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博物館,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光明日報記者 李韻
屋頂造型像船的共享大廳、形象取自帆的展陳大樓——2023年12月27日,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dong) 館)正式麵向公眾(zhong) 開放。
在剛剛過去的2023年,三星堆博物館新館、浙江省博物館之江館區、陝西曆史博物館秦漢館等諸多博物館陸續建成開放,革命類紀念館新增23家。博物館越來越多,去博物館的人數不斷增長。2023年,僅(jin) 暑期和中秋國慶假期,全國博物館就接待觀眾(zhong) 5億(yi) 人次,不少博物館一票難求。
新時代考古博物展亮相國博,鑒往知遠,可以一覽中華文明的絢麗(li) 風采;漢字中國特展在成都博物館啟幕,方正之間,可以體(ti) 會(hui) 文字對民族文化傳(chuan) 承的意義(yi) ;玉韞九州係列展在陝西曆史博物館舉(ju) 辦,以玉為(wei) 題,可以理解中華文明早期形成時的深刻內(nei) 涵……博物館裏一場場精心策劃的展覽,讓人們(men) 增長知識,感悟文化,探尋文明。
博物館線下的參觀體(ti) 驗好,網絡上的分享也進一步拓展了博物館的文化功能——著一身漢服,在蘇州博物館的庭院裏拍一次照;沏一杯香茶,用的是金沙博物館麵具玻璃杯;鈐一枚朱印,集齊恭王府博物館裏的所有景點……
2023年12月31日午夜12點,在北京大鍾寺古鍾博物館裏遊覽的觀眾(zhong) ,一邊看著工作人員扮演的曆史人物講述永樂(le) 大鍾的故事,一邊聽永樂(le) 大鍾敲響108下,迎接新一年的到來。參觀博物館,正成為(wei) 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在博物館,人們(men) 回望來程,是對曆史的尊重和紀念;明確去處,是對未來的期待和承諾。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04日 08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