質生產(chan) 力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主要依靠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在信息化、智能化生產(chan) 條件下,生產(chan) 力因科技持續突破創新與(yu) 產(chan) 業(ye) 不斷升級發展,實現脫胎換骨式的進化,具有顛覆性的新形式和新質態。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有助於(yu) 加快技術進步速度,提升全要素生產(chan) 率。新質生產(chan) 力不僅(jin) 意味著以科技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社會(hui) 生產(chan) 效率也將獲得更大的提升,體(ti) 現以產(chan) 業(ye) 升級構築新競爭(zheng) 優(you) 勢、贏得發展的主動權。
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當今時代,科技變革愈發成為(wei) 生產(chan) 力發展中最活躍的因素,科技創新與(yu) 產(chan) 業(ye) 進步的關(guan) 係日益緊密,依靠科技創新促進人類社會(hui) 進步已成為(wei) 一條普遍的規律。近年來,大數據、互聯網、雲(yun) 計算、區塊鏈及人工智能等,顯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和創新力,催生出無數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新質生產(chan) 力本質就是創新驅動的生產(chan) 力,關(guan) 鍵在於(yu) 創新和產(chan) 業(ye) 之間的良性互動,包括通過互聯網和數字技術構建的平台經濟、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的高新科技化改造和生產(chan) 治理數字化、智能化等,均極大提高了生產(chan) 效率,呈現出強大的市場競爭(zheng) 力。
全力發揮新質生產(chan) 力的特點與(yu) 優(you) 勢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以科技創新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是大勢所趨,也是高質量發展的迫切要求,必須依靠創新特別是科技創新實現動力變革和動能轉換。推動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科技創新做好動力引擎,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為(wei) 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注入強大動力。新質生產(chan) 力具有科技含量高、創新性、效率高、可持續性和競爭(zheng) 力強等特點,可以推動生產(chan) 力不斷發展,提高企業(ye) 的經濟效益和社會(hui) 效益。
新質生產(chan) 力特點在“新”,優(you) 勢在“質”,落腳在“生產(chan) 力”,以科技創新為(wei) 引擎,以新產(chan) 業(ye) 為(wei) 主導,以產(chan) 業(ye) 升級為(wei) 方向,以提升核心競爭(zheng) 力為(wei) 目標。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目前,我國已成為(wei) 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增強。與(yu) 此同時,我國仍然麵臨(lin) 著重大科技瓶頸,關(guan) 鍵領域核心技術受製於(yu) 人的格局沒有從(cong) 根本上得到改變,需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實現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領域的突破,盡快解決(jue) “卡脖子”難題,搶占科技發展的製高點,推動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邁上新台階。
近年來,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製造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等呈現快速密集突破趨勢,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構成的新技術體(ti) 係正成為(wei) 推動新一輪產(chan) 業(ye) 變革的核心動力引擎。新質生產(chan) 力形成之後,能夠發揮科技創新的增量器作用,培育一大批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未來產(chan) 業(ye) ,釋放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創造出更多更豐(feng) 富的社會(hui) 價(jia) 值,並將為(wei) 提升我國的全球競爭(zheng) 力提供持久動力,獲取未來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
全麵推動新質生產(chan) 力形成發展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li) 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客觀上要求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you) 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努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率,實現高質量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是一項綜合工作,需要政府、企業(ye) 和社會(hui) 各方麵的共同努力,從(cong) 科技研發、產(chan) 業(ye) 升級、人才隊伍建設、製度創新等全方位入手。
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的增長,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突破,科技研發是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的火種,需要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加快提高科技創新的質量和水平,強化科技成果轉化和落地應用。必須站位高遠,加大科研資源投入,著眼於(yu) 具有前瞻性、引領性、顛覆性的技術,優(you) 化創新鏈,提高從(cong) 研發、轉化到應用的工作效率,加快形成具有新原理、新機理的新質生產(chan) 力。
新質生產(chan) 力以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為(wei) 主要支撐,需要加快促進產(chan) 業(ye) 升級,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未來產(chan) 業(ye) ,打造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引擎。麵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加速演進,各地應大力推進新型工業(ye) 化,立足現有產(chan) 業(ye) 基礎,利用數字信息技術,加快改造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緊跟國際科技發展潮流,將發展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和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作為(wei) 主攻方向,前瞻布局未來產(chan) 業(ye) ,走各具特色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之路。
人是生產(chan) 力生成中最活躍、最具決(jue) 定意義(yi) 的能動主體(ti)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歸根結底要靠創新人才。各地要製定落實好育才招才引智的創新人才政策,培養(yang) 具備國際視野、懂現代化企業(ye) 管理、擁有高科技研發能力、擅於(yu) 利用新質生產(chan) 力的高水平人才隊伍。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大力培養(yang) 和引進國際一流人才和科研團隊,加大科研單位改革力度,最大限度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提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提升科技產(chan) 出效率。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需要加快製度創新步伐。可通過加強製度創新,破除一切束縛創新驅動發展的觀念和體(ti) 製障礙,打通科技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之間的通道,深化重點領域、關(guan) 鍵環節改革,營造公平競爭(zheng) 、寬鬆寬容、充滿活力的創新環境,積極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政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協同合作,完善相關(guan) 法律法規,優(you) 化政策環境,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提供製度保障。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13日 0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