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風景與文化圖景交相輝映
【深入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運河風景與(yu) 文化圖景交相輝映
——河北創新路徑活化傳(chuan) 承大運河文化遺產(chan)
光明日報記者 陳元秋 耿建擴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保健 田瀟
昔日,天下轉漕,仰此一渠;今朝,燕趙精彩,運河奔騰。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men) 的寶貴遺產(chan) ,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利用好。
大運河河北段主河道總長530餘(yu) 公裏,流經廊坊、滄州、衡水、邢台、邯鄲5市17個(ge) 縣(市、區),是連接雄安、承載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區域。河北緊緊圍繞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指示精神,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wei) 契機,不斷探索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利用新路徑,深挖文化內(nei) 涵,做好保護文章,創新發展思路,優(you) 化布局造福人民。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展示館成為(wei) 城市文化新地標,孟村八極拳、吳橋雜技、邢窯燒製技藝等非遺得以更好保護傳(chuan) 承……如今的大運河,生態環境改善迎來候鳥棲息,運河沿線眾(zhong) 多曆史遺存複現,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家底不斷夯實,人民群眾(zhong) 文化生活空間不斷拓展,燕趙大地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文化新圖景。
彰顯運河特色 做好保護文章
2023年12月14日,一場大雪後,滄州市運河公園銀裝素裹,宛如童話世界。市民紛紛走進公園,欣賞如詩美景,堆雪人打雪仗。正在拍照的運河區都市陽光花園小區居民劉書(shu) 濤感歎:“環境變化太大了!”
位於(yu) 運河一個(ge) 大彎處的運河公園曾荒草叢(cong) 生,到處是違建。盡管環境差,由於(yu) 其三麵環水、交通便利,仍寸土寸金。2018年,滄州果斷決(jue) 定,在該區域建設生態公園,同時強化主城區大運河兩(liang) 岸生態管控。
舟行滄州披長卷,槳開運河入畫來。京杭大運河流經滄州216公裏,縱貫8個(ge) 縣(市、區),保持了漕運時期河道規模與(yu) 形態,體(ti) 現了運河原始的風貌景致,是保存較好、具有北方特色的運河段落。
近年來,滄州市對全域216公裏大運河進行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風貌,形成“1+6+1+1”規劃體(ti) 係,打造富有文化特色、彰顯獅城魅力的文化帶、生態帶、旅遊帶。
2022年9月1日,京杭大運河滄州中心城區段實現旅遊通航,“一船明月過滄州”盛景再現。
“東(dong) 漢末年至今,大運河滄州段各年代文物沉積,古跡散布。”滄州文化學者孫建說,這些遺存從(cong) 曆史、文化、民俗、水利等不同的角度訴說著運河故事,再現了大運河曆史文化,同時也記錄了水利工程建造技術的發展曆程。
滄州市大運河文化發展帶建設辦公室黨(dang) 組成員、副主任範寶泉介紹:“圍繞打造城市精彩中軸線,滄州市精心編製園博園、中國大運河非遺展示館、大化工業(ye) 遺存文化區、南川樓文化商業(ye) 街區等片區規劃和項目設計。”
