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有哪些新變化?專家解讀來了

發布時間:2024-01-03 16:45: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1月1日,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現場登記工作正式啟動。作為(wei) 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全國經濟普查與(yu) 人口普查、農(nong) 業(ye) 普查共同構成中國三大周期性全國普查項目。經濟普查每10年進行兩(liang) 次,此前我國已在2004年、2008年、2013年和2018年開展了四次全國經濟普查。

  相比前四次 這次普查有哪些新變化?

  在內(nei) 容上,本次普查新增了對平台經濟、數字經濟等“三新”經濟的普查內(nei) 容。近年,以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商業(ye) 模式為(wei) 核心的“三新”經濟成為(wei) 新的增長點。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三新”經濟增加值超21萬(wan) 億(yi) 元,比上年增長6.5%。“三新”經濟增加值相當於(yu) GDP的比重為(wei) 17.36%。首次新增對“三新”經濟的普查有何意義(yi) ?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戰略政策室主任 盛朝迅:“三新”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也是新質生產(chan) 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引領下,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模式蓬勃發展,成為(wei)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三新”經濟的增加值超過了21萬(wan) 元,占GDP的比重從(cong) 2017年的15.7%提升至2022年的17.36%。2022年我國經濟新動能的發展指數也從(cong) 2014年的100提升到2022年的766.8,其中網絡經濟指數、創新驅動指數、經濟活力指數和知識能力指數以及轉型升級指數5類指數比上年均有所提升。特別網絡經濟指數增長是最快的,也正因為(wei) 如此,這一次經濟普查就把平台經濟、數字經濟等“三新”經濟內(nei) 容作為(wei) 普查的內(nei) 容,這樣就能更加全麵地反映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成果。

  首次統籌開展投入產(chan) 出調查

  除了新增對三新經濟的普查,這次經濟普查還將首次統籌開展投入產(chan) 出調查。什麽(me) 是投入產(chan) 出調查?它能夠收集國民經濟行業(ye) 及產(chan) 品詳細的投入結構、投資結構數據,從(cong) 而係統反映國民經濟各行業(ye) 間的經濟聯係,可以廣泛應用於(yu) 相關(guan) 研究和宏觀經濟管理。同時,調查單位也可以通過參與(yu) 調查,全麵了解本單位整個(ge) 生產(chan) 過程的成本費用、設備等各類資源利用情況及產(chan) 品銷售情況。

  這一次,要在經濟普查中統籌開展投入產(chan) 出調查,這樣做有哪些好處呢?

  國務院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國家統計局普查中心主任 劉文華:本次普查首次統籌開展投入產(chan) 出調查,在全麵調查第二、第三產(chan) 業(ye) 的發展規模、布局和效益基礎上,還將組織開展投入結構和投資結構等調查,以便更好掌握國民經濟行業(ye) 之間的經濟聯係。進一步提高普查工作質效,促進總量數據與(yu) 結構數據協調銜接。

  專(zhuan) 家介紹,在經濟普查年份統籌開展投入產(chan) 出調查,一是可以在統一時間統籌布置調查兩(liang) 項任務,優(you) 化整合內(nei) 容和流程,有利於(yu) 在整體(ti) 上減輕工作量,提高工作質效。二是便於(yu) 整合利用兩(liang) 項結果,更好銜接使用經濟普查取得的經濟總量數據和投入產(chan) 出調查取得的結構數據。

  全國經濟普查是對國民經濟的“全麵體(ti) 檢”

  全國經濟普查是對國民經濟的一次“全麵體(ti) 檢”和“集中盤點”。開展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有何意義(yi) ?普查數據將發揮哪些作用?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戰略政策室主任 盛朝迅:這次經濟普查的主要目的是全麵調查我國三次產(chan) 業(ye) 的發展規模、布局和效益,摸清楚各類單位的基本情況,掌握國民經濟行業(ye) 間的技術經濟聯係,客觀的反映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ti) 係、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以及創新驅動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公共服務體(ti) 係建設等方麵的新進展和新的成就。通過普查進一步夯實統計基礎,推進統計現代化改革,為(wei) 加強和改善宏觀經濟治理,科學製定中長期發展規劃,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提供科學準確的統計信息支持。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