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古籍裏文字“活”起來 年畫中人物“走”出來

發布時間:2024-02-06 16:20:00來源: 解放日報

  上圖年輕一代將古籍修複與(yu) 情景展示相結合

  古籍裏文字“活”起來 年畫中人物“走”出來

  站在“萬(wan) 年家慶——尋訪傳(chuan) 統人家的新春年畫”展覽入口,5位裝扮成年畫人物形象的年輕人擺起不同造型,為(wei) 他們(men) 拍攝定妝照的是上海圖書(shu) 館曆史文獻中心文獻保護修複部副主任王晨敏,他帶領的這支小團隊負責上圖東(dong) 館美術文獻館的日常運營。

  在以主題館為(wei) 特色的上圖東(dong) 館,美術文獻館有些特別,它是一個(ge) 新生的館,在淮海路上海圖書(shu) 館本館找不到與(yu) 之對應的。之所以將這個(ge) 新館交由文獻保護修複部負責,是因為(wei) 兩(liang) 項非遺技藝——碑刻傳(chuan) 拓及拓片裝裱、古籍修複“在這個(ge) 空間最適合展示”。王晨敏形容,如果說美術文獻館是前台,修複部就是大後方,幕後的沉靜、堅持與(yu) 台前的活躍、趣味結合,正是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實踐,亦是文化傳(chuan) 承的真諦——讓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汲古慧今,生生不息。

  日前,上圖東(dong) 館美術文獻館年畫新展開幕,記者先後來到古籍修複的“後方”與(yu) “前台”,與(yu) 傳(chuan) 承人對話,看年輕人創意,感知非遺技藝、傳(chuan) 統文化走入當代生活的溫度。

  後台修複:慢慢來,讓古籍“新生”

  上海圖書(shu) 館本館二樓,文獻保護修複部的工作室可能是淮海路上最安靜的辦公室。上海圖書(shu) 館曆史文獻中心文獻保護修複部主任張品芳帶領記者輕輕推門進入。“古籍書(shu) 葉極為(wei) 脆弱,輕輕一個(ge) 呼吸,可能一個(ge) 筆畫就吹跑了,修複師要屏息靜氣,旁邊不能有人走動。”

  “60後”張品芳在古籍修複行當耕耘30多年,是目前上圖12位古籍修複師的帶頭人。修複師們(men) 各有擅長、各司其職,交到張品芳手中的往往是最難處理的。“我們(men) 修複古籍就是見不得這樣的”,她招呼記者看最近正在“攻克”的上圖館藏北宋拓道因法師碑。這件曾在“大唐氣象——唐碑善本大展”亮相的國家一級文物,古錦麵板殘破,題簽缺了一角。原本入庫前隻要求將內(nei) 頁粘起來,但張品芳見到古籍的狀況,就放不下來了。她自己試驗、製作與(yu) 題簽相似的泥金紙,修複後若不仔細分辨,幾乎看不出兩(liang) 樣,接下來還要修補古錦和麵板。

  古籍修複是一項剛柔並濟的工作,除了手上的細巧功夫,還要力氣。比如,要壓平麵板,有機器可以使用,但並不適合所有材質。張品芳提起一旁的鐵墩子,輕放在一摞修好的古籍上。記者上手試了試,分量超出預期。“可能有50斤重。”張品芳說。

  基於(yu) 多年的經驗,張品芳看到待修複的古籍,很快能想到方案,但碰到疑難問題,修複“不急於(yu) 上手,慢慢思考、甄選,有時要做實驗,研究、改進”。去年一整年,文獻保護修複部的精力幾乎都在國內(nei) 外首個(ge) 以漢碑善本為(wei) 專(zhuan) 題的“大漢雄風——上海圖書(shu) 館藏漢碑善本展”。“這個(ge) 展覽的立軸特別多,視覺衝(chong) 擊力大。讓重新裝裱修複的立軸在板上繃平時間盡可能多一些,可以達到更平整的效果。一旦取下裝軸,就回不去了。”正是出於(yu) 對最佳效果的追求,修複團隊直到布展前,還在完成最後的裝軸工作。在工作室靠牆一側(ce) ,有幾件已經修複完成但最終未入選展出的立軸仍繃在板上,“不急,多給它們(men) 一點時間,在板上的時間長一些更好。”張品芳解釋。

