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年成績單看京津冀協同發展之變
2024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十周年。這十年,京津冀牢牢牽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ge) “牛鼻子”,讓資源合理流動和配置,並通過協同創新實現生產(chan) 力再造。
十年來,千年古都減量“瘦身”,實現人口控製目標,天津和河北發展更有活力。新華社記者近日深入一線調研采訪,感受到撲麵而來的新變化。
在疏解發展中構建新格局
驅車從(cong) 北京大興(xing) 國際機場進入城區,映入眼簾的便是南中軸線。北京市豐(feng) 台區南中軸地區建設辦公室副主任史長誼感慨萬(wan) 千:“這裏曾坐落著幾十座服裝批發市場,如今已全部疏解完畢‘變身’科創中心。”
2023年末,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全麵開園。走進園區,批發市場樓體(ti) 結構依稀可見,取而代之的是近10萬(wan) 平方米高品質產(chan) 業(ye) 空間,已吸引了包括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在內(nei) 的150多家企業(ye) 落戶。
“一些重要文化設施將在周邊落地,批發市場疏解後的大紅門地區,才是真正打開了‘大紅門’。”北京市豐(feng) 台區發改委幹部陳焰說。
作為(wei) 全國第一個(ge) 減量發展的超大城市,北京市積極服務保障中央單位標誌性項目向外疏解,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組合拳”。十年間,累計不予辦理新設立或變更登記業(ye) 務超過2.5萬(wan) 件,退出一般製造和汙染企業(ye) 約3200家,疏解提升區域性專(zhuan) 業(ye) 市場和物流中心近1000個(ge) ,城鄉(xiang) 建設用地減量130平方公裏,實現城六區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標。
“疏”,是為(wei) 了更好地“進”。來自北京市發改委的數據顯示,十年來北京市高精尖產(chan) 業(ye) 新設經營主體(ti) 占比由40.7%上升至66.1%,精準補建便民商業(ye) 網點7700餘(yu) 個(ge) ……
解決(jue) 北京“大城市病”問題,需要跳出北京看北京,在更大的空間格局中加以考量。北京發揮“一核”輻射帶動作用,推動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兩(liang) 翼”齊飛。
日前,北京林業(ye) 大學校黨(dang) 委副書(shu) 記謝學文當選“感動雄安2023”年度人物。去年11月,北京林業(ye) 大學雄安校區開工時,他已經在新區忙了600多天,從(cong) 項目籌劃到設計方案獲批,謝學文全程參與(yu) 。“校園一天天拔節生長,融入國家戰略,這是一次重大機遇。”謝學文說。
臨(lin) 近春節,雄安新區啟動區塔吊升降、機器轟鳴。中國中化、中國華能、中國星網3家央企的總部大廈正在火熱建設中,中國礦產(chan) 資源集團總部大廈正在進行開工準備;首批疏解的4所在京部委所屬高校雄安校區和1家醫院雄安院區項目已開工……
在作為(wei)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的雄安新區,中央企業(ye) 已設立子公司及各類分支機構200多家。在這裏,政務數據實現與(yu) 北京市對接共享,支撐購房資格核驗、積分落戶、企業(ye) 跨省遷移等場景應用,200多項事項“跨省通辦”……
截至2024年1月底,北京市級機關(guan) 兩(liang) 批集中搬遷工作順利收官。城市副中心與(yu) 主城區“以副輔主、主副共興(xing) ”的發展格局正有序形成,非首都功能承載力持續強化。
一些重點區域正在重點突破,從(cong) “協同”邁向“一體(ti) 化”。國務院2021年印發《關(guan) 於(yu) 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加快建設通州區與(yu) 北三縣一體(ti) 化高質量發展示範區。示範區執委會(hui) 2023年9月正式掛牌運行。
在北京軌道交通22號線河北段神威大街站施工現場,機械車輛正緊張作業(ye) 。項目負責人說,這是京津冀首條跨省域的城市軌道交通線路,隔河相望變為(wei) “攜手同行”,通車後從(cong) 廊坊北三縣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將實現最快9分鍾通達。
在承接轉移中重塑生產(chan) 力
產(chan) 業(ye) 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guan) 鍵支撐。十年來,京津冀重點承接平台精準定位、錯位承接,一個(ge) 個(ge) 產(chan) 業(ye) 項目在地理位置的“大遷徙”中重塑生產(chan) 力,形成承接地新的經濟增長極。
五年前,北京鑫華源機械製造有限責任公司將加工製造業(ye) 務搬遷到唐山市曹妃甸區,公司負責人王金浩帶領職工從(cong) 此紮根曹妃甸。公司主要生產(chan) 智能立體(ti) 停車設備、礦用機械產(chan) 品,是用鋼大戶。背靠唐山這個(ge) 鋼鐵大市,就近采購讓企業(ye) 原材料成本減少10%左右,綜合運輸成本減少15%左右。
