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山鄉巨變詩意呈現——讀三鋒詩集《塵土之上》

發布時間:2024-02-08 16:24: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師 師

  《塵土之上》是三鋒詩作的結晶,分為(wei) “去哀牢山”“憑欄湘江”“多年以後”三輯。2020年至2022年,詩人到雲(yun) 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戛灑鎮擔任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隊隊長,與(yu) 哀牢山下的這片土地結下不解之緣,也目睹了當地的山鄉(xiang) 巨變。這段經曆激發了詩人對土地、生存與(yu) 命運的思考,寫(xie) 出的作品自然也滲透著個(ge) 體(ti) 生命的真實感觸。這種建立在詩人創作本能和自發情感基礎上的詩意表達,貫穿世間俗常與(yu) 文學情懷,凸顯了詩人為(wei) 時代存證的精神追求。

  詩集第一輯“去哀牢山”,是與(yu) 鄉(xiang) 村日常有關(guan) 的詩歌。兩(liang) 年的下鄉(xiang) 扶貧經曆,讓這部分作品帶有時代主題的印記。整輯詩作語言澄澈、意境清朗、節奏緊湊,囊括了層次豐(feng) 富的鄉(xiang) 村感受,使詩意的落點明白有序。開篇《去哀牢山》寫(xie) 道:“不要開荒種菜,山上有蕨,有蘑菇/還有野芭蕉,毛竹筍……白天跟著太陽走/夜晚跟著月亮走。”這種來自山野的天然,透著質樸、純真、冷峻,還有不可回避的些許蒙昧。進入此輯,可以跟隨詩人的腳步,抵達大山中的村莊,在村寨的不同場景駐足。這些特定地域的現實狀態,以現場、物象、村民、事件為(wei) 銜接,揭示了村落的過去、現在及未來。詩人常常選擇某個(ge) 個(ge) 體(ti) 進行書(shu) 寫(xie) ,但所選人物同時又是群體(ti) 的代表。“如果你在路邊,見到/一個(ge) 六十歲的老漢/說夢話,娶兒(er) 媳婦/那是我的聯係戶/幫我把他叫醒,給我發微信。”(《訪建檔立卡戶不遇》)詩歌是生活現場的記錄,這類作品凸顯了扶貧幹部與(yu) 村民之間的情感聯係,以跳躍的節奏完成了鄉(xiang) 村人物關(guan) 係的詩意重構。“春風走漏我帶來的好消息/惠農(nong) 立項,已獲相關(guan) 批複/還不能喝酒,不是歡欣的時候/待花開果熟,一個(ge) 外鄉(xiang) 人的心才能落地。”(《在平田村》)這首詩剖析扶貧幹部的心理,外鄉(xiang) 人與(yu) 村民擁有同樣的期許,“花開果熟”自然不再遙遠。本輯中的作品體(ti) 現了詩人將日常現實轉化為(wei) 詩歌現實的功力。

  《塵土之上》的“憑欄湘江”及“多年以後”兩(liang) 輯,是詩人對生存場域、處世哲學、行走經曆和人生記憶的探尋,突破了歲月、經曆及自身情感的局限,通達更高層次的生命意識。“滿山都是深情的呼喚/喊不來一個(ge) 回頭客。”(《祭掃》)“百年之後,化骨成灰/將他與(yu) 腳下的黏土攪拌在一起……他生性搖擺,必須用一次烈火固身。”(《窯變》)三鋒對身邊的土地、村莊、民眾(zhong) 、萬(wan) 物,飽含慈悲、良善,在詩歌中巧妙地寄寓了人生體(ti) 驗與(yu) 生命感懷。

  當然,《塵土之上》的“小我”之作體(ti) 量略大,致使整本詩集的思想深度發掘有限,但人的精神成長與(yu) 生活閱曆是成正比,相信他對世事和世態的詰問與(yu) 探究,也會(hui) 隨著時間變化更為(wei) 成熟、透徹。(師師)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