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海絲”記憶 感受一城文脈
光明網記者 李政葳 光明日報記者 高建進
2021年7月25日,隨著第44屆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上的一聲落槌,“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作為(wei) 海上絲(si) 綢之路最重要的起點之一,泉州幾乎囊括了絲(si) 綢、茶葉、瓷器以及中國功夫等極具象征意義(yi) 的東(dong) 方文化符號。近日,由中央網信辦、國家文物局等舉(ju) 行的“何以中國·向海泉州”網絡主題活動在福建泉州舉(ju) 辦。作為(wei) 活動重要組成部分,光明網、福建省委網信辦、泉州市委網信委等同期舉(ju) 辦“文化拾遺 魅力泉州”網絡主題宣傳(chuan) 活動媒體(ti) 行。來自中央及地方媒體(ti) 的記者圍繞“中華文明探源”“一帶一路”等核心命題,全媒體(ti) 描繪“海絲(si) 城市”的文脈印記,以觀一城文脈、知古今春秋的視角對“何以中國”作出全新詮釋。
傳(chuan) 承曆史文脈,延續古城記憶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包含了22個(ge) 遺產(chan) 點,涵蓋了社會(hui) 結構、行政製度、交通、生產(chan) 和商貿諸多重要文化元素。“22個(ge) 遺產(chan) 點不是孤立的存在,也不是靜止的存在。”泉州市石獅市博物館館長李國宏說。本次媒體(ti) 行線路既包含了泉州府文廟、九日山、清源山等曆史文化遺產(chan) 元素,也有梧林傳(chuan) 統村落、永春達埔、蟳埔文化村等非遺聚集地,更有可以直觀展現泉州在海上絲(si) 綢之路重要地位的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它們(men) ,猶如一串璀璨的文化明珠見證著曆史輝煌,引領人們(men) 探尋海洋文明的東(dong) 方色彩和時代影響。
1月30日上午,采訪團隊從(cong) 清源山口拾級而上,穿過石構山門,抵達了老君岩石像前坪。這裏不僅(jin) 有國內(nei) 現存最早、體(ti) 量最大的老子石雕造像,還聚集著伊斯蘭(lan) 教聖墓、九日山摩崖石刻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裏滿山都是文化,滿山都是曆史,可以和曆史文化撞個(ge) 滿懷。”清源山管委會(hui) 工作人員黃蓉萍說。
“我在這裏體(ti) 驗簪花圍,拍給泰國朋友看,期待更多人來到這裏!”在泉州市豐(feng) 澤區蟳埔村,泰國華人張愛玲頭戴簪花圍對記者說。曾經的千年小漁村如今成了網紅打卡地。蟳埔女文化推廣者黃麗(li) 泳說,簪花圍熱潮正在改變當地人的謀生方式,從(cong) 售賣魚貨轉入民俗、文創、餐飲,成為(wei) 新潮的“討海人”。
留白、留綠、留舊、留文、留魂,“五留”規劃原則讓晉江梧林傳(chuan) 統村落保留了“原汁原味”。在這裏,既能品嚐閩南風味下午茶,還能觀看南音、木偶戲等非遺表演;在這裏,閩南官式大厝、中西合璧民居、哥特式建築等隨處可見,不僅(jin) 是閩南文化的縮影,也是南洋華僑(qiao) 文化的體(ti) 現。
創新傳(chuan) 統技藝,推動“出圈”“出彩”
“遠看是紙,近看是瓷!”前段時間,一條短視頻火熱“出圈”,吸引了不少網友關(guan) 注。在泉州德化,這門手藝曆經千年仍在延續。作為(wei) 古代海上絲(si) 綢之路的重要商品,德化白瓷猶如一個(ge) 符號,向世界傳(chuan) 遞著中國聲音。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明良告訴記者,德化製瓷技藝一代代傳(chuan) 承至今,正是“燒”和“造”兩(liang) 種技藝的傳(chuan) 承與(yu) 完善,才成就了“中國白”的美。“沒有創新的傳(chuan) 承是沒有生命力的,我們(men) 需要適應時代、適應社會(hui) ,這份技藝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延續。”陳明良說。
在當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接棒”文化傳(chuan) 承。在德化太平宮窯外的展廳裏,記者們(men) 遇到了95後手拉坯師傅張文德。“自己能夠埋頭打磨技藝更多是源於(yu) 喜歡,將熱愛與(yu) 技法創意相結合,做出來的東(dong) 西才會(hui) 不一樣,傳(chuan) 統技藝才能更好地延續。”張文德說。
“借助新媒體(ti) 傳(chuan) 播,讓更多人感受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這不僅(jin) 是‘出彩’‘出圈’,還是文化弘揚的一部分。”陳明良深有感觸地說,這幾年他們(men) 這代老藝人也在不斷招收年輕學生,他們(men) 大多從(cong) 小接受過專(zhuan) 業(ye) 的美術教育,這讓技藝創新傳(chuan) 承有了更多可能。
“要講究係統性,做到科學保護、規劃先行。”對於(yu) 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泉州府文廟文物保護管理處主任何振良介紹,當地開展文物建築保護修繕工程堅持“最小幹預”原則,采取“原材料、原工藝、原形製、原做法”的方式,最大限度“不改變文物原狀”,保持古建築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讓這處千年文脈再現璀璨風華。
一次報道實踐,一段踐行“四力”體(ti) 驗
在為(wei) 期三天的媒體(ti) 調研中,來自中央媒體(ti) 及福建屬地網絡媒體(ti) 的記者奔赴基層一線,以全媒體(ti) 視角挖掘每個(ge) 點位的精彩故事,圍繞“我家鄉(xiang) 的文明遺存”“非遺裏的泉州”“文物裏的泉州故事”等主題及新媒體(ti) 端話題,推出係列“吸睛”又“點睛”的特色內(nei) 容。其中,既有微紀錄片、視頻專(zhuan) 訪等深度報道,又有海報、Vlog、移動直播等輕量化產(chan) 品,成為(wei) “網瞰”這座“海絲(si) 城市”的重要入口。
活動期間,光明網聯合國家文物局新聞中心、泉州市文物局,推出“文物會(hui) 說話”係列有聲海報。本組產(chan) 品甄選8個(ge) 當地典型文物,通過AI配音形式,以第一人稱視角,講述文物背後的“海絲(si) ”故事,在光明網各端口以及國家文物局官微陸續發布後,多次登上新媒體(ti) 平台熱搜榜。
“這不僅(jin) 是一次媒體(ti) 行,還是一次生動的文化之旅;不僅(jin) 是一次各家網絡媒體(ti) 各展所長的全媒體(ti) 報道實踐,還是一次深入基層、踐行‘四力’的精彩體(ti) 驗。”國際在線記者黎萌說。
有關(guan) 主題活動更多信息歡迎掃碼瀏覽光明網專(zhuan) 題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08日 08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