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社會治理共同體 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
作者:劉瓊蓮(天津市委黨(dang) 校社會(hui) 學教研部主任、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一個(ge) 現代化的社會(hui) ,應該既充滿活力又擁有良好秩序,呈現出活力和秩序的有機統一。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完善基層群眾(zhong) 自治機製,調動城鄉(xiang) 群眾(zhong) 、企事業(ye) 單位、社會(hui) 組織自主自治的積極性,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社會(hui) 治理共同體(ti) 。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新時代新征程,在黨(dang) 的領導下用心用情用力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社會(hui) 治理共同體(ti) ,成為(wei) 當前基層治理的重大課題。隨著信息化、智能化技術的快速發展,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會(hui) 治理製度,推動智能化和數字化發展,團結各方力量開展合作治理,成為(wei) 不斷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基石。
一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主持召開經濟社會(hui) 領域專(zhuan) 家座談會(hui) 時強調,“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會(hui) 發展新局麵”。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hui) 治理製度,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hui) 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hui) 治理共同體(ti) 。這一要求體(ti) 現了黨(dang) 領導下多方參與(yu) 、共同治理的理念,是社會(hui) 治理理念、治理體(ti) 製和治理方式的重大創新。從(cong) 實踐來看,社會(hui) 治理共同體(ti) 是為(wei) 更好滿足社會(hui) 治理手段的轉型升級需求而提出來的,其要義(yi) 是共建共治共享和智能創新。我們(men) 要通過建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機製,提升網格化的運行機製與(yu) 治理效能,同時發揮科技創新作用,以數字化賦能推動個(ge) 人、各級各類組織與(yu) 社會(hui) 治理共同體(ti) 的協同共進。
具體(ti) 而言,社會(hui) 治理共同體(ti) 是多元主體(ti) 基於(yu) 行動交換、信息共享、價(jia) 值共創的責任共同體(ti)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yu) 智能社會(hui) 的到來,社會(hui) 治理共同體(ti) 成為(wei) 運用智能化技術、信息化手段和數字化治理來凝聚共識挖掘合力、增強信任與(yu) 韌性的重要載體(ti) ,從(cong) 而不斷提高基層治理效率和質量。社會(hui) 治理共同體(ti) 是協調多種治理手段激勵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公共服務和公共政策過程的合作共同體(ti) ,覆蓋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hui) 保障等服務和政策,能夠有效拓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與(yu) 社會(hui) 善治的路徑。社會(hui) 治理共同體(ti) 是促進人人參與(yu) 經濟社會(hui) 領域高質量發展的互動共同體(ti) 和利益共同體(ti) ,輻射到家庭、社區、鄉(xiang) 村、城市以及網絡空間等不同場域,涵蓋社會(hui) 組織、公共服務、公共安全、社會(hui) 信用、防災減災救災體(ti) 係等,能夠通過社會(hui) 治理共同體(ti) 成員之間的良性互動和高效參與(yu) ,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現代化水平。推進社會(hui) 治理共同體(ti) 運行的規範化、標準化和科學化,可以更好適應人的全麵發展與(yu) 社會(hui) 治理手段轉型升級需求的協調,提高人與(yu) 環境的共生能力,實現高效能治理。
二
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是一項綜合性的社會(hui) 係統工程,涉及治理理念更新、治理體(ti) 係建設、治理能力提升、治理環境營造諸多方麵和環節。當前戰略機遇與(yu) 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社會(hui) 利益主體(ti) 多元化和社會(hui) 流動因素增多等因素,必然給基層社會(hui) 治理帶來一係列新課題新挑戰。
