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考古所兩大考古論壇北京舉辦 八位專家學者新年演講
中新網北京1月24日電(記者 孫自法)由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辦的高研論壇、青年論壇1月23日在北京舉(ju) 辦,該所8位考古專(zhuan) 家學者分別登台演講,結合各自研究方向和收獲進行分享並交流討論。
在高研論壇上,社科院考古所河南新砦隊隊長趙春青研究員以《新密新砦:早期夏都說——早期夏文化的考古學實證》為(wei) 題演講指出,夏代早期都邑的物化載體(ti) 包括陶器、銅器、禮器與(yu) 兵器、高等級建築材料、社會(hui) 分化加劇的遺跡、八方來朝的陶器,表明吸納了各方文化的新砦遺址是早期夏文化的都邑遺址。他結合中國古典文獻記載,認為(wei) 新砦遺址應是“夏啟之居”和“太康失國、後羿代夏”之所,為(wei) 夏代早期都城提供了考古學實證。
陳國梁副研究員目前主持偃師商城遺址的發掘工作,他在《偃師商城規劃特征的探索與(yu) 認識》主題演講中表示,偃師商城規劃主要有四方麵特征:一是連續性,偃師商城規劃思想是二裏頭都邑規劃思想的延續;二是創新性,偃師商城在防禦體(ti) 係、水資源利用體(ti) 係方麵做出了創新;三是統一性,偃師、望京樓等商城規劃思想表現出統一性;四是包容性,先秦時期城市規劃思想的結合體(ti) 、多種文化的融合。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漢代鑄錢手工業(ye) 考古學研究”的徐龍國研究員以《西漢錢幣及其鑄造》為(wei) 題演講稱,西漢錢幣有半兩(liang) 、五銖和莽錢三大類,據此可以把西漢鑄錢明確分為(wei) 西漢早、中、晚、新莽、更始5個(ge) 時期。他認為(wei) ,五銖錢開啟了鑄錢新模式,中國古代錢幣形式從(cong) 此定型;王莽幣製改革雖以失敗告終,但此時形成的中央統轄、地方分鑄的政策一直被後世所沿用;漢代鑄錢研究是漢代考古的重要內(nei) 容,是考古分期的重要依據,為(wei) 錢幣學研究開辟了新的領域;西漢確立的錢幣形式、產(chan) 生的鑄錢技術、形成的鑄錢政策,是漢文明成熟的重要標誌。
李誌鵬副研究員主要從(cong) 事動物考古、生業(ye) 考古、手工業(ye) 考古等研究,他在《承啟與(yu) 變革:中商時期的製骨工藝與(yu) 製骨手工業(ye) 》主題演講中指出,製骨手工業(ye) 是商代重要的手工業(ye) 部門,從(cong) 商代早期到商代晚期製骨工藝、手工業(ye) 規模、專(zhuan) 業(ye) 化程度等都發生很大變化。近年來由於(yu) 洹北商城製骨作坊的考古發現、精細發掘、現場的同步鑒定與(yu) 記錄先行等發掘方法與(yu) 鑒定、分析理念的改進,使得中商時期製骨手工業(ye) 的特色與(yu) 具體(ti) 特征得以較好地揭示——中商時期製骨手工業(ye) 發展的動力是需求與(yu) 供給(資源稀缺性的刺激),其生產(chan) 力與(yu) 經濟技術基礎包括:金屬工具出現的推動;取料、加工技術的改進與(yu) 創新;畜牧業(ye) 發展;禮儀(yi) 經濟的需求。
在青年論壇上,黃超助理研究員、王曉敏副研究員、李鑫副研究員、鍾華助理研究員分別以《公元前二千紀東(dong) 南亞(ya) 大陸的襯花陶器》《河北陽原板井子舊石器遺址的埋藏學研究》《中晚唐時期藩鎮格局背景下北方地區製瓷手工業(ye) 發展概說》《遼金都城遺址出土植物考古遺存初探》為(wei) 題發表演講。
黃超認為(wei) ,東(dong) 南亞(ya) 大陸“襯花陶器”的源頭,與(yu) 史前南中國的諸多區域有所聯係。東(dong) 南亞(ya) 大陸地區內(nei) 廣泛流行的襯花陶器,構成了距今4000-3000年環南中國海西岸地區的史前相互作用圈。
王曉敏表示,在距今10萬(wan) 年前後,與(yu) 歐亞(ya) 大陸西側(ce) 相似,中國北方人群已經開始了具有選擇性和計劃性的狩獵,他們(men) 的捕獵效率較高,偏好大型動物與(yu) 成年個(ge) 體(ti) 。並且,他們(men) 可以利用簡單的工具通過合作的方式獲得獵物。由此可以認為(wei) ,專(zhuan) 業(ye) 化的狩獵群體(ti) 此時已經在該地出現,而專(zhuan) 業(ye) 化的狩獵或是幫助他們(men) 在北半球中高緯度的地區順利適應氣候波動所帶來的環境變化的重要原因。
李鑫指出,安史之亂(luan) 結束之後的唐代中晚期,在多種複雜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藩鎮林立的空間結構與(yu) 政治格局。他通過對處於(yu) 割據型藩鎮轄下、創燒並迅速發展於(yu) 這一時期的定窯的個(ge) 案分析,認為(wei) 中央與(yu) 藩鎮對財賦的爭(zheng) 奪、藩鎮管控對區域的開發、各區域間日益密切的經濟交流等多重因素塑造出中晚唐北方瓷業(ye) 的繁榮局麵,並最終影響到五代、北宋的製瓷業(ye) 格局。
鍾華說,遼上京和金上京城址,作為(wei) 都城性質遺址,都發現了相當豐(feng) 富的農(nong) 作物種類。其中,遼上京農(nong) 業(ye) 種植所占比高於(yu) 相鄰地區的遼代巴彥塔拉遺址和元代西關(guan) 廂遺址,這應該與(yu) 傳(chuan) 統契丹和蒙古族群重視牛馬羊家畜飼養(yang) 、輕視農(nong) 業(ye) 產(chan) 出相關(guan) ;金上京城址及其周邊鬆嫩平原和長白山區遺址,都有著突出的農(nong) 業(ye) 社會(hui) 作物結構特征,但稗的重要性明顯更高,推測可能與(yu) 女真族群的飲食傳(chuan) 統有著緊密的聯係。(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