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衍變與特點

發布時間:2024-01-15 15:2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馮(feng) 兵(廈門大學哲學係教授)

  在先秦儒家中,從(cong) 孔子到荀子,中間曆經的兩(liang) 百多年時間,正好處於(yu) 德國學者雅斯貝爾斯所謂的“軸心時代”的高潮期。此時,一方麵各諸侯國之間的兼並統一戰爭(zheng) 愈演愈烈;另一方麵,由於(yu) 農(nong) 業(ye) 、商業(ye) 和交通的發展,各諸侯國在經濟上的相互聯係已相當密切乃至彼此依賴。在這樣的社會(hui) 曆史背景下,天下的統一既有了物質條件,又有了強大的民意基礎。而各諸侯國出於(yu) 富國強兵甚或兼並他國一統天下的現實政治需要,紛紛延攬大量的文士以滿足治國與(yu) 攻伐的智謀需求,於(yu) 是諸子及其學說也就有了足夠廣闊的社會(hui) 政治舞台。其時,“隨著過去單純的明確的秩序的崩潰,隨著過去宗族共同體(ti) 的逐漸瓦解,隨著血緣解體(ti) 後人際關(guan) 係的日趨複雜,社會(hui) 秩序成了人們(men) 關(guan) 心的問題”。因此,諸子百家基本上就是以結束分裂割據局麵、重建社會(hui) 秩序為(wei) 理論建構的目的。譬如道家的“道法自然”“無為(wei) 而治”、法家的“法”“術”“勢”、墨家的“兼愛”與(yu) “非攻”、孔孟的仁政與(yu) 德治,以及荀子的隆禮重法,等等,無不是如此。

  而儒家的政治思想是一種以倫(lun) 理為(wei) 基點和中心的倫(lun) 理型政治哲學,其倫(lun) 理原則與(yu) 政治原則是相融相通的。倫(lun) 理型政治也即王道政治,其特點是任德不任力,依仁不依霸,強調以德服人,以仁、禮治天下。這種倫(lun) 理本位的政治思想產(chan) 生於(yu) 人類主體(ti) 意識和民本觀念的覺醒。中國從(cong) 夏、殷到周,人的思想意識從(cong) 尊天、尊神逐步發展到尊人,治國理念也從(cong) 重刑罰、輕仁德逐步向輕刑罰、重仁德發展。如《禮記·表記》所指出的,“夏道尊命”,教人敬畏天命;“殷人尊神”,教人尊崇神靈而相對輕視禮樂(le) ;“周道尊禮尚施”,教人以禮,導人以德。周代社會(hui) 文明已具有了較強的人文理性精神,仁德意識明顯提高,統治者尤為(wei) 重視以德治國。西周初期,輔助周成王攝政的周公旦便總結前代治國的經驗教訓,提出“敬德保民”的思想。他認為(wei) ,統治者要治理好國家,就“不可不敬德”,唯有“疾敬德”,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yang) ,成為(wei) 有德之主,並將“德”“明光於(yu) 上下,勤施於(yu) 四方”,以己之德勸民懷德,才能化成天下,使社會(hui) 和諧平治,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周公旦還製禮作樂(le) ,建置了體(ti) 現這種德治精神的新的禮樂(le) 製度,以之作為(wei) “敬德保民”的輔助手段。

  最早係統地將倫(lun) 理與(yu) 政治融為(wei) 一體(ti) 的則是孔子。孔子深入總結了夏、殷、周三代的治國思想和經驗,提出了“為(wei) 政以德”的思想。在《論語》中,孔子提出:“為(wei) 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zhong) 星共之。”隻要施行德政,就自然可以遠者來近者親(qin) ,受到全天下的擁護。而且,孔子還將施政的過程與(yu) 統治者的德行修養(yang) 完全結合起來。其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cong) 。”又曰:“苟正其身矣,於(yu) 從(cong) 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當“季康子問政於(yu) 孔子”時,孔子亦指出:“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因此,他鄭重告誡季康子,說:“子為(wei) 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在孔子看來,統治者的個(ge) 人德性在為(wei) 政中是至關(guan) 重要的,統治者隻有具備了仁德,貫徹忠恕之道,才有資格為(wei) 政,才會(hui) 受到民眾(zhong) 的誠心擁戴。孔子的仁政精神在《大學》《中庸》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如《中庸》有載:“凡為(wei) 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qin) 親(qin) 也,敬大臣也,體(ti) 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這“九經”既是政治原則,也是倫(lun) 理原則。

