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寶雞發現秦漢時期保存最為完整的國家祭天遺存
中新社北京12月21日電 (記者 應妮)記者從(cong) 中國國家文物局21日在北京舉(ju) 行的第四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hui) 上獲悉,陝西寶雞下站遺址是目前中國發現的秦漢時期性質最為(wei) 明確、延續時間最長、保存最為(wei) 完整的國家祭天遺存。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遊富祥介紹,下站遺址是一處春秋至西漢晚期的祭祀遺址,總麵積約23萬(wan) 平方米,共發現祭祀遺跡1400餘(yu) 個(ge) 。目前,考古發掘各類祭祀坑99座,祭祀坑之間存在複雜的疊壓打破關(guan) 係。祭祀坑分為(wei) 長條形、長方形、洞室三種形製。
其中,春秋中期,祭祀坑主要為(wei) 南北向長條形,坑內(nei) 主要埋藏牛牲;春秋晚期,以東(dong) 西向長方形坑為(wei) 主,除動物犧牲坑外,最重要的是出現了車馬坑,坑內(nei) 埋藏實用車,車馬器形製與(yu) 秦公一號大墓二號車馬坑出土車馬器幾乎相同;戰國時期,車馬坑形製縮小,內(nei) 容從(cong) 實用車開始向模型車轉化,並開始在車輿內(nei) 放置玉人、玉璜和玉琮,這種玉器組合一直延續至西漢時期;秦統一至漢代時期新出現洞室祭祀坑,洞室內(nei) 放置模型車馬。根據《史記》等文獻記載和遺址內(nei) 出土“密”字陶文等信息,基本確認下站遺址為(wei) 秦宣公四年(公元前672年)所設密畤。
據悉,秦漢兩(liang) 代先後設鄜畤、密畤、吳陽上畤、下畤、北畤,分別祭祀白帝、青帝、黃帝、炎帝和黑帝,史稱“雍五畤”。
遊富祥表示,下站遺址為(wei) 雍五畤之密畤,從(cong) 公元前672年延續使用到西漢晚期,前後延續使用時間長達六百餘(yu) 年,是研究先秦至西漢時期祭天禮製及其演變最為(wei) 完備的實物材料;隨著秦王朝的建立,雍五畤由諸侯國祭祀場所轉變為(wei) 大一統王朝國家的祭天祀典場所,係統展現中國古代祭祀製度和中國傳(chuan) 統禮製文化發展的曆史進程。
發布會(hui) 上還公布了陝西省西鹹新區北城村墓地的考古發現:北城村墓地是迄今為(wei) 止發現的十六國至隋唐時期規模最大的獨立墓園,墓地布局清晰、規劃有序,延續時間長,生動再現了十六國至隋唐時期遷徙到關(guan) 中地區的少數民族與(yu) 漢文化逐漸融合的過程。(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