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笛音越古今 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迎來第九次考古發掘
8000多年時光,可見證滄海桑田,也可凝固在一支約20厘米長的七孔骨笛之中。
出土自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賈湖遺址的賈湖骨笛,是迄今發現中國最早的七聲音階樂(le) 器,可吹奏《梁祝》等現代樂(le) 曲。來自遠古的神秘回響,吸引著人們(men) 持續探索禮樂(le) 文化乃至中華文明起源的故事。
如今,在賈湖骨笛的出土地舞陽縣北舞渡鎮賈湖村,第九次賈湖遺址考古發掘正在進行,賈湖遺址博物館正式運行,賈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初具規模。文明起源的諸多謎團,借助多學科現代考古力量有望逐步揭開;沉睡地下數千年的珍貴文物,得以與(yu) 更多慕名而來的觀眾(zhong) 見麵;文化遺產(chan) 的活化利用,為(wei) 文旅融合、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新動能。
考古發掘
40年持續探索未解之謎
冬日暖陽下,中原大地平整的麥田透著綠意。筆直的公路劈開平疇沃野,穿過造型別致的牌坊,賈湖村到了。村中人家多姓賈,一汪湖水繞村郭,賈湖村因此得名。
村口廣場對麵,便是第九次賈湖遺址考古發掘區。走進圍擋,考古探方內(nei) ,工作人員或清理、或測量、或記錄,緊張忙碌著。探方側(ce) 壁不同顏色的土層,提示著這是一處有近萬(wan) 年文化沉積的遺址。
賈湖遺址是一處距今9000年到7500年的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1961年被發現,1983年至2013年曆經8次考古發掘,取得包括骨笛、龜甲器、契刻符號在內(nei) 的諸多重要考古發現,被列入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和“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對於(yu) 賈湖遺址的重要性,上世紀90年代,著名考古學家、原中國曆史博物館館長俞偉(wei) 超曾評價(jia) :“賈湖遺址提供了一個(ge) 我國黃河、長江之間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居於(yu) 當時文化發展前列的相當完整的實例。”中國考古學會(hui) 理事長、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陳星燦評價(jia) ,“賈湖文化,中國史前文化的第一座高峰,中華文明的星火從(cong) 這裏點燃。”
第八次賈湖遺址考古發掘於(yu) 2013年進行。10年過去了,此次考古發掘的重點是什麽(me)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魏興(xing) 濤介紹,2023年度考古發掘工作主要目的為(wei) 配合賈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以厘清地下遺跡分布情況、探討遺址周邊環境和景觀研究為(wei) 發掘目標。經過兩(liang) 個(ge) 多月的田野工作,已發現房址、窖穴(灰坑)、墓葬、陶窯、壕溝等多種遺跡。初步發現兩(liang) 小片墓葬區,出土壺、罐組合隨葬品和盆、鼎、缽等陶器,以及骨錐等工具、綠鬆石飾品等。
從(cong) 考古學科發展來看,賈湖遺址考古發掘與(yu) 研究被認為(wei) 是中國考古走向考古科學、探索多學科綜合研究的範例。11月3日到5日,紀念賈湖遺址發掘40周年暨第二屆賈湖文化國際研討會(hui) 在漯河舉(ju) 行。中國地理學會(hui) 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發虎在研討會(hui) 上表示,以往多次考古發掘涵蓋動物考古、植物考古、農(nong) 業(ye) 考古、環境考古等領域的研究。以1999年出版的《舞陽賈湖》考古報告為(wei) 例,特邀撰寫(xie) 人35人,其中31名是來自自然科學和其他學科的專(zhuan) 家。
此次考古發掘,同樣注重多學科綜合研究。魏興(xing) 濤表示,本次考古發掘團隊中,除了田野考古人員外,還有環境考古、體(ti) 質人類學、動植物考古、同位素考古、殘留物分析、文物科技保護等專(zhuan) 業(ye) 人員,一些檢測分析和多學科合作開始取得研究成果。
40年來,考古發掘逐步揭開賈湖先民生產(chan) 生活的神秘麵紗。今天,我們(men) 已經知道他們(men) 在此構築房屋、狩獵采集、捕鳥捉魚、種植水稻、馴養(yang) 家畜、煉土為(wei) 陶、破石成器、鑽骨製笛、發酵釀酒、穿針縫衣……不過,還有諸多未解之謎等待破解:賈湖先民來自何方?他們(men) 在此生活了1500年之久,後來去了哪裏?龜甲刻符與(yu) 甲骨文有何關(guan) 係?這裏的女性平均身高達1.67米,身高偏高的原因是什麽(me) ?他們(men) 使用的綠鬆石來自哪裏?諸多謎團,有待考古研究探索未來,揭示本源。
曾主持賈湖遺址考古發掘與(yu) 研究工作近40年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張居中表示,賈湖遺址的研究發掘進入了第五個(ge) 10年,有新生力量的參與(yu) 和努力,相信賈湖遺址的研究工作肯定能上一個(ge) 更高的台階。
展陳利用
多種方式講述史前故事
