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竹蒸籠之鄉”:尋找那抹餐桌上的清香
中新網雲(yun) 浮1月14日電 題:走進“中國竹蒸籠之鄉(xiang) ”:尋找那抹餐桌上的清香
中新網記者 蔡敏婕
熱氣騰騰的茶點,裝在精致的圓形竹蒸籠裏。輕揭蒸籠蓋子,從(cong) 蒸屜中冒出團團水蒸氣,菜肴原味和竹子清香四溢......這是海內(nei) 外不少民眾(zhong) 的餐桌記憶。
而這抹竹子的清香,大部分源自有“中國竹蒸籠之鄉(xiang) ”之稱的廣東(dong) 雲(yun) 浮羅定泗綸鎮裏生長的羅竹。記者13日驅車近4小時從(cong) 廣州前往羅定西部雲(yun) 開大山地帶的泗綸鎮,在這裏,竹林層層疊疊,隨處可見竹製蒸籠。
泗綸鎮多低山丘陵,氣候溫和,降雨豐(feng) 沛,適宜的地理氣候條件造就了羅竹杆粗節疏,並散發天然清香。據廣東(dong) 省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記載,早在清嘉慶年間,羅定市泗綸鎮以及周邊地區便有製作蒸籠的傳(chuan) 統,其中,以泗綸鎮生產(chan) 曆史最為(wei) 悠久,產(chan) 業(ye) 最為(wei) 集中。
走進泗綸鎮的蒸籠生產(chan) 基地,清幽的竹香撲麵而來。在遮陽棚下,編織好的蒸籠被圍起來晾曬。旁邊生產(chan) 間內(nei) ,工人們(men) 正對竹片切割,定型和打磨蒸籠。為(wei) 了提高生產(chan) 效率,基地通過機械對竹子去青皮和分片,提升加工速度。
“我們(men) 一般是取生長3到5年的竹材,從(cong) 砍竹、開竹、破竹、烘片到編籠底等製作蒸籠的全過程,全是傳(chuan) 統的手工技藝。”羅定市恒兆蒸籠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群英表示,用泗綸蒸籠蒸煮食物,蒸氣凝水不會(hui) 倒流,食物不易變餿,“這樣既可保留食物的原汁原味,還能為(wei) 食物留下特有的竹子清香,使得泗綸蒸籠深受海外客商青睞”。
“此前有德國客商說不明白為(wei) 什麽(me) 用我們(men) 的蒸籠蒸出來的糕點那麽(me) 香,懷疑我們(men) 加了香精。他們(men) 的質檢人員通過檢測羅竹後發現香氣來自竹子天然的味道,在那之後德國采購商就成了我們(men) 長期客戶。”張群英說。
“有華僑(qiao) 華人的地方就有泗綸蒸籠。”如今,張群英所在的企業(ye) 內(nei) 堆滿大小尺寸不一的竹蒸籠,用於(yu) 蒸糕點或者蒸米飯,產(chan) 品暢銷歐美和東(dong) 南亞(ya) 等國家和地區。記者查看某海外電商,一套2隻裝的8英寸蒸籠售賣21.99美元。
在過去的聖誕節假期和即將到來的中國農(nong) 曆新年,海外竹蒸籠的需求都有所增加,打包好的竹蒸籠等待海運送至世界各地,“現在供不應求,一會(hui) 兒(er) 我還要趕去和海外客商商討采購事宜。”張群英說。
泗綸鎮有句俗語叫“織蒸籠,唔憂窮”(意為(wei) 編織蒸籠,不用愁會(hui) 貧窮)。種植、編織、收購、售賣,當地早就形成了一個(ge) 原始的產(chan) 業(ye) 流程。泗綸鎮幾乎家家戶戶都會(hui) 編織竹蒸籠,是當地人生計的主要來源。如今,泗綸鎮從(cong) 事蒸籠加工的人員有1.2萬(wan) 人,年產(chan) 值超3.2億(yi) 元人民幣。泗綸鎮的蒸籠出口量占中國同類產(chan) 品85%。
傳(chuan) 統手工藝守住了泗綸蒸籠的品質,蒸籠品種也在傳(chuan) 承中日漸豐(feng) 富,甚至成為(wei) 時尚的家居飾物和饋贈佳品。
自幼跟隨父母學習(xi) 製作竹蒸籠的沈美娟,2013年放棄在城市的工作選擇回鄉(xiang) 創業(ye) 。這些年,作為(wei) 泗綸蒸籠編織技藝傳(chuan) 承人的她對蒸籠進行設計提升,結合現代需求創新開發新式的竹製品,讓這項指尖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有“顏”更有“值”。
以小巧蒸籠禮品為(wei) 例,一方麵,蒸籠代表著蒸蒸日上,另一方麵,由於(yu) 蒸籠是圓的,有團圓團結的意思。“我們(men) 研製出小巧蒸籠禮品,用這個(ge) 送贈親(qin) 友寓意美好。”沈美娟說。
2021年起,為(wei) 了更好地延續竹編文化,沈美娟開展非遺竹編研學,讓非遺傳(chuan) 承與(yu) 青少年文化教育相銜接。“傳(chuan) 遞好竹編文化的接力棒,接力棒現在已經傳(chuan) 到了我們(men) 新一代的手上。”沈美娟希望,有煙火氣的地方,就有泗綸蒸籠。(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