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力推進鄉村振興 他們在科技小院“自找苦吃”
“氣溫並不是特別高,為(wei) 什麽(me) 黃瓜頭部總是掉?”剛入駐江蘇淮陰黃瓜科技小院挨家挨戶走訪時,揚州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宿莉被農(nong) 戶問住了。
回憶起那段經曆,宿莉稱,當時剛接觸生產(chan) 實踐,“感覺自己書(shu) 讀了這麽(me) 久,似乎對實踐知識懂得並不多”。她查了資料,請教了老師,終於(yu) 明白是黃瓜得了幹燒病。
如今,宿莉和輪流駐紮在科技小院的大學生都成了當地農(nong) 戶熟悉的“同村人”,一邊完成自己的課題研究,一邊幫助當地產(chan) 業(ye) 、農(nong) 戶解決(jue) 實際問題。
科技小院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張福鎖和團隊於(yu) 2009年在河北省曲周縣首創,15年來已拓展至全國31個(ge) 省(區、市)千餘(yu) 個(ge) 村莊,正在逐漸解決(jue) 全麵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最後一公裏”的難題。
近日,中國研究生鄉(xiang) 村振興(xing) 科技強農(nong) +創新大賽“拚多多杯”第二屆科技小院大賽閉幕,包括江蘇淮陰黃瓜科技小院在內(nei) 的全國22所院校的46支科技小院隊伍登上決(jue) 賽舞台。
2022年3月,揚州大學創建了江蘇淮陰黃瓜科技小院。每到春季和秋季的黃瓜種植季,宿莉都要在科技小院度過兩(liang) 三個(ge) 月的實驗時間。
當時,江蘇淮陰丁集鎮的黃瓜種植產(chan) 業(ye) 已發展30餘(yu) 年,逐漸暴露出土壤連作障礙、製種及栽培產(chan) 量和質量低等問題。科技小院的師生開始協助當地進行土壤改良。
宿莉說,他們(men) 會(hui) 挨家挨戶進行知識科普,告訴農(nong) 戶黃瓜產(chan) 量不高或生病的原因,是因為(wei) 種植茬次太多了,“夏季可以通過種植玉米進行土壤修複。小院的同學們(men) 通過這一課題的實驗也已經寫(xie) 出兩(liang) 篇學術論文了”。
宿莉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每個(ge) 人進行實驗都要種植很多品種的黃瓜,每個(ge) 品種種植10棵左右,“有的同學要種200多個(ge) 品種,從(cong) 前期播種、育苗到移栽、定植等全是我們(men) 自己完成”。
經過一段時間試驗後,科技小院為(wei) 當地引進了合適品種,並且培育出“玉秀2號”新品種。對於(yu) 農(nong) 戶最關(guan) 心的病蟲害問題,他們(men) 還專(zhuan) 門測試推出查詢軟件,拍照後通過AI技術識別病蟲害,同時獲取相應治療方案。
一個(ge) 院落、幾畝(mu) 耕地、10餘(yu) 名學生,是科技小院的“標配”。近年來,越來越多大學生來到這裏“自找苦吃”,甚至刷出了新的學習(xi) “副本”,一邊鑽進知識學習(xi) 、課題研究中,一邊觸摸著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的各個(ge) “毛細血管”。
去年2月,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碩士研究生權鐵林在位於(yu) 雲(yun) 南新平縣的褚橙科技小院,開啟了為(wei) 期兩(liang) 年的小院生活。
多年前,褚時健包下哀牢山中段東(dong) 麓的甘蔗地改種橙子,打造“褚橙”品牌。但花斑果和裂果一直是困擾褚橙品質最嚴(yan) 重的問題。褚橙科技小院經過試驗比測,將花斑果發生原因聚焦到了風。
為(wei) 了解決(jue) 這些問題,他們(men) 在果園外側(ce) 架起了高網,在果子上打藥形成保護膜;為(wei) 減少裂果產(chan) 生率,還專(zhuan) 門補充了氮和鈣元素,過去一棵樹結200個(ge) 果子,裂果約有二三十個(ge) ,經過科技小院一番“救治”,現在降至兩(liang) 三個(ge) 。
權鐵林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新平縣主要種植冰糖橙,但由於(yu) 其上市時間比較集中,他們(men) 希望引進更多新品種,拉長上市銷售時間,這就成了她的課題。“我要負責觀察4-5個(ge) 新品種引進後在當地的種植表現、生長發育規律,以及施肥量等。不同品種收獲時節不同,也能夠為(wei) 當地種植帶來增收。”
“去年8月,種植大棚徹底建好之前,我們(men) 幾乎每天都在大棚裏,噴灌設備、攝像頭和網絡等都是我們(men) 自己安裝的。”權鐵林稱,這和她想象中的研究生生活“大不一樣”,“以前就是往返教學樓之間上課,課外實踐也是短期的,現在每天都要待在山上,一下樓就是成片的柑橘樹,那才是我們(men) 上課的地方。現在我們(men) 一眼就能看出柑橘的生長情況,看出生了什麽(me) 病”。
