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三重紅利”助力網絡時代戲劇邁向高峰

發布時間:2024-02-07 15:5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胡一峰(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理事)

  科技是藝術創新的重要動力。回顧我國舞台藝術的發展曆程,機械、電力等技術的運用不僅(jin) 從(cong) 燈光、音響、場景等方麵具體(ti) 而直觀地改變了舞台風貌,而且促進了表演技術、創作觀念和戲劇精神的變革,推動舞台藝術緊跟時代步伐,不斷開拓創作和欣賞的審美新空間。當下,作為(wei) 科技革新最重要成果的互聯網迅猛發展並對文藝產(chan) 生越來越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互聯網+戲劇的潮流方興(xing) 未艾,優(you) 秀作品屢屢“出圈”,沉浸式、數字化等新樣態接連湧現,讓人感受到這片新領域裏蘊藏著的巨大創造力。

  網絡新劇院提供傳(chuan) 播紅利

  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舞台藝術的傳(chuan) 播方式和表現形態。如果說,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不少戲劇演出轉為(wei) 在線尚有“權宜之計”的意味,現而今網絡平台和戲劇已自覺開啟相互融合。以抖音為(wei) 例,該平台覆蓋了我國現存的348個(ge) 戲種中的300餘(yu) 種,其中231種開通直播實現了“雲(yun) 演藝”。2022年上半年,進駐平台的3.6萬(wan) 名舞蹈主播以505萬(wan) 場線上演出,累計直播9042萬(wan) 小時,吸引了19.9億(yi) 人次用戶觀看。2023年,河南地區包括戲曲、曲藝、樂(le) 器、舞蹈等藝術門類在內(nei) 的演藝類直播開播超過227萬(wan) 場,場均觀眾(zhong) 超過3400人次;廣東(dong) 演藝類直播場次達到239萬(wan) 場,同比增長78%。隨著線上演藝技術機製和運營模式的進一步成熟,網絡新劇院將成為(wei) 當代中國戲劇演出體(ti) 製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與(yu) “在線”戲劇直播同樣快速發展的是各大院團“壓箱底”的老戲紛紛登錄雲(yun) 端。由於(yu) 缺少影像技術支持、受限於(yu) 傳(chuan) 播媒介,千百年來,我們(men) 隻能在文本的意義(yi) 上領略諸多戲劇經典的文學魅力,“腦補”前輩名角大師的舞台神采。現在,網絡新劇院不斷突破戲劇演出的時空限製,作品傳(chuan) 播渠道和空間變得更加廣闊,直播錄播技術日趨精良,舞台藝術終於(yu) 能以演出形態完整地傳(chuan) 諸後世。如話劇《雷雨》、粵劇《青蛇》等優(you) 秀作品上線視頻網站後播放量高達幾十萬(wan) 乃至上百萬(wan) ,這是巨大的傳(chuan) 播紅利。

  加拿大傳(chuan) 播學家麥克盧漢提出,媒介即信息。戲劇的網絡傳(chuan) 播中蘊含了不同的審美方式,網絡給予戲劇的傳(chuan) 播紅利不僅(jin) 表現為(wei) 舞台容量的擴充、演出時長的延展,更意味著一種全新的欣賞方式。網絡新劇院的常客往往是虛擬世界的原住民,他們(men) 熟悉並喜愛虛擬與(yu) 現實交互的效果。網絡新劇院打破觀演邊界,帶給人的正是沉浸體(ti) 驗。近年來,沉浸式演藝在各地勃興(xing) ,人們(men) 走進戲中看大戲,滿足著對戲劇的審美新期待。作為(wei) 網絡演藝的邏輯延伸和現實鏡像,雨後春筍般不斷創新湧現的沉浸式演藝從(cong) 另一個(ge) 側(ce) 麵體(ti) 現了互聯網傳(chuan) 播紅利的效能。也正是在這個(ge) 意義(yi) 上,隻有深度開掘和充分運用網絡時代賦予戲劇的傳(chuan) 播紅利,才能全麵提升戲劇演出品質,讓觀眾(zhong) 獲得更多文化滿足感。

   網民新戲迷帶來觀眾(zhong) 紅利

  網絡新劇院的基礎是規模龐大的網民觀眾(zhong) 群體(ti) 。戲迷的規模和素養(yang) 對舞台藝術發展具有決(jue) 定意義(yi) ,互聯網時代,便捷的線上看戲方式契合網生代需求,為(wei) 網民新戲迷的成長提供了豐(feng) 厚土壤。

  在2022年9月舉(ju) 辦的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的158場演出中,走進場館的線下觀眾(zhong) 近20萬(wan) 人次,而有超過3.5億(yi) 人次在雲(yun) 端“看戲”。北京人民藝術劇院70周年院慶期間,推出了連續9天的劇本朗讀、經典劇目放送及導賞等線上活動,全網超過1.4億(yi) 人次點擊觀看,話劇《茶館》直播更是引發觀眾(zhong) 熱捧。四川大劇院以“雲(yun) 劇場”形式推出舞劇《醒·獅》,線上觀看達340萬(wan) 人次,獲得140萬(wan) 網友點讚,收獲5.38萬(wan) 餘(yu) 條轉發和評論。從(cong) 彈幕、評論中可以發現,不少網民新戲迷與(yu) 戲劇的“第一次親(qin) 密接觸”就發生在網上,許多觀眾(zhong) 從(cong) 短視頻“青綠腰”知道並喜歡上了舞劇《隻此青綠》,從(cong) “單手抱轉圈圈”成為(wei) 越劇《新龍門客棧》的粉絲(si) 。戲劇的精彩瞬間像鑽石璀璨的切麵,吸引著無數目光,在網民中積聚起戲劇發展的觀眾(zhong) 紅利。

