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中華 | 文博)哈尼族服飾:用針線繡出來的“史書”
中新社昆明1月9日電 題:哈尼族服飾:用針線繡出來的“史書(shu) ”
中新社記者 韓帥南
“哈尼族沒有文字,但他們(men) 在自身的衣服上繡出了天下事。”
近日,“雲(yun) 歸和處——雲(yun) 南哈尼族服飾展”在雲(yun) 南省博物館展出。該館副研究館員李紅宇告訴記者,哈尼族服飾可以說是“用針線書(shu) 寫(xie) 的史書(shu) ”。
將本民族的曆史文化“穿”在身上是一種什麽(me) 樣的體(ti) 驗?此次展覽中有120餘(yu) 件(套)哈尼族各支係服飾、銀飾、染織繡片及生活用具亮相,據李紅宇介紹,從(cong) 服飾款型、色彩,到配飾、繡飾圖案,哈尼族服飾折射著該民族的遷徙曆史、地域特征、內(nei) 心情感等豐(feng) 富信息。
“以哈尼族支係碧約人的長衣為(wei) 例,其背部的圖案記錄著哈尼族上千年來的遷徙曆史。”李紅宇介紹,長衣上紅白黑相交的曲折排列線,表明哈尼族南遷過程中崎嶇的道路,另兩(liang) 條弧線則代表紅河和瀾滄江。
據哈尼族長篇遷徙史詩《哈尼阿培聰坡坡》等曆史文獻記載,哈尼族源於(yu) 北方的古羌族群。後因氣候變化、生計、戰亂(luan) 等原因,其先民逐漸向南遷徙,抵達今天的滇南紅河、瀾滄江、哀牢山和無量山一帶的山區。
據史料記載,哈尼族先人在1300多年前南遷定居哀牢山後,與(yu) 世居於(yu) 此的各族民眾(zhong) 一道創造了獨特的山地梯田奇觀,繼而構建出以森林、村寨、梯田、水係“四素同構”為(wei) 特征的農(nong) 業(ye) 生態係統。分布於(yu) 哀牢山腹地的紅河哈尼梯田,正是哈尼族梯田農(nong) 耕文明的典範。2013年,紅河哈尼梯田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an) 名錄。
哈尼族不同支係的著裝風格正是其獨特文明的體(ti) 現。譬如,哈尼族最古老的支係奕車人喜穿黑色多層衣,正是層層梯田的摹形,而且奕車人以多衣為(wei) 美,裏外套穿可能多達十餘(yu) 件;碧約人的頭巾有黑色線穗垂掛於(yu) 背部,象征一直向南的遷徙路線,頭巾上銀泡裝飾的樹花,寓意“山花開放,春臨(lin) 備耕”,其長衫無扣,方便隨時拔寨南遷。
“太美了!”展覽現場,一件繁複華美的哈尼族婚服引起不少觀眾(zhong) 的讚歎。遍鋪彩繡、綴滿銀泡的禮服上,日月、蕨草、銀魚等象征幸福吉祥的圖案彰顯服飾的隆重和對新人的祝福與(yu) 祈願。
童裝、少女裝、婚禮裝、成年裝……服飾的更換是哈尼族女子一生中不同階段的重要記錄。
大多數哈尼族兒(er) 童的裝束簡潔大方,佩飾較少。當哈尼族女子長到十五六歲,便開始用精美繡片和華美佩飾作為(wei) 裝飾,宣告少女時代的開啟。生兒(er) 育女後,銀飾逐漸減少、色彩轉素,追求莊重、樸素、實用。邁入老年、兒(er) 孫滿堂的女性,會(hui) 戴上象征一生圓滿的壽帽或銀飾。
“一個(ge) 母親(qin) 生了二十四個(ge) 子女,傣族從(cong) 腳趾生,他們(men) 住在江河邊……瑤族從(cong) 鬢發生,他們(men) 住在森林裏……哈尼人從(cong) 肚皮中間生,他們(men) 住在半山腰……”如同《奧色密色·哈尼族民間創世史詩》所記述,如今的哀牢山梯田上呈現出傣、壯、彝、哈尼、瑤、苗多民族垂直分布、共居一山的景象。
據著名哈尼族文化學者白永芳的考證,一部分哈尼族愛尼人在與(yu) 漢族、拉祜族的長期交往中,“研發”了帶有混合文化特征的“改新”服飾——愛尼婦女的頭飾形製介於(yu) 當地漢族和拉祜族婦女的傳(chuan) 統頭飾之間,下裝改為(wei) 長褲,外加一塊略加裝飾的圍腰。
“將此次展覽取名‘雲(yun) 歸和處’,一是因為(wei) 哈尼族古稱‘和泥’,二是因為(wei) 哈尼族與(yu) 自然和諧共生、與(yu) 各民族和諧相處的特點。”李紅宇說,哈尼族用一針一線在衣飾上記錄神話、曆史和生活,其服飾是哈尼族隨身攜帶的“文化史冊(ce) ”。(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