不過,真正自己種植起了柑橘,權鐵林和同學們(men) 發現,所學理論知識、技術能否在實際種植生產(chan) 中落地尤為(wei) 重要。“有一天,有人過來提醒我,外麵種植較晚的柑橘樹比我們(men) 的果樹大了一圈。”她坦言,後來發現,因為(wei) 他們(men) 對大棚裏的果樹“伺候”得過於(yu) 精細,才導致兩(liang) 年內(nei) 不適宜結果。她的相關(guan) 課題隻能暫時擱置,換成了對氮肥施用的研究。
讓她感慨的是,在科技小院裏,不僅(jin) 是跟柑橘樹打交道,在與(yu) 公司技術人員的交流中,更能學習(xi) 到知識。“來到這裏才知道,原來柑橘樹隻比人高一點,原來要學習(xi) 的產(chan) 業(ye) 相關(guan) 實踐知識還有很多。”
除了去年暑假休息了兩(liang) 周時間,西南大學碩士研究生申小歌幾乎都駐紮在重慶銅梁蔬菜科技小院裏。
當地種植規模比較大的有辣椒、蓮白、黃瓜、蘿卜和蓮藕等,如何提高這些作物經濟效益的同時,在種植過程中減少肥料的使用,成為(wei) 他們(men) 研究的方向。“響應國家低碳政策,減少農(nong) 作物生產(chan) 過程中的碳排放值得更進一步地研究。”申小歌說。
去年年初一次走訪調研時,在田地裏勞作的農(nong) 戶們(men) 告訴她,受2022年重慶極端高溫天氣的影響,他們(men) 那一季幾乎“顆粒無收”,“農(nong) 戶們(men) 希望我們(men) 能夠幫助他們(men) 增收”。
“在創新肥料的推廣上,我們(men) 就要著重凸顯帶來的經濟效益了。”申小歌說,減少肥料用量也就減少了肥料成本,還能實現增收,這樣的說法更容易被農(nong) 戶接受,“實際上,我們(men) 在創新肥料中添加了新型增效劑,這樣達到減少碳排放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跨產(chan) 業(ye) 、多主體(ti) 協同合作,齊力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正在成為(wei) 全國科技小院的發展方向。
重慶銅梁蔬菜科技小院還摸索出了一套以產(chan) 業(ye) 化聯合體(ti) 為(wei) 抓手,多主體(ti) 參與(yu) 發展農(nong) 業(ye) 的新模式。在研發端,由科技小院負責剖析問題,打造蔬菜全產(chan) 業(ye) 鏈綠色生產(chan) 模式;在銷售端,聯合政府、高校、農(nong) 資企業(ye) 、電商平台等多主體(ti) ,拓寬銷售路徑,提升蔬菜業(ye) 主收入。
據介紹,新模式推廣後,僅(jin) 辣椒一種作物,季每畝(mu) 增收953元,按照推廣麵積一萬(wan) 畝(mu) 計算,實現增收953萬(wan) 元。
“如果說科技小院拆了學校與(yu) 社會(hui) 之間的牆、學科與(yu) 學科之間的牆、教學與(yu) 科研之間的牆、教與(yu) 學之間的牆,那拚多多則要助力破開科研與(yu) 市場之間的牆,助力推動農(nong) 特產(chan) 的標準化、品牌化、數字化發展,完善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在第二屆科技小院大賽的頒獎典禮上,拚多多副總裁侯凱笛表示,“即使這是一項發展周期長、投資回報慢的係統性工程,我們(men) 也會(hui) 不遺餘(yu) 力地堅定重投農(nong) 業(ye) ,堅持長期主義(yi) 。”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副校長林萬(wan) 龍談到,通過科技小院,大學生們(men) 在產(chan) 業(ye) 一線與(yu) 人民群眾(zhong) 打成一片,他們(men) 深刻理解中國的國情、農(nong) 情,也知道了自己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當中可以真正發揮的價(jia) 值,“所以很自然的,他們(men) 就會(hui) 把自己未來的職業(ye) 選擇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為(wei)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服務作出貢獻連在一起”。
“我們(men) 要把科技小院看成服務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的一個(ge) 模式。未來的科技小院,不但要針對小農(nong) 戶,針對傳(chuan) 統生產(chan) 技術的更新,還要與(yu) 現代產(chan) 業(ye) 、現代企業(ye) 對接。”林萬(wan) 龍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孟佩佩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