  明代周嘉胄在《裝潢誌》中這樣概括古籍修複師應具備的本領:“補天之手、貫虱之睛、靈慧虛和、心細如發。”張品芳一直記得學徒之初師父趙嘉福的叮囑,“古籍修複要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才能動手,容不得‘萬(wan) 一’”“這是不可再生資源,不能有一絲(si) 一毫的閃失”。

  1989年,文化部圖書(shu) 館司委托上圖舉(ju) 辦古籍修複培訓班,麵向全國招生。培訓班主講老師是上圖古籍修複領域資深專(zhuan) 家趙嘉福。由上圖指派參加培訓班的張品芳、邢躍華拜趙嘉福為(wei) 師,後來他們(men) 成為(wei) 新中國的“第二代”、上圖的“第三代”古籍修複從(cong) 業(ye) 者。2015年,上圖掛牌成為(wei) 國家級古籍修複技藝傳(chuan) 習(xi) 中心上海傳(chuan) 習(xi) 所,王晨敏等6人正式向張品芳、邢躍華拜師,重拾師徒相授的傳(chuan) 統。

  “80後”王晨敏2005年進入上圖文獻保護修複部工作,師範曆史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的他坦言自己當時是一張白紙。不過,他有一個(ge) 簡單的信念,“修古籍,學起來慢,但可能更不容易被淘汰”。比起一陣風式的流行,他更信任這種“慢”。初入這一行,王晨敏在文獻保護修複部的辦公室坐了40多天,隻做一件事——為(wei) 古籍穿線。“很磨耐性,老師看我坐得住。”從(cong) 業(ye) 將近20年,王晨敏身邊同事從(cong) 老師輩居多,發展到“80後”“90後”成主力。“我們(men) ‘緩慢’地完成了向年輕化的更迭。”在王晨敏看來,這種“慢”的好處在於(yu) 隊伍保持著階梯,沒有斷層。

  2016年,高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讓很多人第一次深入了解文物修複師這個(ge) 職業(ye) 。人們(men) 了解到故宮裏的“文物醫院”,也了解到剛出土的文物已然殘破不堪、古代名家的字畫千瘡百孔,正是經過文物修複師的精心修複,才重現光彩。1994年出生的王盛伊2022年入職上圖文獻保護修複部,成為(wei) 修複師。王盛伊本科學金融,後來在英國留學拿到金融碩士學位,進了基金公司工作。“過去不了解文物、古籍修複這樣的職業(ye) ,看了《我在故宮修文物》,非常向往,覺得更適合自己。”從(cong) 辭職、報考複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古籍保護與(yu) 修複方向研究生,再到入職上圖,王盛伊誌向清晰、目標明確。“有成就感、幸福感”,這是她對古籍修複工作的形容。因為(wei) 有海外留學背景,目前,王盛伊正在向西文文獻修複這個(ge) 方向突進。

  複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2019屆碩士畢業(ye) 生王欣是12位古籍修複師中最年輕的,今年29歲。在複旦課堂,王欣、王盛伊都上過特聘導師趙嘉福的課。按趙嘉福授業(ye) ,她們(men) 似乎與(yu) 張品芳、邢躍華算得上“平輩”,到了上圖,她們(men) 跟張品芳、張品芳的學生們(men) 繼續學習(xi) 。越來越模糊的“第幾代”背後,是古籍修複人才培養(yang) 模式的變化。過去大學裏沒有古籍修複專(zhuan) 業(ye) ,現在不少院校開設了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張品芳說,在上海,從(cong) 中專(zhuan) 、中本貫通到大專(zhuan) 、本科、碩士、博士,形成了培養(yang) 古籍修複人才的專(zhuan) 業(ye) 路徑。她希望更多綜合性大學可以設置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文理兼容,不僅(jin) 培養(yang) 應用型人才,也培養(yang) 研究型人才。