  網民新戲迷直接、頻繁的在線互動,重塑了觀眾(zhong) 與(yu) 演員、與(yu) 院團的關(guan) 係。不論是網上看戲時發送彈幕、點讚點評,還是線下看戲時的“觀眾(zhong) 建群”,互聯網都成為(wei) 組建觀演共同體(ti) 的有效方式。對於(yu) 觀眾(zhong) 來說,觀演感受得以即時表達,參與(yu) 感和愉悅感極大提升。對於(yu) 演員、院團而言,在線交流超越了台上台下的隔閡,突破了劇目本身的局限,有可能為(wei) 新的演出“搖”來更多觀眾(zhong) 。於(yu) 是,一場演出除了表演本身,又承載了作品導賞、知識普及、劇目推廣等多種功能。

  網上看戲的體(ti) 驗以及戲劇的碎片化、話題式網絡傳(chuan) 播進一步突顯了戲劇固有的社交屬性,暢通了年輕一代進入戲劇藝術的入口,強化了觀眾(zhong) 黏性。據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yi) 人,較2022年12月增長1109萬(wan) 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其中,我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7.65億(yi) 人,較2022年12月增長1474萬(wan) 人,占網民整體(ti) 的71.0%。網民規模和結構的新變化,為(wei) 舞台藝術提供了發展新機遇,也要求舞台藝術的創作者和提供者動態精準把握網民新戲迷欣賞趣味和集聚方式的變化,不僅(jin) 把戲“演”到他們(men) 手邊上,更應演在他們(men) 的審美上。

   網絡新審美催生創作紅利

  優(you) 秀的戲劇作品總是反映出其所處時代的風貌,科技進步及其帶給生活以及人的觀念和精神的變化,為(wei) 舞台藝術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創意、新靈感、新素材。

  早在2001年,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就推出過網絡題材話劇《WWW.COM》。二十多年來,網戀、網購等素材被創作者搬上舞台,表情包、對話框以及時新的“梗”等網絡文化標識性符號在戲劇作品中頻頻現身,並從(cong) 場景點綴進階為(wei) 敘事要素。特別是近年來,網絡文學、網絡遊戲等網絡文化新成果頻頻被戲劇創作者改編使用,成功把遊戲用戶、網文“原著黨(dang) ”從(cong) 屏幕前吸引到了劇院中。

  互聯網特別是網絡文藝在中國三十多年的發展,不但催生了新的文藝欣賞方式,而且培育了注重“網感”的欣賞趣味,諸如快節奏的劇情、強刺激的衝(chong) 突、跳躍式的節奏、碎片化的場麵、交互式的表達,等等。比如,2020年底嗶哩嗶哩視頻網站跨年晚會(hui) 上,裘繼戎的《驚·鴻》以九分鍾的表演串聯起昆曲《牡丹亭》、秦腔《白蛇傳(chuan) 》、評劇《天女散花》、川劇《滾燈》、河北梆子《鍾馗嫁妹》和京劇《鍘美案》的精彩片段。其碎片連綴、二度創作的創作模式不同於(yu) 以往的簡單“串燒”,貼合了“網感”的美學訴求。有些UP主把不同戲劇演員演出的同一片段剪輯整理為(wei) 視頻合集,獲得了頗高的點擊量,很大程度上也因為(wei) 契合了網民新戲迷的審美趣味。再如,中國國家話劇院“CNT現場”首部作品《英雄時代》講述了公安幹警製服劫匪,化解危機的故事,創作者運用數字化影視技術,構建起多維立體(ti) 、實時變幻的舞台,營造出未來城市的科幻氛圍,多機位拍攝下細節被放大、角度更多元,既讓觀眾(zhong) 大飽眼福,也促使編導演各方作出新的探索創新。

  互聯網帶來的是一場關(guan) 乎舞台藝術未來的整體(ti) 性變革。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看,戲劇上網並不意味著對其現場性、儀(yi) 式性的抹殺,而是吸收融會(hui) 新的技術和美學因素之後對“現場”和“儀(yi) 式”的重構。當然,其中提高品質依然是關(guan) 鍵。隻有高質量的作品才能真正匹配大流量的新舞台,才能真正“留住”大規模的新戲迷。

  在熱情擁抱互聯網的同時,我們(men) 也應看到新技術隻是推動舞台藝術發展的手段和工具。如果把互聯網及其附帶的元素作為(wei) 戲劇的簡單標簽或票房噱頭,以“數字科技”的幌子掩蓋浮躁心態,以粉絲(si) 數的增加代替觀眾(zhong) 口碑的積累,為(wei) 了生造硬拗網紅“名場麵”不惜破壞戲劇應有的敘事邏輯,用輕浮低俗的網絡段子取代戲劇應有的哲理追問,以所謂“沉浸式”體(ti) 驗忽視了劇作的文學內(nei) 涵,過分依賴科技製造感官強刺激卻放棄了戲劇應有的藝術追求和價(jia) 值引領,為(wei) 了所謂“網感”而以“快感”驅逐“美感”,那麽(me) ,必將對舞台藝術高質量發展造成傷(shang) 害。這就需要充分發揮戲劇理論評論的作用,更加深刻把握互聯網+戲劇創作規律,深化網絡時代的舞台藝術審美體(ti) 係和評價(jia) 體(ti) 係建設,加快構建更有效運用“三重紅利”的戲劇創作演出體(ti) 製和環境氛圍,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新作佳作。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07日 16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