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專家:中國大陸架考古內涵豐富蘊藏巨大研究潛力
中新網上海12月17日電 (記者 孫自法)第五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海”12月15日至17日在上海大學舉(ju) 行,上海大學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主任、文化遺產(chan) 與(yu) 信息管理學院教授丁見祥發表《氣候變化與(yu) 海洋考古——以大陸架為(wei) 中心》主題演講,並在論壇期間接受記者采訪表示,中國具有廣闊的海域和綿長的海岸線,在廣泛分布於(yu) 淺海大陸架的島嶼地帶,考古學家已開展大量的島嶼考古學研究工作,初步展現中國大陸架考古的豐(feng) 富內(nei) 涵和蘊藏的巨大考古學研究潛力。
全球已知大陸架史前考古遺址有3000多處
丁見祥指出,大陸架是空間概念,作為(wei) 田野考古在水下和海洋領域的延伸,大陸架考古是指在大陸架區域範圍內(nei) 開展考古工作。《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對大陸架有明確界定,學術研究一般采用海洋地質學上的大陸架定義(yi) ——“海水下方從(cong) 海岸延伸至坡度突然變陡的稱為(wei) 陸架坡折帶的平坦區域”,有時陸架上還會(hui) 有沿岸島嶼、珊瑚礁和凸起的淺灘,平均寬度約為(wei) 70千米,變化範圍從(cong) 幾十米到1500千米,陸架坡折處的平均深度約為(wei) 135米。
長時段氣候變化研究顯示,2萬(wan) 年前的末次盛冰期,海平麵要低於(yu) 現在130米左右,距今6500年才大致達到現在的水平。因此,大量關(guan) 於(yu) 早期人類的起源與(yu) 遷徙、早期航海與(yu) 文化交流、農(nong) 業(ye) 起源及其早期傳(chuan) 播、海岸海島環境適應與(yu) 資源開發等問題的考古證據深藏海底。
20世紀初葉,大陸架考古從(cong) 歐洲北海、波羅的海開始發展,至今已有100餘(yu) 年曆史,除歐洲、北美外,大陸架考古在澳大利亞(ya) 、阿根廷、南非、日本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進展。截至2017年,全球已知的大陸架史前考古遺址有3000多處,除南極洲外,幾乎每個(ge) 大陸的海岸都發現類似遺址,年代從(cong) 距今5000年到50餘(yu) 萬(wan) 年不等,深度從(cong) 近岸淺灘到水深100米不等。
近20年以來,大陸架考古迅速發展,主要表現為(wei) 促進多學科合作、引起更廣泛關(guan) 注、取得綜合性成果等三個(ge) 方麵,既不斷更新著史前考古學的既有認識,也為(wei) 更深入的認識早期人類遷移圖景、遷徙模式提供了關(guan) 鍵性資料。
中國大陸架考古內(nei) 涵豐(feng) 富潛力巨大
丁見祥表示,中國黃海、東(dong) 海的大陸架,水深不大、坡度很小,末次盛冰期時基本是陸地,即使後來海平麵逐步升高,從(cong) 北往南還分布著廟島海域、舟山海域、台灣淺灘等陸橋區域,曾是古代人類生活繁衍、遷徙交流的空間和通道。例如,水深80-150米的澎湖水道就曾發現鈾係測年距今4萬(wan) 到1萬(wan) 年的“台灣陸橋動物群”,為(wei) 研究晚更新世或全新世早期的環境變遷和早期人類遷徙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同時,寧波餘(yu) 姚井頭山遺址、福建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跡等發現及研究表明,中國大陸架具有豐(feng) 富的考古潛力,進一步豐(feng) 富中國大陸架考古的實踐,對促進水下考古與(yu) 田野考古的結合、深化南島語族與(yu) 早期海洋文化研究、推進氣候變化與(yu)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實踐具有重要意義(yi) 。
他介紹說,浙江餘(yu) 姚井頭山遺址距今約8300-7800年,是浙江乃至長江三角洲地區沿海貝丘遺址考古的重大突破,也是中國海洋文化考古曆史軸線的極大延伸,為(wei) 全新世早中期中國沿海和全球海洋環境變遷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從(cong) 空間上看,井頭山遺址應屬於(yu) 大陸架考古的範疇,其發現為(wei) 浙江乃至中國東(dong) 南沿海陸地-海洋接觸地帶的史前考古學研究提供了難得案例和重要啟示。
福建晉江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跡的深入調查與(yu) 研究,將對恢複其生長時期的古植被、古氣候、古生態與(yu) 古環境和討論台灣海峽西岸全新世以來的海陸變遷、海平麵變化等問題具有重要學術價(jia) 值,其與(yu) 國外同期史前大陸架考古發現之間聯係的相關(guan) 對比研究,也值得期待。
丁見祥指出,氣候變化考古是本屆世界考古論壇的一大焦點議題,而涵蓋水下和海洋考古學的大陸架考古與(yu) 氣候變化具有天然的聯係,很多水下考古遺存就是由於(yu) 氣候變化造成,淹沒的史前遺址、沉沒的港市遺存都是顯例,而富有潛力的大陸架考古更是與(yu) 此緊密相關(guan) 。
這位兼任上海市“海洋考古與(yu) 文化遺產(chan) 價(jia) 值闡釋及傳(chuan) 播”重點創新團隊負責人的考古學家強調,正因為(wei) 如此,以海平麵上升、海水溫度變化、海洋酸化、極端天氣頻發等為(wei) 主要特征的氣候變化對水下和海洋考古學的影響,以及水下考古遺址數據對氣候變化研究的重要作用,均亟需學界和全社會(hui) 廣泛關(guan) 注。此外,大陸架作為(wei) 與(yu) 氣候變化關(guan) 係極為(wei) 密切的地理空間,其考古工作所獲取的水下遺址和古人類、古環境數據,對推進氣候變化與(yu) 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理論價(jia) 值和現實意義(yi) 。(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