  “修古籍,牽涉到化學、材料學、生物學、物理學等理科學科,也涉及文學、曆史、美學等文科學科。”上圖古籍修複在繼承傳(chuan) 統手工技藝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運用現代科技設備修複和保護紙質文獻,電腦監控的紙張撕裂度儀(yi) 、紙張耐破度儀(yi) 、紙張耐折度儀(yi) 、紙張厚度測定儀(yi) 、造紙纖維測量儀(yi) 、紙張酸度計、超純水係統等成為(wei) 古籍修複的有力助手,引進紙漿補洞機在國內(nei) 圖書(shu) 館率先開展機器修複古籍的實踐。上圖研製的“文獻防蠹紙2號”創新成果被國內(nei) 多家圖書(shu) 館、檔案館、博物館運用。

  在古籍修複行業(ye) ,修複師永遠要想著“再多學一些”,說不定什麽(me) 時候就能用到。張品芳學過書(shu) 畫裝裱,修“盛檔”的時候她就把裱畫技藝應用到信紙上,既要修好,又不能讓紙上的紅色洇出來。上圖館藏有一件經折裝的家譜,是她目前見過的唯一以這種形式裝幀的家譜,“或許一輩子就碰到這一次,一旦碰到就慶幸‘幸好我學過’”。

  “古籍修複需要新時代的人才。”張品芳要求弟子們(men) 向“一精多專(zhuan) ”的方向發展。今年,王晨敏等6人將正式“出師”。“一方麵培養(yang) 學生,一方麵培養(yang) 老師。新一代成長、成熟,加入導師行列。這支隊伍、這門事業(ye) 才能不斷傳(chuan) 承下去。”

  前台講解:有趣味,讓傳(chuan) 統“破圈”

  “辦展覽,就像寫(xie) 論文一樣,先搜尋資料,看看類似展覽做過哪些方向,再尋找新的突破,圍繞館藏做足文章。”在“萬(wan) 年家慶——尋訪傳(chuan) 統人家的新春年畫”展覽現場,王晨敏向記者介紹。

  “畫圖今日來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宜”,新春來臨(lin) 之際,年畫是美術文獻館早早定下的新展主題。上圖收藏大量民間年畫,是國內(nei) 目前現存年畫中印製較早、數量較多的一批。不過,從(cong) 哪個(ge) 角度展示年畫,頗費思量。大家找資料、找靈感,你一言我一語碰出一個(ge) 點子——還原年畫的使用場景。最終呈現的展覽從(cong) 年畫裝飾的空間性出發,參考門神、中堂等常見年畫形式的貼掛方式,以新春佳節走親(qin) 訪友的普遍習(xi) 俗為(wei) 背景,以“入戶登堂”作為(wei) 情節線索,分為(wei) “招財納福”“佑宅納祥”“金玉滿堂”“百福臨(lin) 門”“蘭(lan) 室生香”五個(ge) 展區。“可以這樣想象,就是拜訪一戶人家,最後的‘蘭(lan) 室生香’已經步入較為(wei) 私密的臥房。”王晨敏說。

  美術文獻館的5位年輕館員分別負責一個(ge) 展區。既然還原了年畫的使用、張貼場景,何不更加沉浸式地讓“畫中人”走出來?由館員身著年畫人物的服裝,為(wei) 讀者講解展覽。形成這個(ge) 共識後,5個(ge) 年輕人說幹就幹。

  擅長書(shu) 法的柴小山扮成“文門神”,農(nong) 曆大年初四,他將率先登場,為(wei) 讀者講解展覽。

  畢業(ye) 於(yu) 中國傳(chuan) 媒大學的楊晶裝扮的是“招財童子”,年畫《招財進寶》中,招財童子揮舞錢龍帶著四位使者站在載有財寶的車上,騰雲(yun) 駕霧向人們(men) 送寶而來,楊晶提著亮閃閃的龍燈,寓意年畫上的錢龍,就連“搖錢樹”也被搬到現場。

  在室內(nei) 展陳空間,穿倒大袖襖裙的吳祉安照著出自四大年畫產(chan) 地之一山東(dong) 濰坊楊家埠的《鹿鶴同春》巧妙裝扮,“鹿鶴”諧音“六合”,“六合同春”即天地四方同沐春暉,畫上的仙鶴“跳”到吳祉安的頭上,成為(wei) 頭飾,蓮花配在頸間。

