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全力以赴打好抗震救災攻堅戰——來自積石山6.2級地震抗震救災一線的報道

發布時間:2023-12-26 11:22:00來源: 人民日報

  12月18日23時59分,一場6.2級的強震,突襲甘肅省臨(lin) 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dong) 鄉(xiang) 族撒拉族自治縣。頃刻間,房屋倒塌、人員傷(shang) 亡。同樣受災嚴(yan) 重的,還有青海省海東(dong) 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在民和縣,地震引發的砂湧災害將中川鄉(xiang) 金田村和草灘村大半淹沒,給救援帶來了新的困難。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十分牽掛受災群眾(zhong) 安危冷暖,地震發生後連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全力開展搜救,及時救治受傷(shang) 人員,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shang) 亡”“要密切監測震情和天氣變化,防範發生次生災害”“盡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眾(zhong) 生命財產(chan) 安全”。

  根據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指示和李強總理要求,12月19日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張國清率國務院工作組緊急趕赴甘肅、青海地震災區指導抗震救災工作。

  1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強赴甘肅、青海地震災區檢查指導受災群眾(zhong) 過冬安置和災後恢複重建等工作,要求堅決(jue) 貫徹落實總書(shu) 記重要指示精神,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做好抗震救災各項工作,盡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眾(zhong) 生命財產(chan) 安全。

  連日來,八方力量匯集,救災分秒必爭(zheng) 。堅決(jue) 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指示精神,在國務院工作組指導下,在中央各部委、解放軍(jun) 和武警部隊、應急救援力量以及其他省份幫助下,在社會(hui) 各界捐款捐物的扶危助困下,甘肅省和青海省全力以赴打好抗震救災攻堅戰。

  22日,甘肅地震災區現場排查搜救工作已經結束,經核查確認無失聯人員;工作重心正全麵轉向受災群眾(zhong) 安置和受傷(shang) 群眾(zhong) 救治。截至25日,青海針對2名失聯人員的搜救工作仍在緊張進行中,與(yu) 此同時,災後重建工作也在迅速展開。

  聞令而動,應急救援機製快速響應

  國家地震應急響應,二級!國家救災應急響應,二級!

  地震發生後,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hui) 、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應急管理部提升應急響應級別。

  應急響應就是動員令。快!快!快!救援力量迅速集結,應急機製同步運轉,甘肅、青海地震災區再次見證“中國速度”。

  第一時間,甘肅省委書(shu) 記胡昌升和省長任振鶴抵達積石山縣,青海省委書(shu) 記陳剛和省長吳曉軍(jun) 抵達民和縣,研判震情形勢,指揮應急救援,部署抗震救災工作。

  救援當前,聲聲令急,中央部委迅疾響應。

  應急管理部緊急調撥中央救災物資,緊急啟動中央企業(ye) 應急聯動機製、軍(jun) 地搶險救災協調聯動機製和航空救援協調聯動機製,統籌調派多方應急救援力量;國家發展改革委緊急向甘肅、青海地震災區下達2.5億(yi) 元災後應急恢複重建中央預算內(nei) 投資;交通運輸部開通應急救援通道保障救援車輛免費快速通行;國家衛生健康委緊急調派優(you) 勢醫療力量趕赴災區;財政部、應急管理部緊急向甘肅、青海兩(liang) 省預撥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2億(yi) 元;中央組織部從(cong) 代中央管理的黨(dang) 費中向甘肅、青海兩(liang) 省劃撥1億(yi) 元……

  時間就是生命。山高路遠,天寒地凍,難阻救援隊伍的腳步。

  19日零時35分,甘肅積石山縣消防救援大隊2車15人,作為(wei) 先遣救援力量趕到大河家鎮。在康吊村,聽聞有人被倒塌的房屋壓埋,教導員馬通寧和隊員們(men) 冒著餘(yu) 震,合力將水泥石板抬起來,成功救出被困群眾(zhong) 。

  19日1時30分,青海海東(dong) 市消防救援支隊抵達金田村。這支100多人的救援力量,冒著餘(yu) 震和隨時陷入砂湧的風險,完成了廣域搜索,救援砂湧邊緣受困群眾(zhong) 10多名,為(wei) 指揮部劃分點位、精準救援提供了寶貴參考。

  更多的專(zhuan) 業(ye) 救援力量,火速進抵災區。

  解放軍(jun) 和武警部隊挺進災區,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奔赴一線,社會(hui) 應急力量有序進入……在甘肅地震災區,冒著刺骨的寒風,廣大救援人員僅(jin) 用15個(ge) 小時,就將被困人員全部救出。