一是如何適應廣大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包含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和社會(hui) 生活等層麵的美好生活需要,多措並舉(ju) 應對老齡化等趨勢與(yu) 現象,破解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度偏低、社會(hui) 組織公信力不足、參與(yu) 社會(hui) 治理創新體(ti) 製機製不健全等問題。二是如何應對多元治理主體(ti) 協同問題,社會(hui) 治理共同體(ti) 涉及政府、企業(ye) 、社會(hui) 組織、公眾(zhong) 等多元主體(ti) ,不同主體(ti) 之間的利益訴求、價(jia) 值觀差異較大,推進協同合作是社會(hui) 治理難點。三是如何應對社會(hui) 治理創新與(yu) 信息化帶來的機遇與(yu) 挑戰。社會(hui) 治理共同體(ti) 建設要適應新形勢下基層治理變革和發展需求,而與(yu) 基層治理相匹配的信息化係統和技術方麵仍然存在信息不透明、數據安全風險、隱私保護等問題,人工智能、大數據、5G、區塊鏈等新技術如何與(yu) 基層治理和服務體(ti) 係深度融合,是智慧社區建設的當務之急。四是如何應對治理人才不足、人才結構單一等問題與(yu) 挑戰。社會(hui) 治理共同體(ti) 建設需要熱情熱心、跨學科、跨領域、跨行業(ye) 的複合型治理人才參與(yu) ,以延長治理鏈條,拓展服務廣度,但當前社會(hui) 工作者的選育管用留等仍存在不足,建立健全社會(hui) 治理共同體(ti) 建設所需人才的選育管用留機製與(yu) 政策,才能讓更多優(you) 秀人才幹事有舞台、成才有機會(hui) 、發展有空間。
三
加強和創新社會(hui) 治理,實現基層治理現代化,必須通過“政—社—企”聯動加快推進社會(hui) 治理共同體(ti) 建設,促進基層治理秩序的良性發展與(yu) 社會(hui) 的和諧穩定。
健全社會(hui) 治理共同體(ti) 機製,形成共同參與(yu) 治理的合力。加強社會(hui) 共建共治共享製度建設,完善分類治理製度和公平公正治理機製,促進政策協同,提高人人參與(yu) 社會(hui) 治理的效率和效果。構建社會(hui) 治理長效機製及其保障體(ti) 係,包括健全社會(hui) 治理框架和服務機製,提高其規範性和有效性,加強監督機製和輿論監督,依法糾正治理中的不當行為(wei) 。統籌規劃各方麵的資源和力量,通過多方治理主體(ti) 的平衡協調、利益共同體(ti) 的完善、人人參與(yu) 和民主監督的推進、治理模式的應用創新以及社會(hui) 治理平台的智能化等相互促進,最大限度實現社會(hui) 治理的公平正義(yi) 。
發揮黨(dang) 建引領功能,培育共同體(ti) 意識,加強治理網絡建設,擴充多元主體(ti) 共同參與(yu) 治理的載體(ti) 。發揮黨(dang) 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培育多元主體(ti) 共同參與(yu) 社會(hui) 治理的意識。這要求基層黨(dang) 組織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實現社區微更新、發展“基礎便民型+品質提升型”商業(ye) 業(ye) 態,營造創業(ye) 場景。推動多元治理主體(ti) 共建共治共享,鼓勵社會(hui) 各界積極主動發揮協同治理功能,健全社會(hui) 治理共同體(ti) 的組織網絡。加強黨(dang) 建引領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hui) 治理共同體(ti) 發展環境,促進社區、社會(hui) 企業(ye) 、社會(hui) 組織與(yu) 社區居民通力合作,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聚焦培養(yang) 高素質治理人才,創新治理方式,探索符合不同居民實際需求的基層治理模式,增強適應性和針對性。一方麵,完善高水平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提高基層治理人才的素質和能力;使用新技術和新工具,建立人才梯隊,培養(yang) 高素質、專(zhuan) 業(ye) 化、具有創新能力的專(zhuan) 業(ye) 人才和複合型人才,健全基層治理人才的評價(jia) 考核,做好人才儲(chu) 備。另一方麵,充分發揮行政機製、市場機製和誌願者機製優(you) 勢,培育基層治理所需的群眾(zhong) 工作隊伍、誌願服務隊伍、社會(hui) 工作隊伍、應急管理隊伍,充分激發社會(hui) 活力,廣泛凝聚社會(hui) 共識,積極發揮各種社會(hui) 力量的作用。
堅持開放共享原則,優(you) 化信息化建設,提高社會(hui) 治理共同體(ti) 的影響力。健全信息公開製度,實現社會(hui) 事務公開、資源共享、決(jue) 策透明等,完善公正、高效、便民的治理服務體(ti) 係,發揮智慧大腦的作用,提升社會(hui) 服務能力和治理效率。加強信息化管理,推動社會(hui) 信息公開共享,提高數字治理效率、效果和質量,為(wei) 社會(hui) 治理共同體(ti) 建設提供支撐和保障。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11日 0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