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挖掘家鄉文化 傳播家園故事 青年小行動激起文化傳承大“漣漪”

發布時間:2023-12-27 18:20: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打擾了,能再詳細介紹一下您的項目嗎?”2023年世界青年發展論壇期間,來自上海的崔家瀅不時遇上主動過來交流的青年朋友。

  讓大家感興(xing) 趣的正是她和團隊一起在做的“漣漪行動:青年誌願者遺產(chan) 賦能項目”。

  2019年,為(wei) 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chan) 誌願者倡議”(WHV)和團中央關(guan) 於(yu) 青年“返家鄉(xiang) 、進社區”的號召,團隊與(yu) WHITRAP shanghai共同發起該項目。崔家瀅解釋說,“漣漪”是一個(ge) 意象,意為(wei) 希望能夠持續激起青年行動的漣漪、文化傳(chuan) 承的漣漪、社會(hui) 共創的漣漪,一圈圈擴散出去。

  “我們(men) 的項目號召學生在寒暑假組建自己的團隊挖掘家鄉(xiang) 當地文化,實地調研後,製作迷你雜誌、創意視頻展示家鄉(xiang) 文化。”作為(wei) 美麗(li) 鄉(xiang) 愁公益團隊聯合創始人,同濟大學城市保護研究方向博士生崔家瀅介紹,鄉(xiang) 愁是青年開展行動的內(nei) 驅力,他們(men) 有著對家鄉(xiang) 的深厚情感和觀察家鄉(xiang) 變化的好奇心,隻是欠缺一個(ge) 行動的平台。

  那麽(me) ,如何降低青年行動的門檻,為(wei) 他們(men) 賦能呢?她介紹,團隊創新提出“最小行動-賦能課程-社群夥(huo) 伴-平台展示-持續孵化-公眾(zhong) 影響”遺產(chan) 教育工作法,比如搭建誌願者網站、提供課程、工作坊、講座,以提升青年對文化遺產(chan) 的理解以及開展文化調研、傳(chuan) 播的技能。

  截至目前,32個(ge) 省份420所院校的2255名青年,創作了750本地方刊物《家園一方誌》和600餘(yu) 件創業(ye) 作品。去年,該項目榮獲“2022全球世界遺產(chan) 教育創新案例獎”。

  今年的行動聚焦“山水家園”主題,探討城鄉(xiang) 社區自然與(yu) 文化如何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2023年寒假,第六期“漣漪行動·山水家園”啟動,開拓鄉(xiang) 村山水智慧、城市山水氣質、中國山水遺產(chan) 三大賽道,並與(yu) 在地組織機構深度合作,特別開設浙江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專(zhuan) 項、福州內(nei) 河專(zhuan) 項、福建屏南專(zhuan) 項等地方專(zhuan) 項,引導青年深入感受山水家園的魅力。

  129支團隊的623名青年回到家鄉(xiang) ,探索家園山水智慧,挖掘家園山水氣質,傳(chuan) 播家園山水故事。青年誌願者麵向中小學生、文化工作者、非遺傳(chuan) 承人等各行各業(ye) 的人們(men) ,組織發起了83場活動,包括傳(chuan) 統服飾文化節、詩歌征集、返鄉(xiang) 大學生分享會(hui) 、線下支教等,共鏈接到181家組織機構、1259人。

  青年的行動足跡遍布28個(ge) 省份、91個(ge) 城市,共創作出106本4021頁《家園一方誌》、135個(ge) 山水視頻、260件創意作品、159篇成果傳(chuan) 播推送。

  今年,“漣漪行動”首次發起一年一度的“漣漪青年節”,提供展示青年行動故事、實踐成果的專(zhuan) 屬平台。“漣漪青年節”期間,美麗(li) 鄉(xiang) 愁新媒體(ti) 平台矩陣推出特別策劃欄目,呈現“漣漪青年”的探索成果,展示不同地域的山水文化。在同濟大學,線下展覽分為(wei) “山水啟程”“山水列車”“山水創想”等板塊,吸引了眾(zhong) 多學子、校友、遊客前來沉浸式體(ti) 驗“漣漪青年”的實踐成果。

  “這次行動讓我第一次對家鄉(xiang) 追根溯源,這是此前從(cong) 未有過的體(ti) 驗。我知道了是什麽(me) 造就了我的家鄉(xiang) ,哪怕隻是一小部分,也讓我更加深刻地體(ti) 會(hui) 到家鄉(xiang) 詩人艾青的那句‘為(wei) 什麽(me) 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wei) 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浙江省金華市十四江城小隊的誌願者有感而發。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有一項是城鄉(xiang) 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崔家瀅認為(wei) ,青年可以為(wei) 文化傳(chuan) 承注入活力,貢獻自己的創意和力量。她希望,通過“漣漪行動”讓更多青年了解自己的家鄉(xiang) 並參與(yu) 到文化傳(chuan) 承與(yu) 保護當中。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杜沂蒙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