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而行:藍色動力再造“海上新廣東”
廣東(dong) 擁有我國最長的大陸海岸線,海域麵積居全國第二,海洋經濟總量約占全國1/5,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近年來,廣東(dong) 強力推進海洋強省建設,按照“疏近用遠、生態優(you) 先”的要求,騰出近海空間搞建設、布項目、保生態,大力拓展深遠海開發利用空間。
行走在廣東(dong) 東(dong) 西兩(liang) 翼4000多公裏海岸線,碧波魚躍的海上牧場加速建設,高質量“海上糧倉(cang) ”持續增產(chan) ,沿海而建的800萬(wan) 千瓦海上風電源源不斷為(wei) 珠三角帶來清潔能源,不斷提升的海洋裝備製造已經成為(wei) 廣東(dong) 新的經濟增長點。
“藍色動力”正在點亮廣東(dong) 沿海,“海上廣東(dong) ”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海上牧歌響:“藍色糧倉(cang) ”頻獲魚滿倉(cang)
遼闊南海,洋麵之上風車緩緩旋轉,海水之下群魚縱橫碧波。
從(cong) 養(yang) 殖技術到風漁融合技術,再到漁業(ye) “芯片”種苗技術,廣東(dong) 海洋牧場正不斷走向高質量發展。
11月30日,瀕臨(lin) 北部灣海域的廣東(dong) 湛江市遂溪縣草潭鎮開啟金鯧魚捕撈季。金鯧魚產(chan) 業(ye) 作為(wei) 湛江極具特色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主導產(chan) 業(ye) ,深海養(yang) 殖網箱數量超過3500多個(ge) ,一年出產(chan) 金鯧魚總量達10萬(wan) 噸,占全國的40%,直接從(cong) 業(ye) 人口約10萬(wan) 人,帶動了種苗、飼料、養(yang) 殖裝備、加工與(yu) 流通等產(chan) 業(ye) 鏈的發展。
湛江是全國最大的金鯧魚養(yang) 殖基地,被譽為(wei) “中國金鯧魚之都”。這裏的金鯧魚除了供應中國市場,還出口到美國、印度、馬來西亞(ya) 等國家和地區。隨著金鯧魚深海養(yang) 殖規模化、集群化、市場化步伐加快,小小“黃金魚”每年可創造百億(yi) 元產(chan) 值。
新業(ye) 態的融合,為(wei) 耕海牧漁帶來更多空間。11月10日,在離岸近百公裏的廣東(dong) 陽江遠海海域上,隨著一聲“收魚”令下,由我國自主研發的風漁一體(ti) 化智能裝備“明漁一號”正式迎來首批漁獲。宣告了風機導管架基礎與(yu) 養(yang) 殖網箱融合發展模式試驗取得成功,為(wei) “海上風電與(yu) 海洋牧場”融合開發探索了新路徑。
“‘明漁一號’此次共收獲金鯧魚9000餘(yu) 斤,捕撈過程中魚群活力十足、健壯肥美。”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除了金鯧魚,此次還收獲了石斑魚、金頭鯛等試驗魚種。這批漁獲在運輸上岸後,將采用低溫速凍技術,經冷鏈運輸至消費者的餐桌。
該負責人認為(wei) ,這一模式創新性實現了“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海域、結構、電力、信息傳(chuan) 輸、運維等多方位的深度融合,實現綠電一體(ti) 化直供養(yang) 殖的低碳漁業(ye) 模式,不僅(jin) 滿足了深遠海養(yang) 殖設備對自動化和智能化的電力需求,也實現了風漁深度融合技術、網箱抗台風技術、深遠海智能化養(yang) 殖技術的突破。
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在陽西縣恒生水產(chan) 養(yang) 殖專(zhuan) 業(ye) 合作社,一個(ge) 個(ge) 育種養(yang) 殖箱整齊排列。
“現在正是黃鰭鯛的產(chan) 卵季,我們(men) 的種苗供不應求。”陽西縣恒生水產(chan) 養(yang) 殖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負責人陳海峰介紹,合作社養(yang) 殖和繁育黃鰭鯛、黑鰭鯛、紫紅笛鯛等種苗,每年可培育各類魚苗約3億(yi) 尾,產(chan) 值達1億(yi) 元。“通過合作社+基地+農(nong) 戶的模式,輻射帶動周邊農(nong) 戶約1000戶參與(yu) 養(yang) 殖,年均每戶增收10萬(wan) 元。”
風從(cong) 海上來: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能
在陽江海域,數百台風機矗立在海上,為(wei) 粵港澳大灣區可持續發展源源不斷注入綠色動力。在陽江港畔,廣東(dong) (陽江)國際風電城拔地而起,這裏引入了包括整機、電機、重要零部件、葉片等在內(nei) 的風電全產(chan) 業(ye) 鏈企業(ye) ,正在打造世界一流的風電創新策源地、世界級風電裝備製造基地、全球化的海上風電母港。
2021年,我國首個(ge) 百萬(wan) 千瓦級海上風電項目——三峽陽江沙扒海上風電場實現全容量並網發電。項目規劃總裝機容量170萬(wan) 千瓦,總投資約350億(yi) 元,安裝269台海上風電機組。
“我們(men) 在陽江海域建成了‘海上風電的基礎博物館’,基本涵蓋了所有的海上風電基礎,還第一次應用了可抵抗17級台風的漂浮式風機。”三峽新能源陽江發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滕華燈說,廣東(dong) 擁有廣闊的海洋資源,通過產(chan) 業(ye) 鏈布局,建成了較為(wei) 完整的風電產(chan) 業(ye) 鏈,海上風電未來市場前景廣闊。
