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鍾“圈”出有品質的好生活
自古以來,社區商業(ye) 便在居民日常生活場景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服務保障民生的基本載體(ti) 和城市商貿流通的“毛細血管”。一刻鍾便民生活圈,就是以社區居民為(wei) 服務對象,在服務半徑為(wei) 步行15分鍾左右的範圍內(nei) ,以滿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費和品質消費等為(wei) 目標,以多業(ye) 態集聚形成的社區商圈。
從(cong) 20世紀60年代提出至今,一刻鍾便民生活圈逐漸成為(wei) 具有國際共識的發展理念。我國於(yu) 20世紀90年代初引進這一概念,2018年後,多部門陸續出台多個(ge) 相關(guan) 文件。從(cong) 標準研究到落地實施,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參與(yu) 了全國多個(ge) 城市的一刻鍾便民生活圈建設工作。其中,我院參與(yu) 推動的北京市海澱區一刻鍾便民生活圈在學院路地區的更新實踐項目獲“2022年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實踐獎”,探索出一條因地製宜建設便民生活圈的有效路徑。
結合實踐,我認為(wei) 生活圈發展呈現出三個(ge) 發展趨勢:第一,將抽象的生活圈概念模型和行動要求因地製宜地轉化落地實施;第二,推動可持續、有活力、多元化的生活圈發展;第三,在社區商業(ye) 的基礎上拓展更多維度服務,促進多部門、多主體(ti) 合作。具體(ti) 到北京,應聚焦超大城市人口密度大、開發強度高、空間資源緊張等特點,通過城市更新促進治理主體(ti) 的利益再分配,推動社會(hui) 治理的空間模式轉變和資源配置方式轉變,從(cong) 而實現空間資源“最佳用途”的再配置。
學院路街道轄區內(nei) 大院林立,聚集了6所高校、11家科研院所,是北京市科技、文化、教育資源最密集的地區之一。但是,一些大院空間壁壘森嚴(yan) 、設施開放度低。例如,大量高水平的講座、文化活動集中在高校內(nei) 部,居民注重自我提升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隨著時代的發展,大院也不再像過去那樣“包辦一切”,暴露出公共設施不足、缺乏交流空間等問題,居民幸福指數堪憂。
石油共生大院也叫學院路街道20號院,它始建於(yu) 1953年,曾是一個(ge) 設施齊全、自成一體(ti) 的大院。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大院西側(ce) 平房區域成了“四不管”地帶,汽修、噴漆、快遞、小餐飲等業(ye) 態紮堆,垃圾無人清運,環境秩序髒亂(luan) 。有的單位和租戶搭起了圍擋,蓋起了違建,安全隱患突出。由於(yu) 單位職工、原始居民、外來人口隸屬不同係統,人員結構複雜,人與(yu) 人之間少有往來,矛盾糾紛凸顯,居民的歸屬感差。
因此,在規劃設計之初,街道就提出了建築共生、居民共生、文化共生的“共生大院”理念。在改造方案中,我們(men) 秉持充分利用大院舊風貌、舊文脈的原則,強化空間自身特色,凸顯環境、建築、室內(nei) 的石油工業(ye) 特征,以形成具有群體(ti) 記憶的獨特文化意象。
石油共生大院改造完成以後,集黨(dang) 建空間、文化空間、親(qin) 子空間、健康空間、美食空間、便民空間、街區工作站於(yu) 一體(ti) ,為(wei) 居民提供了咖啡店、餐廳、日間照料、托幼服務、文化展覽、洗衣、理發、保健等功能,還重塑了鄰裏關(guan) 係,探索出大院單位的治理新模式。大院的公共活動場所每天都開放,采用“免費+部分低償(chang) ”的模式為(wei) 居民服務,體(ti) 現社區服務的公益性、便捷性、共享性和可持續性。
彌補過去粗放式城市化階段所遺留的各種欠賬,比如公共服務設施的缺口等問題,是當前城市更新工作的重點及難點。在地區“體(ti) 檢”中,街道責任規劃師發現學院路北部人口居住密度大、人口素質高,但缺乏活動空間和服務空間,尤其是青年居民對公共體(ti) 育設施的需求旺盛。與(yu) 此同時,附近的逸成東(dong) 苑小區西側(ce) 空地長期閑置,存在私搭亂(luan) 建、無照經營、黃土裸露、環境髒亂(luan) 等問題。
通過廣泛征集居民需求,街道決(jue) 定將小區騰退後的空間改造為(wei) 體(ti) 育運動公園。在占地麵積約1.2萬(wan) 平方米的空地上,建設了兩(liang) 塊網球場、一塊籃球場、一塊7人製足球場、10張乒乓球桌,還鋪設了一條健康步道,安裝了智能健身景觀路徑、心率柱、太陽能智能運動站等適合大眾(zhong) 健身的產(chan) 品。考慮到兒(er) 童娛樂(le) 需求,配置若幹適合兒(er) 童鍛煉的攀爬設施。
作為(wei) 規劃師,我們(men) 為(wei) 責任範圍內(nei) 的規劃、建設、管理提供專(zhuan) 業(ye) 指導和技術服務。訪談和發放問卷是我們(men) 開展工作的重要方法,從(cong) 而充分了解大家心底的期待是什麽(me) 。比如,在北京老山社區的改造中,我們(men) 發起“老山不老”的社會(hui) 創新計劃,發動年輕人的力量,征集他們(men) 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發現不少閃閃發光的“金點子”。一刻鍾便民生活圈的改造,從(cong) 來都不是冷冰冰的工程,而是充滿著人情味的美好家園的再造。
牛津大學社會(hui) 人類學教授項飆提出了“重建附近”的概念,指的是從(cong) 每一個(ge) 鮮活的個(ge) 體(ti) 出發,與(yu) 周邊的人、事、物發生真實連接,再把個(ge) 體(ti) 和更大的世界聯係在一起。重建附近也是我們(men) 責任規劃師所秉持的理念和行動指引,努力讓各方相互之間聽到彼此的需求,讓老年人看到變化,讓中年人卸下一些包袱,讓年輕人願意留下來,從(cong) 而推動城市的更新。
(作者係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長)
惲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