著眼加強文化遺產(chan) 保護,滄州市對沿線176處文化遺產(chan) 和377個(ge) 非遺項目進行調查摸底,分類分級建立保護名錄,劃定保護區劃,建立文化遺產(chan) 巡查監管機製。運河沿岸“散亂(luan) 汙”企業(ye) 清零。
大運河邢台段明清運河與(yu) 隋唐故道並存,曾有著“路通吳越,軸艫帆影達三江”的繁華,曆史遺產(chan) 資源多樣,文化底蘊深厚。如今,“活化”璀璨遺存,放大稟賦優(you) 勢,一張描繪運河邢台段新貌的藍圖已經緩緩鋪展,“一軸、一廊、兩(liang) 核”發展格局初步構建。
大運河在衡水故城縣逶迤綿延75.12公裏,為(wei) 做足做好一灣運河水文章,故城縣努力保護好沿河傍城10公裏岸線,水體(ti) 生態修複16.56公頃,城市濕地保護率、生態廊道達標率均達100%。
2023年以來,河北省認真實施《河北省大運河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條例》,積極開展大運河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朱唐口險工修繕保護工程、鄭口挑水壩修繕工程等有序推進;確定了故城縣永濟渠故道武城遺址,調查了景縣安陵遺址、阜城弓高城遺址;進一步明晰了永濟渠相關(guan) 遺跡及故道在衡水、邯鄲境內(nei) 的保存及流經情況。此外,河北省還開展了大名府故城遺址主動性考古發掘,新發現內(nei) 城東(dong) 城門和四條宋金時期道路及元明時期耕種遺跡……
深挖文化內(nei) 涵 傳(chuan) 承千年文脈
依河複建的清風樓,丹樓黃瓦,應水接天,鬥拱五層,疏欞八麵。拾級登樓,清雅悠長的古琴聲傳(chuan) 來。“古琴的聲音,是天籟之聲,也是先賢遺音,古琴藝術源遠流長,是一代代文人雅士心靈追求的呈現。”樓上,滄州市運河區非遺古琴藝術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周林華和他的學生蘇永紅正在向幾位市民講解古琴知識。
“我們(men) 教授古琴,也普及傳(chuan) 統文化,目的就是讓更多人能夠接觸傳(chuan) 統古琴音樂(le) ,體(ti) 驗這一高雅的藝術形式。”周林華說。
從(cong) 清風樓下來,沿運河北上,就到了大化工業(ye) 遺存文化區“12°藝術現場”。這個(ge) 曾經的工業(ye) 車間,現在成了熱愛運河文化、喜歡現代藝術的年輕人的聚集地。觀眾(zhong) 在這裏不僅(jin) 能欣賞到話劇、雜技劇、武術、古詩詞誦讀、非遺展演等多種藝術表演,還可以上台一展身手。
大運河沿線孕育出了繁盛的運河文化,集聚了許多文化資源,如何做好傳(chuan) 承文章至關(guan) 重要。滄州木板大鼓傳(chuan) 習(xi) 所、泊頭六合武館、孟村八極拳國際培訓中心、青縣哈哈腔傳(chuan) 習(xi) 所、滄縣獅舞傳(chuan) 習(xi) 所……滄州利用已建成的非遺傳(chuan) 習(xi) 所和非遺傳(chuan) 承示範基地、個(ge) 人工作室,大力推進非遺進社區、進校園,開展非遺傳(chuan) 承人技能培訓,加強雜技、武術等非遺人才培養(yang) 。同時,積極開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的傳(chuan) 承評估,建立市、縣兩(liang) 級非遺資源數據庫,完成了19項國家級非遺項目數字化記錄,認定432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讓運河文化在大運河畔得以傳(chuan) 承和弘揚。
滄州市還利用曆史遺產(chan) 展示體(ti) 現運河文化魅力。東(dong) 光謝家壩水工智慧展示館、捷地分洪設施水工遺產(chan) 核心展示園建成開放,展示古人卓越的水工智慧;南川樓、朗吟樓風貌複現,再現滄州曆史名樓風采;目前國內(nei) 最大的非遺展館之一——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展示館成為(wei) 大運河沿線8省(市)非遺文化的集中展示區。