  “00後”馬清源被一致推選扮演“年畫娃娃”,這幅《一團和氣》源於(yu) 蘇州桃花塢,用變形手法將兒(er) 童圖像畫成圓形,也有說人物綜合了老人與(yu) 兒(er) 童的形象。聽馬清源一番解釋後再端詳,果然如此。

  從(cong) 《鬧新房》《蠶花茂盛》兩(liang) 件年畫中提取服裝元素的冷思慧是王盛伊的同班同學,古籍修複專(zhuan) 業(ye) 出身。選擇“前台”工作,在她看來同樣是傳(chuan) 承、推廣傳(chuan) 統文化的一種方式。“美術文獻館辦活動,無論是展覽還是書(shu) 法、裝幀、傳(chuan) 拓等相關(guan) 課程體(ti) 驗,會(hui) 吸引對古風感興(xing) 趣的受眾(zhong) ,再接受古籍修複、碑刻傳(chuan) 拓這兩(liang) 項非遺技藝,能讓大家順著這個(ge) 入口深入了解,比單純的介紹、宣傳(chuan) 更好。”冷思慧說,比如傳(chuan) 拓,初次嚐試肯定難以取得完美效果,“我們(men) 對技藝的要求沒那麽(me) 高,但會(hui) 鼓勵大家做傳(chuan) 統傳(chuan) 拓裏沒有的藝術表達,像是留下空白,用拓包蘸一點墨,畫一個(ge) 太陽。希望讓願意接觸傳(chuan) 統文化、感受非遺技藝的大眾(zhong) ,首先感受到快樂(le) ”。

  東(dong) 館開放前,楊晶和馬清源在文獻保護修複部學過一段時間修複。“老師教我們(men) 平時可以用廢棄的紙試著做一本喜歡的書(shu) ,睡覺前多想一想白天練過的功夫。”那段時光讓楊晶印象深刻的是兩(liang) 個(ge) 字:“靜”和“悟”。學文博專(zhuan) 業(ye) 的馬清源說,自己的同學有的因為(wei) 喜歡傳(chuan) 統服飾,進而自己做乃至創辦了工作室,還有不少差不多年紀的朋友喜歡逛博物館或是非旅遊景區的文化遺產(chan) 點,“年輕人對傳(chuan) 統文化的確越來越感興(xing) 趣了”。

  柴小山為(wei) “大漢雄風——上海圖書(shu) 館藏漢碑善本展”做講解,他發現,不少參觀者不僅(jin) 對展品的文化內(nei) 涵感興(xing) 趣,也十分關(guan) 心文物的修複、保護,“會(hui) 問這些文獻保存的濕度、溫度,展陳的燈光、距離等細致的問題”。

  “年輕館員對古籍文獻的講解,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與(yu) 讀者的互動,是一個(ge) 成長的過程。”王晨敏說。無論是連續三年與(yu) 萬(wan) 代南夢宮聯合舉(ju) 辦“融匯古今,樂(le) 創未來——非遺技藝體(ti) 驗課”係列公益活動,還是以美術文獻館為(wei) 平台,舉(ju) 辦相關(guan) 展覽、數字互動展項和實踐活動,在王晨敏看來都是為(wei) 了消除距離感,“非遺傳(chuan) 承不僅(jin) 是圈子裏的事,需要更多人關(guan) 注,乃至形成‘自來水’。古籍修複師不僅(jin) 在幕後,也越來越適應在台前擔當文化傳(chuan) 播的工作。傳(chuan) 統文化要‘破圈’‘出圈’,就要激發大眾(zhong) 的興(xing) 趣和熱愛”。

  張品芳說,最近幾年,報名古籍修複崗位的很多年輕人就是學這一專(zhuan) 業(ye) 的,“他們(men) 知道自己要做什麽(me) ,也有一定基礎與(yu) 準備。這和過去有很大的差別”。

  有誌向修複古籍的年輕人多了,喜歡傳(chuan) 統文化的年輕人多了。年畫的“畫中人”走出來的背後,是古籍修複技藝的“前後貫通”,傳(chuan) 承傳(chuan) 播並舉(ju) ,讓中華文化魅力感染更多人。

  解放日報記者 施晨露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