  到了孟子,則為(wei) 仁政找到了自然善的人性依據,從(cong) 人的道德心理和道德情感入手,將儒家的倫(lun) 理政治內(nei) 化為(wei) 人心的自覺選擇。孟子明確提出:“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人天然性善,生而即有“惻隱”等四端之心。所以,“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而能否真正貫徹仁政是國家政權存亡興(xing) 衰的根本,因此,《孟子》有言:“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xing) 存亡者亦然。”倫(lun) 理道德把握著政治的生命,這是儒家的共識。

  儒家發展到戰國後期的荀子,關(guan) 於(yu) 天下統一與(yu) 秩序重建的思路則出現了一個(ge) 大的轉折。荀子援法入禮,強調“隆禮至法則國有常”“治之經,禮與(yu) 刑”,主張治國之道在於(yu) 禮法並用,以禮為(wei) “治之始”,法為(wei) “治之端”,兼采儒法兩(liang) 家。但荀子禮治思想的核心要素仍然是倫(lun) 理,他以禮為(wei) “法之大分”“類之綱紀”,將律法規範(“法”)納入道德規範(“禮”)之下,顯然隻是使儒家政治思想有了製度化的表征,而非有意削弱其倫(lun) 理色彩。荀子思想的現實主義(yi) 品格決(jue) 定了他對先秦儒家思孟一派強調人之善性發掘的理想化思路的揚棄。他基於(yu)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wei) 也”的人性認識而融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基於(yu) 儒家倫(lun) 理至上的德性主義(yi) 精神傳(chuan) 統而堅持禮樂(le) 的象征意味及其對社會(hui) 的垂範警示意義(yi) ,以及理性的自我調節對人類行為(wei) 的控製能力,並以之消解律法製約對人的情感與(yu) 道德的漠視。因此,儒家的倫(lun) 理型政治思想到了荀子這裏,可以說是作了一個(ge) 博采眾(zhong) 家之長的總結並發展到了一個(ge) 新階段,對後世的政治思想及形態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

  大體(ti) 說來,先秦儒家政治思想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有所衍化流變,但均具有如下一以貫之的理論特征:

  一、人(民)本主義(yi) 。如孔子的“仁者,愛人”,孟子的“仁也者,人也”以及荀子的“禮以順人心為(wei) 本”等,都體(ti) 現了儒家“人本”意識的逐步覺醒,由此亦引發了孔子、孟子、荀子三人在政治生活中對“以民為(wei) 本”思想的重視和宣揚。其最典型的則如孟子的“民為(wei) 貴,社稷次之,君為(wei) 輕”,荀子的“天之生民,非為(wei) 君也;天之立君,以為(wei) 民也”等重民輕君的說法。

  二、實用理性。儒家立論以“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為(wei) 本,盡管難以立竿見影,但其注重現實事功的實用理性色彩仍較鮮明。如孔子、孟子的仁政與(yu) 德治雖然較為(wei) 理想化,但都是針對社會(hui) 現實展開的理性思辨,而荀子更是典型的“政治實用主義(yi) ”,其人性思想以及隆禮重法的政治製度設計等就彰顯出這一特點。

  三、政德與(yu) 私德的統一。儒家的政治思想是通過個(ge) 體(ti) 的道德修養(yang) 、道德教化等表現和貫徹實施的,譬如孔子、孟子對政治生活中“愛人”之“仁”的崇尚,孟子強調人性之善的發掘對政治管理與(yu) 教化的作用,荀子主張“化性起偽(wei) ”,注重對個(ge) 體(ti) “禮義(yi) ”德性的崇尚與(yu) 追求,都體(ti) 現出了政治倫(lun) 理與(yu) 道德建設的融會(hui) 貫通。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15日 15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