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創新的引領者、推動者
湖北省武漢市東(dong) 湖高新區,上世紀70年代,這裏還是一片荒野之地,因距離主城區較遠,一度被稱作武漢地圖外兩(liang) 厘米的地方。然而數十年間,我國第一家科技企業(ye) 孵化器、第一個(ge) 光通信國際標準、第一款商用存儲(chu) 芯片、第一個(ge) 400G矽光模塊,全球首款128層三維閃存芯片、全球首個(ge) 超高通量“火眼”實驗室相繼在此誕生。如今,這裏已成為(wei) 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研製基地和我國最大的激光產(chan) 業(ye) 基地之一,它也有了一個(ge) 更為(wei) 響亮的名字——“中國光穀”。
從(cong) 一域的“荒地”到發展的“高地”,光穀崛起的密碼是什麽(me) ?答案就是“創新”。創新是光穀最亮眼的底色。內(nei) 生創新、革故鼎新,光穀從(cong) 未停止過爭(zheng) 先的腳步。更為(wei) 關(guan) 鍵的是,這裏出台了一係列支持創業(ye) 者遭遇“失敗”後渡過難關(guan) 的政策舉(ju) 措,打造了一種熱帶雨林式的創新生態,形成了一種崇實求新、開放包容的創新氛圍。有創業(ye) 者感慨:“在光穀,創業(ye) 失敗並不可恥,而是為(wei) 下次成功鋪路。”將創新刻進基因、使創業(ye) 成為(wei) 風尚,催生了從(cong) “一束光”到“創新城”的蝶變,也帶給我們(men) 啟示:創新之花總是盛開在勇於(yu) 創新、鼓勵成功、寬容失敗的土壤之上。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ge) 國家興(xing) 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各級領導幹部要加快轉變不適應創新發展要求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wei) 方式和工作方法,真正成為(wei) 創新的引領者、推動者。”在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新征程上,隻有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順應時代發展要求,著眼於(yu) 解決(jue) 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積極識變應變求變,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製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麵創新,才能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
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但“創新從(cong) 來都是九死一生”的清醒也道出了創新的不易。創新是一種探索性的實踐,意味著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總是與(yu) 風險相生相伴,有時甚至荊棘叢(cong) 生、困難重重。創新之路上,失敗比成功更常見,真正的成功往往藏在無數次失敗之後。正如錢學森所說,“沒有大量錯誤作台階,也就登不上最後正確結果的高座”。尤其是實現從(cong) “0”到“1”的原創性突破,需要開拓者們(men) 勇闖前所未知的“無人區”、攀登人跡罕至的“高寒帶”,為(wei) 他們(men) 提供全方位的“後勤保障”至關(guan) 重要。勇於(yu) 給創新鬆綁,善於(yu) 為(wei) 創新開道,敢於(yu) 為(wei) 創新者撐腰鼓勁,才能激發全社會(hui) 幹事創業(ye) 活力,讓幹部敢為(wei) 、地方敢闖、企業(ye) 敢幹、群眾(zhong) 敢首創。
創新從(cong) 來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需要涵養(yang) 崇尚創新的製度,需要培厚鼓勵創新的文化,需要打造支撐創新的環境載體(ti) 。這就要求破除一切束縛創新驅動發展的觀念和體(ti) 製機製障礙,向製約創新的難題“下狠手、動真刀”,把不利於(yu) 創新的絆腳石一一搬走,同時推動創新思維融入社會(hui) 生活方方麵麵,使之成為(wei) 一種生活習(xi) 慣、一種價(jia) 值導向、一種時代風尚,最大限度釋放創新創業(ye) 創造動能。
“不日新者必日退”。生活總是將成功的機會(hui) 留給善於(yu) 和勇於(yu) 創新的人,誰排斥變革,誰拒絕創新,誰就會(hui) 落後於(yu) 時代,誰就會(hui) 被曆史淘汰。新時代新征程上,做創新的引領者、推動者,轉變不適應創新發展要求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wei) 方式和工作方法,行動要快些、再快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