  砂湧帶來的救援難度高於(yu) 地震災害。19日下午,記者在青海民和縣金田村現場看到,多家救援單位正在指揮部統一指揮下,協作配合、清淤救援。“我們(men) 發揮裝備優(you) 勢,根據確定點位,先開展外圍清淤,再進行定點搜救,向時間要效率。”海東(dong) 市消防救援支隊隊員劉曉鵬說。

  爭(zheng) 分奪秒,科學調度,保障工作進展有力。

  震後30分鍾左右,甘肅積石山縣人民醫院便開始陸續收治傷(shang) 員。“我們(men) 醫院600多名醫護人員在半小時內(nei) 全員到崗,全力搶救傷(shang) 員。”甘肅積石山縣人民醫院常務副院長韓凱說。據悉,甘肅省、臨(lin) 夏州、積石山縣派出醫療救助隊伍19支667人、救護車99輛,在鄉(xiang) 鎮衛生院設立救治點,在州級和縣級醫院設立綠色通道,及時分類處置傷(shang) 員。

  “地震當晚我們(men) 在村子的麥場上又冷又怕,但白天就吃上了拉麵、住上了暖和的帳篷……”青海民和縣草灘村村民祁耀文一家感慨萬(wan) 分。

  19日10時,通往甘肅地震災區的高速公路、國省幹線公路全部打通;19日13時,青海民和縣7條線路恢複通電1條,15處交通中斷處基本保通,民和南高速口開設抗震救災專(zhuan) 用通道;19日18時30分,甘肅積石山縣地震災區受損主幹網電路已全部恢複供電……

  “地震發生後,我們(men) 第一時間對循化縣域220個(ge) 通信基站進行逐一排查,對發現的障礙進行及時搶修,對因地震導致停電故障的機房進行發電機發電,確保機房設備正常運行,災區通信不受影響。”中國電信公司循化分公司維護部主任馬建共介紹。

  一個(ge) 個(ge) 無畏的逆行身影,為(wei) 受災地區解燃眉之急,為(wei) 受災群眾(zhong) 燃希望之火,再次展現了危難時刻黨(dang) 中央堅強有力的領導和科學高效的指揮能力。

  發揮優(you) 勢,匯聚抗震救災強大合力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指出,“一旦有災情,有兩(liang) 個(ge) 最突出:一個(ge) 是我們(men) 的人民子弟兵,一個(ge) 就是紅旗下我們(men) 的各級黨(dang) 組織和廣大黨(dang) 員幹部”。

  “鄉(xiang) 親(qin) 們(men) ,解放軍(jun) 來了!”一名受災群眾(zhong) 拍攝的視頻裏,傳(chuan) 來嘶啞又激動的聲音。19日淩晨4時許,西部戰區陸軍(jun) 第76集團軍(jun) 某旅約300名官兵進抵甘肅地震災區。

  從(cong) 震中甘肅柳溝鄉(xiang) 到各處安置點,在災區的大街小巷、田間地頭,處處可見子弟兵們(men) 堅定的身影。麵對為(wei) 何在帳篷外生火取暖的采訪時,一位解放軍(jun) 戰士的回答“帳篷是給老百姓搭的”,感動了無數人。

  “迷彩綠”“火焰藍”“救援紅”,是甘肅、青海地震災區這個(ge) 寒冬最暖心的顏色。滄海橫流,盡顯英雄本色,哪裏有需要他們(men) 就馳援哪裏,哪裏最危急他們(men) 就戰鬥在哪裏。

  一麵麵飄揚的黨(dang) 旗,一個(ge) 個(ge) 戰鬥的堡壘,讓受災群眾(zhong) 有了主心骨。

  “我是黨(dang) 員,就得衝(chong) 在最前麵!”地震時,甘肅積石山縣大河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馬成忠帶領村幹部,在專(zhuan) 業(ye) 救援隊伍到來前,已將全村摸排兩(liang) 遍,在廢墟下救出27名被困鄉(xiang) 親(qin) 。

  地震發生後,青海民和縣金田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楊德錄立刻爬起來叫醒四鄰。想到離家一公裏外有一對80多歲的老夫妻腿腳不便,楊德錄第一時間趕到老人家中,將老兩(liang) 口背到了安全區域。10多分鍾後,砂湧毫無征兆地吞沒了半個(ge) 村子。記者碰到他時,30多個(ge) 小時沒有休息的楊德錄正帶著黨(dang) 員,疾步穿梭在各個(ge) 帳篷,安排落實物資發放、帳篷搭建、受災群眾(zhong) 入住。