走進位於(yu) 陽江的國家海上風電裝備質量檢驗檢測中心,有超百米長的巨型風機葉片正在進行24小時不間斷的耐久性測試,場麵壯觀。
“這是全球最大的全尺寸葉片檢測實驗室,為(wei) 世界各地的大型海上風電機組葉片進行靜力試驗、疲勞試驗。”廣東(dong) 鑒衡海上風電檢測認證中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侃說,自2021年初建成投運以來,已為(wei) 10多家國內(nei) 外知名葉片廠、整機廠、開發商開展40多支百米級的葉片測試,涵蓋了陸上、灘塗、近海、深遠海等各種類型的風電機組。
綠色之風正吹遍南粵大地。在惠州,11月11日,中廣核惠州港口二海上風電項目首台風機並入南方電網廣東(dong) 電網公司,該項目采用了多種大容量新型風機,包括了世界單機容量最大的抗台風半直驅海上風電機組。在汕頭,“四個(ge) 一體(ti) 化”海上風電裝備製造產(chan) 業(ye) 園建設熱火朝天,建成後,計劃年產(chan) 能達到300萬(wan) 千瓦以上,具備生產(chan) 20兆瓦級大型風電機組及部件的能力。
截至11月11日,廣東(dong) 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突破800萬(wan) 千瓦。“預計到2025年,廣東(dong) 海上風電投產(chan) 規模達1800萬(wan) 千瓦。”南方電網廣東(dong) 電網公司新能源服務中心並網管理組副組長王育學說。
持續壯大的海上風電給地方帶來了發展新機遇。陽江市委書(shu) 記盧一先說,五年時間,陽江海上風電實現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小到大的全鏈式、引領型發展。截至目前,陽江規劃海上風電裝機容量2000萬(wan) 千瓦,已並網發電350萬(wan) 千瓦,約占廣東(dong) 43.8%、全國11.5%。
“發展風電產(chan) 業(ye) 對拉動當地工業(ye) 增加值有很大作用。”盧一先說,陽江加快推進海上風電資源開發,加快推進近海深水區650萬(wan) 千瓦海上風電及電網配套項目建設,計劃到2025年海上風電並網裝機容量超過1000萬(wan) 千瓦,打造成千萬(wan) 級海上風電基地。
製造業(ye) 當家:“海上船王”的中國故事
地中海上,今年上半年交付的全球最大噸位豪華客滾船正在徜徉;萬(wan) 裏之外的珠江之畔,同等規模的2號豪華客滾船停在碼頭正待交付;高聳的龍門架下,數艘豪華客滾船、汽車運輸船、半潛船等大型船舶在同時建造……
細數今年的造船成績,中國船舶集團廣船國際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張慶環充滿自豪:“今年上半年,公司接單同比增長90%,造船訂單生產(chan) 已經排到2028年。”
船舶是廣東(dong) 船舶與(yu) 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ye) 發展的一個(ge) 縮影。今年前三季度,廣東(dong) 造船完工量達242.5萬(wan) 載重噸,同比增長31.68%;新承接船舶訂單量370.46萬(wan) 載重噸,同比增長151.84%。與(yu) 此相對應,前三季度廣東(dong) 44家規模以上船舶及配套工業(ye) 企業(ye) ,完成工業(ye) 總產(chan) 值351.59億(yi) 元,同比增長21.54%。
在廣東(dong) 省船舶工業(ye) 協會(hui) 秘書(shu) 長陳建榕看來,相比規模的擴大,“海上船王”背後更令人振奮的,是以船舶工業(ye) 為(wei) 代表的船舶與(yu) 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正不斷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在數字化製造、智能化裝備等配套的加持下,中國船舶製造產(chan) 業(ye) 鏈條不斷拓展完善,麵貌煥然一新。走進廣船國際的VR互動室,MBD三維模型應用係統正以逼真的效果展現數字化虛擬造船的相關(guan) 流程,該係統助力廣船國際在設計、生產(chan) 等環節單元模塊製作及安裝可實現全麵取消紙質出圖,以三維模型實現數字化虛擬造船。
“目前,我們(men) 的船舶建造正從(cong) 單一產(chan) 品發展到全產(chan) 品全覆蓋,集成全球供應鏈,國產(chan) 化率水平也在不斷提高。”陳建榕說。
從(cong) 2018年起,廣東(dong) 省政府設立海洋經濟發展專(zhuan) 項資金,重點支持海洋六大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廣東(dong) 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ye) 借助資源優(you) 勢與(yu) 區位優(you) 勢,發展迅速,產(chan) 業(ye) 體(ti) 係趨於(yu) 完善,產(chan) 業(ye) 輻射能力突出,初步形成了珠三角、粵東(dong) 、粵西三大海洋經濟區臨(lin) 海工業(ye) 集群,“藍色引擎”加速形成。(記者 車曉蕙 吳濤 熊嘉藝 廣州報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