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迎來第十個國家公祭日——讓愛國主義薪火相傳
12月的南京,草木蕭瑟,冬風寒涼。12月13日是第十個(ge)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上午10時,國家公祭儀(yi) 式在侵華日軍(jun)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集會(hui) 廣場舉(ju) 行。
伴隨著南京上空響起的防空警報,來自社會(hui) 各界的市民代表佩戴白花,默然肅立,為(wei) 86年前的30餘(yu) 萬(wan) 遇難同胞默哀,並由儀(yi) 仗隊敬獻花圈。隨後,南京市青少年代表宣讀《和平宣言》,6名代表撞響“和平大鍾”,並放飛3000隻和平鴿,祈願世界和平。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第七次會(hui) 議通過決(jue) 定,以立法形式將12月13日設立為(wei)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自公祭日設立以來,一代代青少年不斷重溫曆史,緬懷先輩,讓愛國主義(yi) 薪火相傳(chuan) 。
南京外國語學校高二學生黃飛龍是6名撞鍾代表之一。他說,此前每年都是在學校參加公祭活動,此次他作為(wei) 學生代表撞響“和平大鍾”感到非常榮幸和驕傲。“作為(wei) 新時代青年學生,我們(men) 要倍加珍惜前輩們(men) 用鮮血換來的和平,時刻保持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銘記曆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捍衛和平。”
“撞擊‘和平大鍾’預示要不忘曆史、珍愛和平,絕不讓曆史的悲劇重演。”從(cong) 2014年至2019年,美籍華人魯照寧每年都會(hui) 來到國家公祭儀(yi) 式的現場。當天,他以“撞鍾人”的身份出席公祭儀(yi) 式。
從(cong) 2004年開始,魯照寧持續多年在海外搜集南京大屠殺相關(guan) 史料,無償(chang) 向包括侵華日軍(jun)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在內(nei) 的國內(nei) 各大紀念館捐贈搜集的資料和實物。
公祭日前夕,他還向南京捐獻了多份南京大屠殺期間的國際媒體(ti) 報刊,其中《紐約時報》《芝加哥每日論壇》兩(liang) 份報紙報道了日軍(jun) “百人斬”暴行。“我會(hui) 繼續努力收集相關(guan) 資料,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曆史。”魯照寧說。
當天上午,南京多地舉(ju) 行了相關(guan) 悼念活動。在河海大學西康路校區,100餘(yu) 名師生聚集在侵華日軍(jun) 南京大屠殺清涼山遇難同胞紀念碑前,參加南京大屠殺死難者清涼山從(cong) 葬地悼念儀(yi) 式。
該校機電工程學院輔導員劉得存表示,南京大屠殺是他從(cong) 學生時代起就一直銘記於(yu) 心的悲痛曆史。擔任輔導員後,他積極將曆史通過主題班會(hui) 、團日活動、紀念活動等多種形式講述給學生。
東(dong) 南大學醫學院大三學生阮澤宇至今記得2014年首個(ge) 國家公祭儀(yi) 式上,自己站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和夏淑琴奶奶身邊為(wei) 國家公祭鼎揭幕的時刻。阮澤宇覺得,國家公祭日已經成為(wei) 身邊青年朋友緬懷曆史、追尋和平的“公開課”。
在浙江傳(chuan) 媒學院播音主持專(zhuan) 業(ye) 讀大一的夏鈺傾(qing) ,曾連續兩(liang) 年擔任《和平宣言》領誦員。公祭儀(yi) 式現場的場景讓她感到神聖莊重,“身臨(lin) 其境帶來的體(ti) 驗比通過文字、圖片學習(xi) 帶來的震撼更強烈”。
近年來,南京市充分發掘相關(guan) 資料,利用公祭日等關(guan) 鍵節點做好針對青少年的思想引領工作。國家公祭日期間,南京各級團組織麵向全市青少年開展主題團課、主題隊課等係列愛國主義(yi) 教育活動,激發青少年的愛國熱情,凝聚奮進力量。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楊寶光 李超 實習(xi) 生 陸地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