  在抗震救災一線,還有很多頂得上、豁得出的黨(dang) 員幹部。受災群眾(zhong) 馬曉東(dong) 說:“村裏誰是黨(dang) 員,這時候一眼就看得出來。看著他們(men) 忙碌的身影,就像吃了定心丸。”

  抗震救災中,製度優(you) 勢再次顯現,高效的救災體(ti) 係運轉順暢。

  不同的抗震救災隊伍,第一時間衝(chong) 向甘肅、青海地震災區。從(cong) 抽組準備到整裝出動,西部戰區僅(jin) 用15分鍾;從(cong) 接到命令到救出47名被壓埋群眾(zhong) ,武警甘肅總隊臨(lin) 夏支隊官兵僅(jin) 用5個(ge) 小時;從(cong) 調度到安裝700多間活動板房,青海民和縣僅(jin) 用不到36個(ge) 小時……

  “科學的決(jue) 策體(ti) 係確保了指揮暢通,強大的動員體(ti) 係確保了快速響應,有力的執行體(ti) 係確保了令行禁止,完備的組織體(ti) 係確保了運轉有效,充分的保障體(ti) 係確保了應急需求。”甘肅省應急管理廳廳長韓正明說。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暖流從(cong) 四麵八方湧來。

  貴州的一位貨車司機,趕兩(liang) 天兩(liang) 夜的路,就為(wei) “早日送達救災物資”;甘肅廣河縣的一位拉麵師傅,每天自帶鍋灶和食材往返200多公裏,隻想讓受災群眾(zhong) “吃口熱乎的”;在青海民和縣金田村,百公裏外的巴子溝村8位村民自發組織了“胡子哥”麵攤,為(wei) 災區群眾(zhong) 免費供應,“災情一天不退,我們(men) 就要把麵攤開下去”……義(yi) 不容辭的奔赴,凝聚大愛的善舉(ju) ,涓涓細流匯聚暖心大潮。

  “我們(men) 發動在海東(dong) 掛職的援青幹部積極參與(yu) 災後救援工作,第一時間摸排災區藥品、帳篷、食品、冬衣等救援物資需求,對接組織江蘇後方調配救援及捐助物資。”青海省海東(dong) 市政府副秘書(shu) 長、無錫市對口幫扶海東(dong) 市工作組組長浦向民說。地震發生後,來自江蘇各方的支援物資向青海匯聚,震後不到24小時,來自無錫市的第一批價(jia) 值542萬(wan) 元的救災物資就空運至青海,19日當晚發放至災區群眾(zhong) 手中。

  捐贈救災資金、物資,提供人員搜救、地災排查、航空應急救援、醫療救護服務,抽調救災設備和禦寒物資赴災區開展工程搶險作業(ye) ……來自兄弟省份和社會(hui) 各界的支援積石成山,讓受災群眾(zhong) 有熱飯吃、有保暖衣被、有幹淨水喝、有安全住所、有醫療服務,匯聚起共渡難關(guan) 的強大力量。

  截至12月24日,甘肅接收中央部委下撥資金和社會(hui) 各界捐款共計185931.68萬(wan) 元;震區共接收到中央和省級調運物資13.98萬(wan) 件,接收到社會(hui) 和個(ge) 人捐贈物資350.17萬(wan) 件。據青海省慈善總會(hui) 公布的消息,20日到24日,青海省慈善總會(hui) 共接收各界捐款3099.49萬(wan) 元。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越是在關(guan) 鍵時刻、緊要關(guan) 頭,這個(ge) 優(you) 勢體(ti) 現得就越明顯。”甘肅省民政廳廳長任燕順說。

  在甘肅、青海地震災區,科技是助力搶險救災的“提速器”。

  無人機的偵(zhen) 察照明,衛星遙感的全局視角,三維建模的立體(ti) 化救援,應急通信技術的暢通無阻……救援人員能迅速研判災情,精準施救。

  “救援裝備的不斷更新,讓執行抗震救災任務更加高效。”甘肅省森林消防總隊總隊長韓九龍介紹,救援期間,前突分隊駕駛的全地形模塊化地震救援裝備車,攜裝了可視生命探測儀(yi) 、雷達生命探測儀(yi) 等軟設備,適應震區多種複雜地形,實現了人裝同步到達現場,極大保留了救援人員體(ti) 能,縮短了救援作業(ye) 時間。

  依托日益完善的路網體(ti) 係,災區能夠高效調配搶險救援力量、物資。

  11月12日建成通車的臨(lin) 大高速,成為(wei) 救援力量和救援物資運輸的“大動脈”。“從(cong) 蘭(lan) 州到縣城的時間比原來縮短了一個(ge) 多小時,90%以上的救援隊伍都是從(cong) 這條路上來的。”積石山縣交通運輸局辦公室主任張官俊介紹。

