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搭伴“機器人”把科研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發布時間:2023-12-26 11:19:00來源: 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26日電(記者 劉尚君)軲轆上裹著油汙、機身上布滿“傷(shang) 痕”,就在前不久落幕的2023年全國大學生機器人科技創新交流營暨機器人大賽上,這台剛剛從(cong) 施工作業(ye) 現場“拖”回來的管道打磨-檢測成套創新機器人成功突圍決(jue) 賽圈,榮獲本屆大賽一等獎。

  “我們(men) 這套機器人係統曆時多年研發,曆經多版迭代,攻克了多項關(guan) 鍵技術,形成了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專(zhuan) 利,目前已成功應用於(yu) 油氣、核電及市政等領域。”團隊指導老師、成都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任濤教授介紹。

  瞄準機器人發展前沿,把握機器人技術發展主流趨勢,迎合機器人產(chan) 業(ye) 發展現實需求,本次由共青團中央、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共同主辦的2023年全國大學生機器人科技創新交流營暨機器人大賽,共設置工業(ye) 機器人、公共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個(ge) 人及家用服務機器人和其他應用領域機器人5大賽道,收到來自全國30個(ge) 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的431所高校共計1017件參賽作品。

  而在最終入圍的221件決(jue) 賽作品中,凝結了不少像成都理工大學一樣實戰技能豐(feng) 富、成果轉化突出、產(chan) 業(ye) 融合緊密的參賽項目。全國學校共青團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秦濤表示,大賽強化引領功能,既有高精尖的硬核科技、也有短平快的實用作品。

  結合賽事鮮明的實踐導向,本次賽事聚焦“以科技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這一關(guan) 鍵命題集智攻關(guan) ,主動對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行業(ye) 現實需要。

  比賽現場,來自天南海北的參賽團隊掀起了“逛展”熱情,這群年輕人自覺淡化了比賽的競技性能,主打深度體(ti) 驗和高效社交。來自上海的同濟大學和華東(dong) 師範大學“會(hui) 師”在此,對無人機的技術路線、作業(ye) 場景進行了技術交流。一位來自吉林高職院校的同學在“逛展”中直觀感受到,“相較於(yu) 比拚技巧,有很多機器人作品更關(guan) 注解決(jue) 產(chan) 業(ye) 發展中的實際問題”。

  成都理工大學的展位參觀者絡繹不絕。“管道打磨-檢測成套創新機器人是我們(men) 學校在實踐上走得最遠的項目。”參賽帶隊教師、成都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工業(ye) 設計係副主任彭悅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介紹,為(wei) 助力國家能源安全建設,進一步提高管道安全保障能力,2019年成都理工大學依托學校智能裝備與(yu) 控製實驗室,組建人才梯隊開展管道成套創新裝備的研究。

  從(cong) 需求調研、概念設計、詳細設計到試驗測試、產(chan) 業(ye) 化應用的每一個(ge) 環節,學校鼓勵師生深入實驗室、走到需求的第一線,團隊指導老師劉清友教授認為(wei) ,“工科院校的師生一定要把基礎研究與(yu) 解決(jue) 實際問題相結合,把理論研究與(yu) 產(chan) 業(ye) 化相結合,要懂行業(ye) 和社會(hui) 的需求,能夠把知識轉換成服務行業(ye) 和社會(hui) 的成果,給國家和社會(hui) 發展做貢獻。”

  參賽學生蘇瀅瀅大一進入項目團隊。本科期間,她的課餘(yu) 時間多是在實驗室度過,研究生階段便跟隨導師進行產(chan) 品研發,往返於(yu) 多個(ge) 企業(ye) 的施工現場。在一次次的試錯、調試、改進中,她得到了技術鍛煉和理論提升。

  至今,成都理工大學項目團隊幾年磨一劍,通過自主設計與(yu) 研發,已成功研製出多款管道機器人,授權國內(nei) 外專(zhuan) 利20餘(yu) 項,解決(jue) 了管道行業(ye) 諸多難題。管道機器人采用先進的材料和製造工藝、引入智能化技術、優(you) 化了設備的結構和功能,不僅(jin) 大幅提高了裝備的可靠性和耐用性,還實現了智能化操作和數據分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前,人工打磨一條管道需要5至10天,管道打磨機器人2天就能完成。”蘇瀅瀅介紹。

  把論文寫(xie) 在祖國的大地上,對安徽新華學院電子工程學院的師生來說,絕不是一句紙上談兵的口號。此次比賽,帶隊教師劉源和團隊展示了一艘適航裏程已達5000多公裏的無人艇。今年暑假,這艘無人艇參加了安徽省水上運動中心、海事局、農(nong) 科院等多個(ge) 單位組織的水上測試,包括艦艇巡邏、應急救援、管理檢測的任務。“一個(ge) 夏天的實踐下來,顛覆了這屆學生對科研的固有看法。”劉源說,“以前他們(men) 片麵地覺得,科研是坐在冬暖夏涼的實驗室裏,但是現在,他們(men) 才意識到科研是解決(jue) 現實生活問題的手段。”

  機器人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產(chan) 業(ye) 發展的重要方向。積極推動大學生優(you) 秀創新成果同社會(hui) 、市場、資本、產(chan) 業(ye) 對接融合,鼓勵學生作品向現實生產(chan) 力轉化,是參賽各方促進機器人技術、機器人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尋找的“最大公約數”。

  作為(wei) 大賽項目路演活動的點評嘉賓,米茉 (山東(dong) )智能技術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卜凡東(dong) 認為(wei) ,校企對接融合需要因地製宜的成果轉化,“從(cong) 企業(ye) 角度來說,我們(men) 更看重產(chan) 品批量化的生產(chan) 價(jia) 值。”

  秦濤表示,未來,在賽事打造上,還應切實引導同學們(men) 主動深入產(chan) 業(ye) 行業(ye) 一線,紮實開展調研、找準需求痛點、形成創意來源,激發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將參賽的動機由獲獎驅動、任務驅動轉為(wei) 使命驅動、價(jia) 值驅動。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