緊鄰發掘區,便是賈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遺址保護展示區。棧道串起4座古樸高大的木棚建築,原發掘區域之上複原了地層剖麵展示區、房址展示區和農(nong) 業(ye) 起源展示區等,遊客可穿行其中,實地感受八九千年前賈湖先民的聚落生活。
湖田相間處,一座博物館臨(lin) 水而建。從(cong) 空中俯瞰,以遠古先民生活場景為(wei) 造型的賈湖遺址博物館,狀如濺開的水滴,在麥田間舒展,寓意文明的發源和擴散。今年5月18日,賈湖遺址博物館試運營,11月初正式揭牌開館。依村莊而建的博物館,較為(wei) 係統地展示了賈湖遺址40年考古發掘的成果,幫助人們(men) 了解黃土地下凝聚的滄桑。
走進博物館,迎麵一堵牆壁展示著賈湖遺址的“世界之最”——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七聲音階管樂(le) 器、世界上最早的文字雛形之一契刻符號、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nong) 業(ye) 起源地之一……步入展廳,場景化展示,再現了賈湖先民狩獵采集等生產(chan) 生活場景。骨笛、龜甲、綠鬆石飾、曆經千年炭化的稻作標本、孔徑僅(jin) 有0.7毫米的精致骨針……一件件文物,吸引著參觀者的目光。
賈湖遺址阿崗寺遺址保護中心主任武豔芳介紹,博物館占地145畝(mu) ,建築麵積6000平方米,陳列展區設置“禮樂(le) 之源——賈湖文化主題陳列”和“賈湖探秘”等4個(ge) 專(zhuan) 題展,今年5月預展以來,到館觀眾(zhong) 已超12萬(wan) 人次。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河南博物院,都陳列有出土自賈湖遺址的七孔骨笛。在賈湖遺址博物館,可以看到更全麵的出土骨笛展示,有器身刻滿菱形紋飾的二孔骨笛,還有同一墓葬出土的雌雄笛。展台前,點擊屏幕,可依次觀看演奏家使用出土骨笛吹奏《春江花月夜》《沂蒙山小調》《梁祝》等曲目的影像,笛聲古樸悠遠,引人遐想。
賈湖遺址阿崗寺遺址保護中心黨(dang) 組書(shu) 記、副主任王衛東(dong) 介紹,賈湖遺址出土了40多支骨笛,有兩(liang) 孔、五孔、六孔、七孔、八孔之分,多數為(wei) 七孔,均由丹頂鶴的尺骨製成,長度在17.3—24.6厘米之間。經測音研究,七孔骨笛具有完備的七聲音階結構,從(cong) 而打破了先秦隻有五聲音階的結論。出土骨笛的墓葬通常比其他墓葬隨葬品豐(feng) 富,且伴有龜甲和叉形骨器,據此推斷,墓主人有較高的身份和地位,樂(le) 器包含一定的禮器性質。
王衛東(dong) 介紹,除了靜態展示,博物館還組織研學,借助VR、AR等技術,力求實現文物的可視化顯現、互動化傳(chuan) 播、沉浸式體(ti) 驗。
以文塑旅
活化保護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賈湖遺址博物館建成後,75歲的賈湖村村民魏建安第一次走進博物館,透過玻璃陳列窗,再次和多年前親(qin) 手清理出土的文物“相遇”。魏建安前後參與(yu) 了6次賈湖遺址發掘,至今還清楚地記得清理綠鬆石飾品的場景。“建得可真不賴”,走出博物館,他高興(xing) 地說。
從(cong) 1961年舞陽縣文化館文物專(zhuan) 幹朱幟在賈湖村的土井和薯窖斷壁上首次發現遺址痕跡,到上世紀70年代末賈湖村小學師生在開荒種地時發現石鏟、陶壺等文物,再到1983年以來村民參與(yu) 曆次考古發掘,賈湖村與(yu) 賈湖遺址的發掘保護緊密聯係在一起。如今,隨著新時代考古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賈湖村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賈湖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賈彥輝說,得益於(yu) 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近年來村容村貌和環村水係集中整治,賈湖村被評為(wei) 河南省鄉(xiang) 村旅遊特色村。在通往賈湖村的公路旁,集文化觀光、科普教育、休閑體(ti) 驗等功能於(yu) 一體(ti) 的賈湖田園綜合體(ti) 項目已經落成,50餘(yu) 個(ge) 溫室大棚“食、遊、購、娛”一體(ti) 化,吸引周邊市民前來體(ti) 驗,帶動鄉(xiang) 村旅遊。
“賈湖的名字一定會(hui) 被更多人知曉。”賈湖遺址阿崗寺遺址保護中心95後工作人員李穎說。她從(cong) 陝西師範大學文物與(yu) 博物館學專(zhuan) 業(ye) 畢業(ye) ,4年前返鄉(xiang) 工作。“我們(men) 博物館堅持‘小而特’‘小而精’,目前也在和文創單位溝通,推出骨笛等文創產(chan) 品,助力賈湖文化活起來。”
賈湖文化進校園、進課堂,也在當地悄然開展。漯河市博物館設計了文創互動體(ti) 驗手工包和《探秘賈湖》繪本,賈湖遺址阿崗寺遺址保護中心編寫(xie) 了《禮樂(le) 之源·賈湖》,帶孩子們(men) 更好了解考古遺址裏的中國。
漯河市委書(shu) 記秦保強表示,“曆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近年來,我們(men) 堅持高質量做好賈湖遺址的保護、管理、利用工作,實現文物保護與(yu) 經濟發展、城鄉(xiang) 建設係統融合。下一步,我們(men) 要進一步加大對賈湖遺址文物保護及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支持力度,不斷擴大賈湖遺址的社會(hui) 影響力和關(guan) 注度,使考古發掘及文物保護成果惠及廣大公眾(zhong) 。”(本報記者 智春麗(li) 張文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