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教授李宗桂:人生緣何不快樂,隻因不懂蘇東坡
中新網廣州12月20日電 (記者 程景偉(wei) )“今天,我們(men) 可以從(cong) 蘇東(dong) 坡身上學到的是盡力而為(wei) 、量力而行、順應自然的人生態度,是‘此心安處是吾鄉(xiang) ’的家國情懷,是不畏權勢、不媚世俗的士人風骨。”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宗桂以這句話來闡述北宋大文豪蘇東(dong) 坡的人生哲學對於(yu) 現代人的意義(yi) 。
“讀懂廣州,讀懂荔灣”永慶坊大學堂——“蘇東(dong) 坡的人生哲學:兼談現代人如何從(cong) 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養(yang) 分”宣講活動近日在粵劇藝術博物館舉(ju) 行,李宗桂作為(wei) 主講嘉賓,向觀眾(zhong) 分享了他眼中的蘇東(dong) 坡。
當下,人們(men) 應該如何應對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從(cong)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尋求答案,或許會(hui) 使我們(men) 豁然開朗。李宗桂講到:“我覺得蘇東(dong) 坡是一個(ge) 很好的切入點。蘇東(dong) 坡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也是坎坷困頓的一生,但他戰勝了自我,超越了自我,走向了精神王國的勝利的彼岸。”這正是蘇東(dong) 坡人生哲學的當代價(jia) 值所在。
李宗桂以“以儒為(wei) 主,兼綜佛道”來剖析蘇東(dong) 坡人生哲學是如何形成的。他從(cong) 蘇東(dong) 坡少年時代講起,“早歲便懷齊物誌,微官敢有濟時心”,少年蘇軾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具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和積極的入世精神。當年,20歲的蘇軾和父親(qin) 蘇洵、弟弟蘇轍一起進京趕考,三人同中進士。在這場考試中,蘇軾現場發揮的應考“作文”《刑賞忠厚之至論》備受好評。“這篇文章展現出蘇軾治國安邦、經世濟民的儒家思想,積極有為(wei) ,倡揚仁政。”李宗桂說。
因敢於(yu) 冒犯天子威權、大膽上書(shu) 批評新政,蘇軾的仕途並不順利,多次被貶。然而,無盡無休的苦難並沒有使蘇軾厭倦人生、變得冷漠。無論處於(yu) 怎樣困苦的境地,他都能以儒家積極的態度認真地生活,以道家超越的態度平衡心靈,以釋家的空寂安慰自己。這體(ti) 現在他的詩文中,“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寄蜉蝣於(yu) 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表現出對苦難的傲視和對痛苦的超越。
嶺南荒遠,古人莫不視為(wei) 畏途。韓愈被貶至潮州,柳宗元被貶至柳州,所作之詩文多是淒苦哀怨之聲。而當蘇軾被貶至惠州時,卻高唱“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及至被貶儋州,他又說:“他年誰作輿地誌,海南萬(wan) 裏真吾鄉(xiang) 。”這種樂(le) 觀曠達的核心,是蘇軾堅毅的人生態度和不向厄運屈服的鬥爭(zheng) 精神。
人生緣何不快樂(le) ,隻因不懂蘇東(dong) 坡。李宗桂認為(wei) ,蘇東(dong) 坡的人生哲學是向前、向上、向善的哲學,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三立”哲學,是窮獨達兼、止於(yu) 至善的哲學,是隨緣自適、安時處順、天人合一的哲學。從(cong) 蘇東(dong) 坡的人生哲學裏,當代人或許可以找到個(ge) 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價(jia) 值和智慧支撐。(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