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母親”們開啟新生活
14年前的南昌火車站,一位年輕母親(qin) ,身背比人還高的巨大行囊,一手拎著雙肩包,一手抱著繈褓中熟睡的孩子,眼神堅毅地望著前方……這一場景被新華社記者記錄發布後,感動了很多人。她叫巴木玉布木,被稱為(wei) “春運母親(qin) ”。
3年前,巴木被拍攝者新華社記者周科找到。她在家門口務工的願望實現了嗎?一家人日子過得怎樣?龍年春節到來之際,新華社記者再次來到她的家鄉(xiang) 四川大涼山,得到了一個(ge) 令人欣慰的答案:
2023年,她在家鄉(xiang) 種地,照顧子女、老人。收入比在沿海地區務工賺得還多!大涼山裏,處處春意濃。
“春運母親(qin) ”的“硬菜”
巴木家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板橋鎮桃園村,這裏是一個(ge) 山腳下的小村落,4700多米的大涼山北部最高峰“鏵頭尖”緊靠村子,一條季節性河流將村子和外界隔開。
2月2日,記者趕到巴木家。見到老朋友,巴木意外而開心。殺雞、燉肉,熱氣騰騰的飯菜上桌,一家人熱情地招呼大家一起吃。
巴木說,過去來了客人,彝族村落裏將肉煮好,砍成大坨,大家席地圍坐,抓著吃。“你看看現在,村裏發生大變化。脫貧攻堅讓彝族村寨戰勝了貧困,我們(men) 這兒(er) 液化氣灶台取代了火塘,飯桌取代了席地而坐。”
坨坨肉也切得小塊了。記者夾起一塊,一口咬下去,肉質挺厚,膘皮挺硬,居然沒有咬動——這一幕在網絡直播中被上百萬(wan) 網友看見,紛紛點讚:“‘春運母親(qin) ’硬氣,上的全是硬菜!”
看到留言,丈夫巫其石且和巴木笑了,走南闖北的他們(men) ,能理解北方方言“硬菜”的意思。他們(men) 說,現在有了上“硬菜”的底氣。
“最早那張照片就是在南昌務工,後來我又去過廣東(dong) 、福建,進過電子廠、撈過海參,幹了好多活。每到年底趕火車回家都很辛苦。”巴木說。
眼前的巴木是一名清秀美麗(li) 的彝族女子,個(ge) 頭不高,膚色健康,臉上總是浮起笑容。與(yu) 14年前拍攝的照片對比,簡直是“逆生長”。
她說,最後一次外出是2022年5月底,到深圳一家電子廠務工,工廠包吃住,計件發薪,她每個(ge) 月掙近4000元。丈夫在深圳建築工地務工,月收入也有4000元左右。夫妻倆(lia) 盡量把錢攢下來。
2023年春節後,丈夫和巴木決(jue) 定就留在家鄉(xiang) 工作。他們(men) 流轉20畝(mu) 土地種植烤煙,年底一算賬:“年純收入約9萬(wan) 元。在家的開銷少,還能照顧老人孩子,春運也不用操心車票了。”
“為(wei) 啥原來不種烤煙?”記者問。
“原來沒有產(chan) 業(ye) 嘛,村裏是土路,到縣城坐馬拉車……黨(dang) 和政府打響脫貧攻堅戰,給我們(men) 修好了公路,配置了烤煙房,對接好銷路,還提供技術指導。為(wei) 我們(men) 鋪好路子,我們(men) 才能發展。”巫其石且說,脫貧後他的幹勁越來越大。
他帶著記者,來到屋後新平整出的7畝(mu) 地。“我們(men) 這裏日照強,種葡萄很甜,而且現在交通好了,有高鐵直達越西,縣裏旅遊很紅火。”巫其石且說。
“春運母親(qin) ”實現了“兔年在家門口務工”的願望,賺得比外出務工多,這讓我們(men) 意外,更讓我們(men) 驚喜。
“春運母親(qin) ”們(men) 的生活在改變
2月的天空澄淨,上午10時,月亮還懸在覆著殘雪的山尖上,與(yu) 日同輝。數千年來,巴木的先輩們(men) 就在這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如今,“巴木們(men) ”的生活正在改變。
巫其石且的大哥巫其拉鐵家有好幾個(ge) 女兒(er) 。正是拉鐵的二女兒(er) 巫其小梅在社交媒體(ti) 上認出新華社記者發布的照片拍的是巴木,才讓新華社記者最終找到了巴木。2日,是小梅的姐姐巫其小冰出嫁的日子,青年男女載歌載舞,給新人以祝福。
小冰幫著父親(qin) 在打理深圳的勞務事宜。巫其拉鐵在深圳12年,先後幫助上百名鄉(xiang) 親(qin) 介紹信譽好的企業(ye) 務工。小冰遺傳(chuan) 了父親(qin) 的精明,“我們(men) 不斷提升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素質,如果晚上不好好休息、酗酒的,要送回老家請父母教育。有了長期的好口碑,才能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找到好廠家,也讓好廠家找到好工人。”
小冰對婚後未來充滿自信:“我倆(lia) 一步一個(ge) 腳印來,生活一定會(hui) 過好。”正在為(wei) 她梳頭的巴木聽見,不停地點頭。