  “如果道路不暢,救援隊伍進入地震災區可能需要6到12個(ge) 小時。”甘肅藍天救援隊隊長於(yu) 若飛說,“此次抵達震中,我們(men) 隻用了4個(ge) 小時。”

  21日,記者驅車前往甘肅積石山縣劉集鄉(xiang) 最偏遠的陽窪村,看到雖然道路仍有積雪,塌方痕跡猶在,但小型車輛已經通行無阻。得益於(yu) 脫貧攻堅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積石山縣145個(ge) 建製村實現水泥路全覆蓋,通暢率、通客車率、自然村通達率均為(wei) 100%。

  眾(zhong) 誌成城,挺起不屈的脊梁

  “進來坐,這裏有熱飯,可以免費吃。”站在飯店門口,馬如龍大聲招呼路過的行人。他是土生土長的甘肅積石山人,一個(ge) 月前才開起這家店。地震中,雖然也有些損失,但他沒有聲張,“問題不是太大,自己修修就行。現在黨(dang) 委和政府忙得很,不在這當口添麻煩。”

  從(cong) 19日起,馬如龍開始免費為(wei) 搶險救援人員提供熱飯。後來,看到周邊居民吃飯也難,他幹脆把範圍擴大到了所有人。

  “一天大概得出2000碗麵吧。”因為(wei) 人手不夠,馬如龍還從(cong) 別的店麵借了五六個(ge) 員工,“我們(men) 對這塊土地更熟悉,應該盡自己的一份力。”

  行走甘肅、青海地震災區,這樣的人和事,幾乎每天都能遇到。麵對災難,這片土地上的人們(men) ,堅強挺立、不屈不撓。

  災難麵前,暖流時時也在湧動,群眾(zhong) 自信心也在生長。

  “孩子們(men) ,我們(men) 先當老鷹和母雞,你們(men) 當小雞。等下反過來,你們(men) 來當老鷹抓我們(men) 哦。”在甘肅積石山大河家鎮康吊村安置點,心理救援隊隊員帶著孩子們(men) 玩起了老鷹抓小雞的遊戲。孩子們(men) 閃躲著、奔跑著,臉上的笑容純真爛漫。

  22日,甘肅積石山縣石塬鎮宋家溝村村民何海霞,把出鍋的第一碗餃子送給了子弟兵,“有黨(dang) 和政府幫助,有子弟兵救援,我們(men) 肯定能渡過難關(guan) 。”

  青海民和縣中川鄉(xiang) 美一小學安置點內(nei) ,村民何永同一家正在吃飯。把83歲的父親(qin) 、73歲的母親(qin) 安頓好,何永同心裏的石頭也落了地。“有熱飯熱菜吃,有熱水喝,還有給我們(men) 發的被褥、棉衣,醫生也在安置點候著,治療頭疼腦熱的藥也都發到了我們(men) 手裏。心裏踏實,希望就在!”

  “自己能做的事,就想法子先做起來。”在甘肅積石山劉集鄉(xiang) 高李村安置點,40歲的馬英正開著自己的小貨車,來回運送救援物資。

  在青海民和縣金田村,村民楊存林吃著“粉湯”和拉麵,說起了這幾天的行程:“地震第二天我就把四口人送到別村的親(qin) 戚家裏去,然後我就開著自己的貨車去拉物資。”楊存林頓了頓,目光堅定:“四麵八方不認識的外地人都跑來為(wei) 我們(men) 救災,我們(men) 也不能含糊!”

  災害可以讓家園遭到破壞,但摧不垮這片熱土上的人民。眼下,隨著工作重心轉移,甘肅、青海地震災區的境況正一天天好轉,生產(chan) 生活秩序逐漸恢複。

  截至12月25日,甘肅積石山縣活動板房已安裝完成8096間,縣城九成商戶開門營業(ye) ,鄉(xiang) 鎮商戶五成以上開門營業(ye) ;青海民和縣、化隆縣、循化縣三縣中小學已全麵複學複課……安置點暖起來,炊煙冒起來,讀書(shu) 聲響起來,煙火氣升騰起來。

  地震扼不住希望的力量,困難擋不了前行的步伐。

  (本報記者董洪亮、賀勇、薑贇、卞民德、喬(qiao) 棟、王錦濤、喻思南、吳儲(chu) 岐、趙帥傑、翁宇菲、王梅、賈豐(feng) 豐(feng) )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