在郭守敬紀念館渾儀(yi) 簡儀(yi) 前體(ti) 驗天文觀測,在清河縣城、臨(lin) 西尖塚(zhong) 鎮龍潭村學習(xi) 曦陽掌太平拳和臨(lin) 西潭腿等傳(chuan) 統武術,在王什莊村、油坊鎮觀看中華張氏傳(chuan) 統祭祀、民間八會(hui) 表演等習(xi) 俗……大運河畔,一個(ge) 個(ge) 火熱的文化場景滋養(yang) 並豐(feng) 富著邢台群眾(zhong) 的新生活。
用文藝創作重塑運河文化精神,滄州市編撰出版《大運河文萃》《禦河》《曆代滄州文選萃》等係列叢(cong) 書(shu) ,推出品牌雜技劇《大運河記憶》《一船明月過滄州》等劇目。同時,滄州市依托主題活動聚合運河文化平台,舉(ju) 行一係列文化活動,傳(chuan) 承大運河文化,推動創新發展。
解鎖活力密碼 綻放運河芳華
“這裏不僅(jin) 能坐船欣賞美景,還能品嚐各種各樣的美食,不虛此行。”2023年中秋國慶假期,北京遊客李雲(yun) 在北運河廊坊香河段度過了幾天愜意的假日。
香河與(yu) 北京通州僅(jin) 一河之隔,大運河全線通水、京冀段通航,香河縣是受益最大的區域之一。
廊坊市香河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高立軍(jun) 介紹,香河以京冀兩(liang) 地通航為(wei) 契機,把京哈高速香河北出口打造成大運河精品旅遊線路的“入境門戶”,向北連接蔣辛屯潮白河精品旅遊片區,向南連接香河城區和以香河中心碼頭為(wei) 核心的大運河文化旅遊片區,統籌推動北運河、潮白河和濕地公園等域內(nei) 河流及保護區發展。
2021年以來,滄州市堅持規劃引領,以園博園、南川樓和朗吟樓、百獅園等項目建設為(wei) 載體(ti) ,加快打造大運河璀璨文化帶、綠色生態帶、繽紛旅遊帶,推動構建“河為(wei) 線、城為(wei) 珠、線穿珠、珠帶麵”的融合發展格局,將發展圖景由“大寫(xie) 意”變成“工筆畫”,鋪展新時代千年運河新畫卷。尤其是滄州市承辦的河北省第六屆園博會(hui) ,被譽為(wei) “大運河上永不落幕的園博會(hui) ”。
複現的南川樓珠簾畫棟,飛簷翹角,雄姿勃發。站在南川樓上遠眺,南川老街仿古建築古樸典雅,與(yu) 運河水城相融,秀美如畫。整個(ge) 項目再現了滄州人的運河生活,複現了一座商賈雲(yun) 集、文人薈萃、歌舞升平的不夜城。2023年中秋國慶假日開街以來,南川老街日均遊人過萬(wan) ,成為(wei) 京津冀重要旅遊打卡地。
曆史上,日趨頻繁的運河漕運,給滄州帶來了大量商品和貿易機會(hui) ,吸引各地商人小販的集聚,使滄州城成為(wei) 重要的商業(ye) 中心與(yu) 漕運碼頭。如今,生機勃勃的大運河真正成了一條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
“我們(men) 市場不僅(jin) 有紅棗,還有各種幹果、堅果類產(chan) 品。”滄州崔爾莊棗業(ye) 有限公司經理張聰介紹,近年來,滄縣以紅棗為(wei) 資源優(you) 勢,利用紅棗市場的“金字招牌”,構建紅棗和幹堅果產(chan) 品綜合銷售新模式,帶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目前,滄縣紅棗交易市場已成為(wei) 一個(ge) 集棗類、幹果類批發及信息服務等於(yu) 一體(ti) 的大型商貿平台。
邯鄲以“運河古都 名鎮之旅”為(wei) 主線,開發運河主題遊線路,推進成語典故、太極文化沉浸式體(ti) 驗和數字化賦能;邢台在運河沿岸引進新品果樹,借助大運河發展觀光、采摘等鄉(xiang) 村遊,既美化環境,又破解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單一問題;衡水積極推進運河沿線村莊生活汙水管控,有效改善生態環境,同時串聯故城、景縣、阜城等多個(ge) 文旅項目,推出運河風情精品遊線路……一河千載通南北,運河長流,正唱響“華夏大地的史詩”。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15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