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萬家燈火為伴 年輕的信號小分隊守護旅客平安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邢婷 通訊員 唐承康 郭子銘
在我國首條市域高鐵濟萊高鐵上,有一座位於(yu) 城市腹地的小站——曆城站,這裏,一支年輕的信號小分隊與(yu) 萬(wan) 家燈火為(wei) 伴,守護旅客平安回家路。
臨(lin) 近春節,濟萊高鐵線上的車次更加密集,信號工們(men) 也愈發忙碌起來。32歲的汝平是濟南電務段曆城高鐵信號維修工區的工長,年齡不大,卻是這個(ge) 工區裏最有經驗的“老工長”。從(cong) 濟萊高鐵新建到通車運營,他一直駐守在曆城站,時間久了,對這裏的每一根電纜、每一台設備,他都了如指掌。
2024年春運開始,汝平和8名90後同事擔負著管內(nei) 30公裏28組道岔設備、22架信號機的維修養(yang) 護任務,這期間他們(men) 需要把信號設備的狀態調整到最佳,讓旅客回家的路更安心。
“今晚的作業(ye) 項目分兩(liang) 個(ge) 組,1組進行設備日常養(yang) 護,2組去看一眼綜合電纜井……”1月24日20:30,汝平正有條不紊地安排當日的作業(ye) 內(nei) 容。
因配合高鐵運行時間,每晚留給這支信號小分隊的工作時間隻有20:30至次日24:30短短四個(ge) 小時,節奏緊張,任務繁重。曆城站周邊遍布著CBD商業(ye) 綜合體(ti) 和林立的居民樓,而這支小分隊出發的時間正是萬(wan) 家燈火通明之時。
“汝工,咱們(men) 的綜合電纜井裏有積水,看樣子還不淺呢!”“好的,你們(men) 先在井口準備通風,我馬上到。”正在線路上巡視設備的汝平接到了同事在對講機裏的求助。
信號電纜如同人體(ti) 的神經一樣,遍布整個(ge) 曆城站的每一寸角落,肩負著傳(chuan) 遞信號指令並指揮列車安全運行的重任。為(wei) 確保電纜安全,工作人員一般都會(hui) 將其深埋於(yu) 地下,每當雨雪天氣過後,部分地勢較低的電纜井內(nei) 就會(hui) 因為(wei) 土壤陰滲的原因產(chan) 生積水,必須立即處理。
急匆匆趕來的汝平沒顧上喘口氣,迅速俯下身子,在僅(jin) 有0.5平米的井口細心觀察,伴隨著手電的不斷下探,汝平迅速判斷出基本情況。但是,由於(yu) 水麵反光和井口太過狹窄,水位的深度、電纜是否安全都無法得到有效確認。
“張文睿,你帶上人快把抽水機運過來,記得把吹風機和氣體(ti) 探測儀(yi) 一塊帶來,剛才在井口我感覺有點呼吸不暢,下麵的含氧量很低。”汝平迅速指揮著大家在井口周邊做好密閉空間作業(ye) 的防護工作,穿戴好防毒麵罩和安全帶後準備下井一探究竟。
隊員們(men) 一邊將安全帶迅速固定在可靠位置,一邊快速運來抽水機,為(wei) 節省時間,他們(men) 將原本的自然通風變為(wei) 吹風機強力通風,盡可能快地把有毒氣體(ti) 排出井外,為(wei) 汝平下井做好準備。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10分鍾後,經過氣體(ti) 檢測儀(yi) 的測試,井下氧氣含量已達到安全範圍,汝平深吸一口氣戴上了防毒麵罩準備下井。
井口狹小逼仄,身高1米85的汝平隻能一寸一寸地擠進井口,借助濕滑的腳手架慢慢挪動身軀,不到五分鍾,他已下降到離地麵4米深的井下,通過測量確認,井內(nei) 積水已超80公分。
“我已安全抵達井內(nei) ,打開柴油發電機,用安全繩把抽水泵送下來,動作快點,這裏麵至少要有十幾個(ge) 立方的水,時間很緊張。”汝平迅速進入作戰狀態。
隨著抽水泵緩緩落下,為(wei) 了讓抽水工作更為(wei) 順暢,汝平踩進水中尋找最佳的放置點,讓水管盡可能避免彎折,保證吸水口沒有異物堵塞。盡管汝平穿戴了一整套的雨靴和分體(ti) 式雨衣,但是80公分深的積水還是漫過了他的腰部,冰涼的積水隨著抽水泵開足馬力,開始慢慢降低。
一小時後,井內(nei) 的積水終於(yu) 被徹底抽幹,汝平將水泵係上安全繩後正準備順著腳手架向上爬時,發現雙腳像灌滿了鉛一樣重,原來在水中浸泡的過程中,積水早已將他的雨靴和保暖衣物濕透灌滿,原本靈活的身軀也已經被凍得有些僵硬。
“兄弟們(men) 等會(hui) 兒(er) 拉我一把,我先調整一下。”顫抖著脫下雨靴簡單地將靴內(nei) 積水倒出後,汝平咬緊牙關(guan) 準備一鼓作氣爬上去。使出全力的汝平在腳手架上休整了3次,才勉強到達井口附近,在井口的隊員們(men) 一把抓住安全繩,用力將汝平拉了上來。
原本在井下還沒感覺到冷,出井後,汝平才發現夜間溫度已經降到-10°C,身體(ti) 開始不受控製地顫抖起來。早有準備的夥(huo) 伴們(men) 迅速為(wei) 他更換保暖衣物。
“下麵的積水已經處理完畢了,設備巡視的情況怎麽(me) 樣?距離作業(ye) 時間結束還有多長時間?”剛緩過勁來的汝平迅速詢問另外一組的情況。經微機監測,另一組隊員發現3號道岔搬動曲線有細微變化,正在查找問題所在。
“好的,我馬上到,你們(men) 著重檢查下外鎖閉裝置是否有問題。”此時的時間已經是23:00。顧不上休整的汝平迅速前往曆城站3號道岔查看情況。
“上天入地”維護設備成了隊員們(men) 的家常便飯。3號道岔在曆城站的最北端,他們(men) 需要在鐵路線上拎著20多斤重的工具包一路小跑2公裏。除去路途的往返70分鍾,留給他們(men) 的作業(ye) 時間僅(jin) 剩下20分鍾。
“到了到了,鳳麟,抓緊拿手搖把搖一下,看看有沒有卡頓”“鎖閉鐵這兒(er) 有磨痕,拆下來看看”。拆鎖閉鐵需要三個(ge) 人的熟練配合才能完成,平時默契配合的他們(men) 僅(jin) 用時3分鍾就將鎖閉鐵拆了下來。汝平迅速摘下手套,用砂紙精細打磨起來,隻有確保整個(ge) 鎖閉鐵的平麵光滑平順,才能讓設備穩定運行。
在曆城站,像這樣的鎖閉鐵有許多,每個(ge) 狀態好壞都會(hui) 影響道岔搬動平順。“道岔缺口還偏大,需要繼續調小。”汝平的語氣不容置疑。
為(wei) 了讓旅客回家的路更順更穩,汝平和同事們(men) 不放過絲(si) 毫的偏差。抬頭望去,3號道岔剛好位於(yu) 橫跨濟南經十路的橋梁上,在他們(men) 的身後,就是璀璨霓虹和萬(wan) 家燈火。
1月25日00:30,這支信號小分隊在規定時間內(nei) 順利完成了工作,城市的燈光漸次熄滅,這群年輕的高鐵信號工們(men) 將在這座都市的小站上繼續守護著萬(wan) 家團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