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薄胎上雕花 藝術中遨遊

發布時間:2023-12-26 15:0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青春之我】

  薄胎上雕花 藝術中遨遊

  陝西銅川耀州瓷青年創作者 郭雪鬆

  光明日報記者 王妤心泓采訪整理

  從(cong) 耀州瓷的薄胎裏透出來的微光,總讓我感覺自己的生命因此而溫潤。

  “怎樣才能把你打磨得又薄又美啊?”2017年進入瓷器行業(ye) 以來,六七年時間裏,我幾乎每天都在和手中的泥胎重複著這樣的“對話”。

  我喜歡研究各式各樣的瓷片,這是我入行最初的動力。從(cong) 部隊退役後,因為(wei) 這一份興(xing) 趣,我燒起了家鄉(xiang) 的耀州瓷。從(cong) 仿古複刻到高端手工,從(cong) 單槍匹馬到與(yu) 合夥(huo) 人創辦公司,從(cong) 零售起家到作品躋身國禮行列……瓷器和陶土逐漸成為(wei) 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熱愛它,因為(wei) 這青潤宜人的瓷片承載著我對故土的迷戀。耀州瓷是陝西銅川的特產(chan) 瓷器,自唐宋始就以其卓越的技術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聞名於(yu) 世。在宋代,銅川耀州窯具有相當規模,翻閱史冊(ce) ,“十裏窯場”的輝煌令人神往。

  很多人問,做瓷器枯燥嗎?我隻覺得,在對這些灰色泥坯的揉撚中,我好似觸摸到了腳下這片熱土的興(xing) 衰迭變、滄海桑田。因為(wei) 做瓷器的人,真的是在和泥土打交道,也就能透過泥土本身,感受更多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

  挖土、煆燒、風幹、晾曬……要經曆上百次、上千次的試驗。起步時,我每周都要背個(ge) 大麻袋去山上刨土。為(wei) 了找到不同的土料,有時候要去山的斷層處,有時候要去古代坑料遺址,而那些地方泥土疏鬆,隨時都有可能坍塌。

  2021年7月,我第一次燒製出薄胎盞,這是我事業(ye) 中的重要時刻。一直以來,耀州瓷給人以雄渾、敦厚的感覺,我堅持想讓耀州瓷變得精致,符合更多人的審美。陳列展覽時,人們(men) 驚歎,耀州瓷竟然也可以薄如紙張,可以從(cong) 器皿裏麵透出光!自己日複一日的打磨,終究顯出了價(jia) 值。

  耀州瓷以紋飾立體(ti) 和複雜而出名,這就需要我們(men) 在僅(jin) 有不到一毫米厚的泥胎上用刀刻花,並且追求紋樣細致豐(feng) 滿,難度極高。但是,老祖宗留給我們(men) 的東(dong) 西實在太美了!這些刻在中國人基因裏的審美,對我有非凡的吸引力。我執著於(yu) 複原傳(chuan) 統紋飾,並且追求更好、更精致的工藝。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zheng) 中,耀州瓷何以占據一席之地,這是我創辦公司之初最大的顧慮。銅川一直呼喚著做耀州瓷的年輕人,也渴望著能將耀州瓷產(chan) 業(ye) 化生產(chan) 的人才。我深知,保護耀瓷文化隻靠情懷是不夠的,更要熟知市場規則,健全產(chan) 業(ye) 鏈條。如何把控安全隱患、如何保障物流順暢,如何開拓銷售渠道……這些困難,我們(men) 都在一點點去解決(jue) 。

  現代人的審美需求是多樣的,這也驅使耀州瓷的設計必須推陳出新,把傳(chuan) 統工藝和市場需求結合起來,不斷融入新的審美元素。未來,我想招攬很多年輕的有誌之士,集聚新穎的、流行的頭腦,碰撞火花。

  耀瓷文化是陝西銅川的城市名片,埋藏著曆久彌新的文脈。生於(yu) 斯、長於(yu) 斯,耀州瓷是我記錄生活的載體(ti) ,薄胎上所雕刻的一筆一畫,安放著我的青春。它是我精神的歸屬,它以堅實立體(ti) 的姿態告訴我,銅川這座城市和這片土地上的我們(men) 從(cong) 哪裏來,又將去往何處。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26日 12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