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老《茶館》新課題:續茶之難,難在哪兒?

發布時間:2024-02-26 15:25: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春節後上演《茶館》是北京人藝的老傳(chuan) 統。值紀念老舍125周年誕辰之際,正月十三,北京人藝的“鎮院之寶”再登舞台,龍年首演後,《茶館》演出總場次達到735場,火爆的票房再次印證著“經典”常新的活力。

  老裕泰在北京人藝的舞台上已經“開”了60多年。在進入新時代的今天,如何在秉承前輩藝術家集體(ti) 智慧的基礎上,讓這部經典話劇既能保持傳(chuan) 統,又有新的味道,已經成為(wei) 北京人藝新的課題。

  生活裏,茶水越續越淡,但是舞台上,《茶館》裏的“茶”卻要越續越濃,北京人藝的“續茶”之路,走得難,卻也堅定。

  時間之難

  如何展示未曾經曆的

  《茶館》以老裕泰茶館為(wei) 背景,用三幕演出跨越近半個(ge) 世紀,以諸多小人物的命運悲歡,講述了時代變革。老舍先生曾說,“茶館是一個(ge) 三教九流會(hui) 麵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物。一個(ge) 大茶館就是一個(ge) 小社會(hui) 。”老舍先生“以小見大”,通過一個(ge) 茶館的故事展現了舊中國的沒落和百姓的境遇,其中既有舊中國的曆史與(yu) 時局,也有老北京的風土與(yu) 民情。

  這原本就是對戲劇藝術家們(men) 的一次挑戰。經過六十多年的打磨,這種挑戰性不僅(jin) 沒有削弱,反而變得更難。此次複排的藝術指導,劇中秦二爺飾演者楊立新說,1958年,這出戲創排時的藝術家們(men) 都經曆過民國時代,對舊社會(hui) 的生活有親(qin) 身感觸,而現在距離那個(ge) 時代已經遙遠了,演員們(men) 不可能像老藝術家們(men) 那樣具有直接的源於(yu) 生活的認識。

  “演員是感性的,越是自己經曆過的,越好體(ti) 會(hui) ,越好進行表演創作。如果隻是看文字憑借想象,表演還是會(hui) 有距離感。但是現在觀眾(zhong) 對演員創作要求很高,希望看到原汁原味的老北京。作為(wei) 生活在當下的演員,我們(men) 的表演如何能夠與(yu) 觀眾(zhong) 的曆史回憶和想象產(chan) 生共鳴,是一個(ge) 非常大的考驗——戲越精彩越難演。我們(men) 的目標就是帶著大家持續打磨,紮實地生活在舞台上。”楊立新說。

  創新之難

  在前人的基礎上,是否敢於(yu) 否定自己

  中國劇協主席,飾演常四爺的濮存昕這樣形容一年一度的《茶館》,“經典作品常演常新,觀眾(zhong) 也是新的,每一次像爬山一樣,往頂峰爬,再回到原點,我們(men) 都是從(cong) 世俗生活中走到後台,每一場都要從(cong) 自己的生活盡快進入戲劇的生活,進入作品。”在他看來,這是每輪演出都要麵對的課題,首先要進入這道門。

  20多年的演出,在濮存昕看來,如今和2000年自己剛演《茶館》時完全不一樣,“那時很青澀,我誠懇地向黃宗江先生征求意見,他堅決(jue) 不發表評論,隻是說‘不容易’。我知道他有惆悵,是對老前輩演的《茶館》的留戀,他們(men) 深深地迷戀於(yu) 前輩演出的景象中,一下子變成這些後生們(men) ,包括新的舞台設計,他們(men) 不接受。”

  在濮存昕看來,當時《茶館》的導演林兆華是一位為(wei) 藝術可以“否定”自己的藝術家。作為(wei) 已經成名的話劇導演,林兆華在2005年複排《茶館》時,恢複了焦菊隱的版本。但這不是對創新的放棄,也不是對現實的低頭。實際上,在當時的排練中,林兆華將他對作品的認識與(yu) 解讀潛移默化地注入演員的表演中,幫助演員在表演上有了新的提升。提到當時的創作情景,濮存昕對林兆華充滿了敬意。

  濮存昕說:“大家是懷著真誠去傳(chuan) 承前輩創作的藝術水準,經過多年努力,我們(men) 有了一些進步,但直到今天也依然在尋找前輩演員曾經達到的水準和風采。我們(men) 一直在攀爬那座高峰,即使現在《茶館》裏很多角色已經由年輕演員接替,但對於(yu) 我們(men) 來說,依然要求自己盡可能去接近高峰,接近前輩們(men) 的背影。”

  挖掘之難

  太多的細節,從(cong) 曆史到原作

  再演王掌櫃,已經演了三百多場的梁冠華仍然覺得有無限可挖掘的東(dong) 西,“演《茶館》還是有壓力的。”於(yu) 是他早早就開始了準備。如果說這一次演出有什麽(me) 特別的意義(yi) ,那就是,“演好每一場戲,就是對老舍先生最好的紀念。”

  “觀眾(zhong) 會(hui) 在戲劇舞台的畫框中像翻閱一本書(shu) 似的看它曾經的麵貌和我們(men) 這個(ge) 民族曾經的曆史細節,以及角色處境命運的艱難,我們(men) 隻有竭盡所能有品質地完成好這部戲。”濮存昕說,“我們(men) 有一個(ge) 願望,就是盡最大可能把我們(men) 能夠攀登到的高度呈現給觀眾(zhong) 。”

  換代之難

  接班不達標,《茶館》或停一兩(liang) 年

  雖然已經成為(wei) 北京人藝的院長,但是馮(feng) 遠征依然格外珍惜鬆二爺這個(ge) 角色。當年,由於(yu) 自己跟黃宗洛飾演的鬆二爺外形相去甚遠,對角色比較有“抵觸”,但20多年演下來,他不僅(jin) 讓人們(men) 接受了新的鬆二爺,也對鬆二爺這個(ge) 角色有了感情。無形之中,他以自己的方式實現了對前輩藝術家的傳(chuan) 承。

  “今年一些年輕演員進入劇組飾演龍套角色,也是一種傳(chuan) 承,讓他們(men) 感受《茶館》劇組的氛圍,更為(wei) 日後的接班作鋪墊。”馮(feng) 遠征說。

  麵臨(lin) 新老交替的《茶館》,何時接班,如何完成?“馮(feng) 遠征”們(men) 這兩(liang) 年一直在思考著。馮(feng) 遠征提到了“換代是否絲(si) 滑”的問題,所謂“是否絲(si) 滑”也就是後續演員能否符合原著要求,能否頂得上接演的角色,能否得到業(ye) 內(nei) 業(ye) 外的認可。“如果說換代不那麽(me) 絲(si) 滑,很可能中間會(hui) 停個(ge) 一年兩(liang) 年。”馮(feng) 遠征說。

  在馮(feng) 遠征看來,《茶館》的經典性既有劇本的經典,也有老藝術家表演的經典,“我們(men) 這一代到今天也成了傳(chuan) 承這部經典的中間力量,而觀眾(zhong) 喜歡的正是演員對角色的闡釋。每年演出都不一樣,都會(hui) 有新的認知、新的進步,人物的酸甜苦辣表達也會(hui) 更加清晰。”

  文/本報記者 郭佳 統籌/滿羿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