巴木經常用同村脫貧戶俄什木呷的女兒(er) 俄什五加木的故事教育孩子們(men) 。五加木初中畢業(ye) 讀中專(zhuan) ,自考大專(zhuan) 、本科後,在成都一個(ge) 職業(ye) 學校擔任輔導員,現在正備考初級會(hui) 計證。白天她幫父親(qin) 翻耕土地,夜裏捧著厚厚的會(hui) 計教材複習(xi) 。
“自考好難哦,都得自學。家裏那時沒錢,學費是借的,我隻能用寒暑假去掙生活費。第一次到深圳的五金廠,一上流水線,源源不斷的配件衝(chong) 過來,我就懵了。後麵的同事急了責怪我,她的方言我也聽不懂,晚上我就傷(shang) 心地哭了。眼淚擦幹後,我對自己說,別人能行你為(wei) 什麽(me) 不行?不準哭!”五加木說,那個(ge) 寒假她掙了3000多元。就這樣,她盡力克服困難,賺生活費、學習(xi) ,改變自己的命運。
現在生活好了,五加木的學習(xi) 也一直沒停下來。“國家發展這麽(me) 快,如果停下來,我怕自己被淘汰!涼山旅遊資源豐(feng) 富,我覺得大有前途,本科就有目的地學旅遊管理,一定用得上。”
有這樣的榜樣,巴木的孩子們(men) 早早地立下了誌向。二女兒(er) 名叫王雪醫,因為(wei) 出生那天,天下著大雪,而她是巴木第一個(ge) 在醫院裏生的孩子。巴木希望小雪醫長大了當醫生幫助鄉(xiang) 親(qin) ,而小雪醫的理想是成為(wei) 帶領鄉(xiang) 親(qin) 們(men) 發展產(chan) 業(ye) 致富的“總裁”。年幼的她在牆上寫(xie) 下誌向:“王總的夢,我想了很久。”
王雪醫在牆上寫(xie) 下發展產(chan) 業(ye) 的誌向。新華社記者 謝佼 攝
彝族山村的元氣“勃發”
騎上三輪車,巴木來到離家4公裏的“家家福超市”,貨架林立,貨品豐(feng) 富,巴木選購了新鮮的菜品和調料,掃二維碼結賬。
“春節好啊!”老板娘周炳英跟巴木打招呼。周炳英是湖南人,2021年來越西縣新民鎮大寨村開店。“村子裏的消費很旺,新開了四五家超市。”周炳英說,以前在昆明,近年來看到這裏的發展,對涼山農(nong) 村的購買(mai) 力充滿信心。
距離巴木家不遠的越西縣中所鎮陶家營村,曾經都是土坯房,而今都是兩(liang) 層小樓房。43歲村民羅國芹在張羅客人吃飯。2023年2月,她在村裏開了一家名為(wei) “羅家豆花飯店”的農(nong) 家樂(le) ,最忙時一天接待20多桌客人,平均月收入達兩(liang) 三萬(wan) 元。她的老本行是做豆腐,短短幾年,她就從(cong) “騎著三輪車賣豆腐”變成了“坐在家裏賣豆花”的老板娘。
通過婦女交流活動認識後,巴木很羨慕羅國芹,自己的做飯手藝也不錯,尋思能不能也試試餐飲行業(ye) 。
巴木發現,現在來越西的遊客明顯多了。越西古名越嶲,在三國故事中就很有名,人文景點、自然風光眾(zhong) 多,但過去曾是不通高速公路、不通鐵路的交通死角,到成都得七八個(ge) 小時,“好酒也怕巷子深”。脫貧攻堅戰深刻而全麵地改變了涼山的麵貌,交通、醫療、住房、電力、金融等全方位補強,特別是新成昆鐵路的開通,讓越西成了涼山州的北大門,進入了成都“兩(liang) 小時經濟圈”。文昌窖酒、甜櫻桃、越西蘋果等係列特產(chan) 榮獲國家地理認證標誌,“中國避暑旅遊目的地、中國天然氧吧、中國氣候宜居城市(縣)、巴蜀氣候康養(yang) 地”等名片,引來了越來越多的八方遊客。
一些客人專(zhuan) 為(wei) 巴木而來。2023年,她經常會(hui) 遇上登門問候的客人。“隻要看到你們(men) 的日子過得好,我們(men) 就開心了。”客人們(men) 說。有位貴州的網約車司機,曾拜托記者轉交200元給巴木,這是他全天的收入,“看到巴木們(men) 的奮鬥,給我增加了無窮動力。”這位司機說。
“沒想到大家這麽(me) 關(guan) 心我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巴木十分開心,“謝謝所有人對我們(men) 的愛!”巴木說,不管是種地還是做餐飲,都不會(hui) 辜負大家的期望,一定會(hui) 把日子越過越好。
走在桃園村裏,記者看到,有農(nong) 戶新養(yang) 殖了十頭黃牛,剛下的牛崽哞哞叫著,跪在母牛跟前吃奶。村子不遠處,新建起了大涼山食品產(chan) 業(ye) 園……一切都顯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院子裏,孩子們(men) 跳起了流行的“科目三”,看著他們(men) ,巴木露出了溫柔的笑容。在巴木眼裏,“鏵頭尖”雪峰正融成一條溪水,沿山而下,澆灌著翻耕好的土地。土地上播種的希望,必將收獲新生活的甜蜜。
今日立春,涼山阡陌有春意。(記者謝佼、周科、薛晨、王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