河北精心打造一係列類似曹妃甸的重點承接平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配套,十年累計承接京津轉入基本單位4.3萬(wan) 餘(yu) 家。
渤海之濱,一座現代化的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園在河北滄州拔地而起,這裏是北京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外遷的重要承接地。北京·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園實行“企業(ye) 在河北、監管屬北京”跨區域監管機製,目前已累計落地醫藥企業(ye) 60家。
北京金城泰爾製藥有限公司滄州分公司負責人胡文秀說:“剛來時附近都是荒地,現在全是工廠。在這裏,我們(men) 享受異地延伸監管政策,既省去了跨省(市)轉移的審批環節,又保留了‘北京藥’的品牌效應。”
引得來,還要接得住,離不開服務功能的提升。滄州臨(lin) 港經濟開發區生物醫藥招商局負責人說,他們(men) 建設了南開大學—滄州渤海新區綠色化工研究院等五大創新平台,為(wei) 落地企業(ye) 創新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產(chan) 業(ye) 協同、人員往來,需要交通支撐。京津冀區域高鐵總裏程達到2576公裏,“軌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主要城市之間實現1小時通達;環京通勤定製快巴客運總量超100萬(wan) 人次,同城化效應顯現。
在協同創新中激發動力源
十年來,京津冀攜手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ti) ,共建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並設立天津、通州、燕郊等分中心,加快創新成果孵化轉化。
近日,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發布了《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2023》,2013年至2022年,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從(cong) 100增長到297.6,年均增速為(wei) 12.9%,而且京冀、津冀間創新指數的相對差距縮小。
不久前,一款用於(yu) 清潔太陽能光伏板的新材料產(chan) 品在天津濱海—中關(guan) 村科技園發布。唱好京津“雙城記”,強化“北京研發、天津轉化”理念,讓昔日渤海之濱小漁村變身科技園。這裏利用北京中關(guan) 村和天津濱海新區創新政策疊加優(you) 勢,累計注冊(ce) 企業(ye) 約5000家,專(zhuan) 利量已超2000件。
十年來,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超2800億(yi) 元,中關(guan) 村企業(ye) 在津冀兩(liang) 地累計設立分支機構超過1萬(wan) 家。
在位於(yu) 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區的河北京車智能製造基地,來自北京的設計圖紙,不斷變為(wei) 一列列嶄新的地鐵列車並下線投用。滿城區以河北京車項目為(wei) 中心,瞄準110多家京車上下遊配套企業(ye) 形成的產(chan) 業(ye) 鏈,規劃建設了20.18平方公裏的軌道交通產(chan) 業(ye) 園。
2023年11月,京津冀三地人大常委會(hui) 審議通過了《關(guan) 於(yu) 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ti) 建設的決(jue) 定》,提出建立健全區域創新體(ti) 係,協力打造我國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
產(chan) 業(ye) 和項目疏解關(guan) 鍵要解決(jue) 好人的問題。京津冀加快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讓人們(men) 發自內(nei) 心地產(chan) 生認同感。
“以前最頭疼的就是出差看病,京津冀距離不遠,但換一個(ge) 城市就需要重新備案一次,手續非常麻煩。”天津一家企業(ye) 的采購員張先生說,現在三地間往返工作,看病取藥方便很多。
2023年,京津冀取消異地就醫備案,4900餘(yu) 家定點醫療機構實現跨省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7000餘(yu) 家定點醫療機構實現跨省異地就醫普通門診費用直接結算。
十年來,200多所京津中小學幼兒(er) 園與(yu) 河北200多所學校開展跨區域合作辦學,累計成立15個(ge) 跨區域職教聯盟、22個(ge) 高校發展聯盟……
地相接、水相連、人相親(qin) ,京津冀將不斷攜手書(shu) 寫(xie) 新的時代答卷。
文字記者:李鳳雙、張濤、郭宇靖、毛振華、任麗(li) 穎、嶽文婷、劉桃熊、王井懷、張驍、俠(xia) 克、白佳麗(li) 、黃江林
視頻記者:張碩、嶽文婷、楊子春、謝晗
海報設計:薑子涵
編輯:朱舜、陳敬瑜、辛悅衛、劉夢琪、王浩程、薑子煒、程昊、胡碧霞
統籌:曹江濤、王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