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光明論壇】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支撐鄉村全麵振興

發布時間:2024-01-11 11:2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論壇】

  作者:龍文進(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農(nong) 產(chan) 品市場研究中心研究員),馮(feng) 曉龍(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日前在京召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三農(nong) ”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大核心技術攻關(guan) 力度”。會(hui) 議還強調要“支持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加快推進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目前我國已形成相對完備的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體(ti) 係,農(nong) 業(ye) 科技整體(ti) 水平已從(cong) 世界第二方陣跨入第一方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科技創新對推動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推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具有重要意義(yi) 。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科技創新是保障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穩定安全供給的戰略支撐。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要牢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的底線。根據相關(guan) 部委數據,全國已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10億(yi) 畝(mu) ,耕地質量平均等級達到4.76。我國農(nong) 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農(nong) 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麵積占比超過95%,主要畜種核心種源自給率超過75%,供種保障能力提升到75%。從(cong) 糧食產(chan) 出看,2023年全國糧食總產(chan) 量超過1.39萬(wan) 億(yi) 斤,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2.4%;糧食平均畝(mu) 產(chan) 389.7公斤、較上年提高2.9公斤,單產(chan) 提高對增產(chan) 的貢獻達58.7%。我國是名副其實的設施農(nong) 業(ye) 大國。設施農(nong) 業(ye) 麵積達4270多萬(wan) 畝(mu) ,占世界設施農(nong) 業(ye) 總麵積的80%以上,設施農(nong) 業(ye) 年產(chan) 值超過4.47萬(wan) 億(yi) 元,占農(nong) 業(ye) 總產(chan) 值1/4以上,其中設施蔬菜(含食用菌)種植規模占全國設施農(nong) 業(ye) 總麵積的81%,為(wei) 保障“菜籃子”穩定供給和農(nong) 民脫貧致富作出了重要貢獻。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科技創新是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的強勁引擎。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不僅(jin) 體(ti) 現了“科技裝備強”的要求,同時也有利於(yu) 推動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保障、完善農(nong) 業(ye) 經營體(ti) 係、增強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韌性和提升農(nong) 業(ye) 競爭(zheng) 力。同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科技創新也是農(nong) 業(ye) 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源泉。2023年,我國主要農(nong) 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麵積覆蓋率達54.1%,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統防統治麵積覆蓋率達45.2%,化肥、農(nong) 藥利用率均超過41%,有效減少了化肥、農(nong) 藥使用量,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達78.3%。農(nong) 膜回收處置率穩定在80%以上。建設農(nong) 業(ye) 節水灌溉麵積達5.91億(yi) 畝(mu) ,農(nong) 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達0.572。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要不斷提高土地產(chan) 出率、勞動生產(chan) 率和資源利用率,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支撐農(nong) 業(ye) 強國的內(nei) 涵式發展之路。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科技創新是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的內(nei) 在動力。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科技創新對促進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五大振興(xing) 具有重要推動作用。例如,科技創新推動農(nong) 業(ye) 科技人才向農(nong) 業(ye) 領域集聚,提升農(nong) 村勞動力素質,培養(yang) 新型農(nong) 村經營主體(ti) ,提高農(nong) 村人才源泉供給;科技創新促進農(nong) 業(ye) 科技知識向農(nong) 民普及,提升農(nong) 民科技素養(yang) ,豐(feng) 富農(nong) 村文化生活,挖掘和傳(chuan) 承鄉(xiang) 村文化,推動農(nong) 村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發展,助力農(nong) 村文化發展;科技創新助力推進農(nong) 業(ye) 信息化建設,完善農(nong) 村治理體(ti) 係,推動鄉(xiang) 村治理能力現代化。

  要進一步深刻認識到新時代發展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科技的重大意義(yi) ,把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實現高水平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科技自立自強,構建梯次分明、分工協作、適度競爭(zheng) 的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體(ti) 係,為(wei) 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科技支撐。

  繼續實施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加大知識產(chan) 權保護,激勵種業(ye) 原始創新,支持各類創新主體(ti) 開展生物育種,推動種業(ye) 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提升耕地產(chan) 能和單產(chan) 水平。例如,2023年全國大豆畝(mu) 產(chan) 達到132.7公斤,同比提高0.7公斤,為(wei) 曆史最高水平,但與(yu) 發達國家還有較大的差距;我國設施蔬菜的單產(chan) 水平與(yu) 發達國家相比仍較低。未來,我國要加快相關(guan) 品種種業(ye) 技術研發。

  強化農(nong) 業(ye) 機械裝備支撐,推動農(nong) 機裝備向“大中小型兼備、綠色高效智能一體(ti) ”邁進。2023年我國農(nong) 業(ye) 機械總動力超過10.78億(yi) 千瓦,農(nong) 機裝備總量接近2億(yi) 台(套),全國農(nong) 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超過73%,但與(yu) 世界農(nong) 業(ye) 強國的機械化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未來要繼續提高烘幹、倉(cang) 儲(chu) 、加工等糧食產(chan) 後環節,以及設施農(nong) 業(ye) 的機械化率,解決(jue) 部分果、茶等經濟作物仍“無機可用”的難題,瞄準聚焦大型大馬力機械、丘陵山區適用小型機械以及智能化等領域的農(nong) 機裝備短板,提升農(nong) 機裝備關(guan) 鍵核心技術、重要零部件自給率。

  加快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促進農(nong) 業(ye) 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應用,破解科技和產(chan) 業(ye) “兩(liang) 張皮”問題,加快形成農(nong) 業(ye) 領域新質生產(chan) 力。鼓勵建立產(chan) 學研合作平台,支持高校、科研機構與(yu) 農(nong) 業(ye) 企業(ye) 、合作社等產(chan) 業(ye) 經營主體(ti) 建立長期合作關(guan) 係,開展科技攻關(guan) 項目;穩定強化公益性農(nong) 技推廣隊伍,壯大專(zhuan) 業(ye) 化社會(hui) 化科技服務組織,推廣完善“一技一團”“一業(ye) 一團”“一縣一團”、科技小院、教授工作站等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模式,促進農(nong) 業(ye) 技術的廣泛應用。

  促進數字技術在鄉(xiang) 村的發展,通過數字化提升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鄉(xiang) 村建設和鄉(xiang) 村治理水平。加強建設鄉(xiang) 村數字基礎設施,包括普及寬帶網絡、提升通信信號覆蓋、建設智能電網、物聯網傳(chuan) 感器等,推動信息技術在鄉(xiang) 村的覆蓋和滲透。發展數字化農(nong) 產(chan) 品營銷,拓展農(nong) 產(chan) 品線上銷售渠道,提高鄉(xiang) 村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銷對接效率。推動數字化文化資源普及,開展農(nong) 村數字技術培訓,提高農(nong) 民的數字素養(yang) 和信息化技能。通過數字化村務管理、鄉(xiang) 村治理數據化等構建信息化農(nong) 村治理體(ti) 係,提高農(nong) 村基層治理水平。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11日 03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