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郭沫若之女追憶父親:有筆的時候提筆,有槍的時候提槍

發布時間:2024-02-26 15:4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2月23日電 題:郭沫若之女追憶父親(qin) :有筆的時候提筆,有槍的時候提槍

  中新網記者 程宇

  “這張照片是北伐的時候在韶關(guan) 火車站留下來的,郭沫若穿著軍(jun) 裝挺帥氣的一個(ge) 形象。”近日,郭沫若之女郭庶英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zhuan) 訪時,展示了一張父親(qin) 在北伐戰爭(zheng) 期間的珍貴照片。她告訴記者,自己的父親(qin) 不僅(jin) 是一個(ge) 文化人,也是一個(ge) 軍(jun) 人、一個(ge) 革命者。

  1926年7月9日,以黃埔軍(jun) 校師生為(wei) 主力的國民革命軍(jun) 在廣州誓師,北伐戰爭(zheng) 正式開始。行軍(jun) 隊伍中,有這樣一個(ge) 身影,一副眼鏡,一身戎裝。他就是從(cong) 日本學成歸國,當時已在文壇頗有建樹的郭沫若。

  “郭沫若這個(ge) 人的思想跟社會(hui) 潮流非常靠近。”郭庶英說,父親(qin) 於(yu) 1924年翻譯了日本經濟學家河上肇所著的《社會(hui) 組織與(yu) 社會(hui) 革命》,在此過程中對馬列主義(yi) 的思想有了更直接的接觸與(yu) 了解。1926年郭沫若在廣州結識了毛澤東(dong) 和周恩來,還曾到農(nong) 民運動講習(xi) 所講過課。“革命軍(jun) 事活動需要了,他就貢獻他的力量,站到隊伍的前頭,他是為(wei) 了民族為(wei) 了國家為(wei) 了社會(hui) ,參加了北伐。”

  一介書(shu) 生,投筆從(cong) 戎。行軍(jun) 途中,郭沫若與(yu) 曾任黃埔軍(jun) 校教育長、時任國民革命軍(jun) 總政治部主任的鄧演達配合默契。負責宣傳(chuan) 工作的他總能鼓舞戰士們(men) 的士氣,屢獲提拔。北伐軍(jun) 一路勢如破竹,在攻克武漢後,國共兩(liang) 黨(dang) 決(jue) 定在武漢建立黃埔軍(jun) 校武漢分校。兼任分校校長的鄧演達特聘他的親(qin) 密“軍(jun) 師”郭沫若,擔任軍(jun) 校政治教官。

  “他跟鄧演達的關(guan) 係也很密切,政治上的觀點傾(qing) 向性也是一致的,他也提倡政治宣傳(chuan) 教育”。郭庶英說,從(cong) 前父親(qin) 經常用演講等方式鼓舞士兵,希望年輕的黃埔戰士們(men) 能在武裝鬥爭(zheng) 中、在時代的發展中起到強有力的作用。

  革命形勢不斷發展,在得知蔣介石殘殺共產(chan) 黨(dang) 員和革命民眾(zhong) 的事實真相後,郭沫若不顧蔣介石的拉攏,化名“高浩然”秘密離去。1927年4月初,一篇名為(wei) 《請看今日之蔣介石》的討蔣檄文赫然見報,引起了巨大反響。

  “總司令部就是反革命的大本營,就是慘殺民眾(zhong) 的大屠場”,郭庶英複誦著檄文的句子,她說,在那種強勢的反動勢力統治的社會(hui) 背景下,有文筆如此犀利的文章,在社會(hui) 上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所以蔣介石很憤怒,當時點了姓名要判決(jue) 的共產(chan) 黨(dang) 人隻有三個(ge) ,一個(ge) 毛澤東(dong) ,一個(ge) 周恩來,還有一個(ge) 就是郭沫若。”

  就在文章落筆十幾天後,蔣介石發動了震驚中外的“四—二”反革命政變。郭沫若隨即參加南昌起義(yi) ,並在南下撤退時,加入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他早就看到了中國需要共產(chan) 黨(dang) 。那是在革命低潮的時候,他還能熱情地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我覺得他很堅定。”

  1937年,抗日戰爭(zheng) 爆發。在日本流亡十年的郭沫若回到祖國,投身抗日救亡運動。此時正值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他以無黨(dang) 派人士身份出現,出任國民政府軍(jun) 事委員會(hui) 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受時任政治部副部長周恩來直接領導。

  “他那時候是中將軍(jun) 銜,在負責社會(hui) 的抗日宣傳(chuan) 。”郭庶英說,父親(qin) 那時候十分活躍,他的演講能力很強,聲音很洪亮,能夠傳(chuan) 到很遠的群眾(zhong) 隊伍裏頭去。“包括號召很多群眾(zhong) 募捐,他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外侮當前,戰事正酣。國民黨(dang) 頑固派卻在1941年一手炮製皖南事變,致數千名新四軍(jun) 戰士壯烈犧牲。在而後一年半的時間裏,郭沫若連續創作了《屈原》等六部曆史劇,直指時代痛點。曆史劇在重慶公演,許多人扛著鋪蓋卷,睡到街上排隊買(mai) 票來看,十分轟動。“《屈原》之《雷電頌》中這樣寫(xie) 道‘電,你這天上的劍,要把黑暗勢力劈開!劈開!劈開!’”郭庶英說,這就是在借屈原的嘴說出對當時黑暗社會(hui) 的一種不滿,調動大家的情緒,起到古為(wei) 今用的作用。

  在抗日戰爭(zheng) 與(yu) 解放戰爭(zheng) 時期,郭沫若以筆代槍,留下了許多經典作品。新中國成立後,郭沫若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世界和平理事會(hui) 副主席……在參加大量國務活動的同時,也繼續文藝創作。1963年,郭沫若遷入北京前海西街的一座雅致院落。

  “百花齊放百鳥鳴,貴在推陳善出新。看罷牡丹看秋菊,四時佳氣永如春。”在郭沫若故居前,印刻著他所作的這樣一首詩。郭庶英說,父親(qin) 喜歡植物,居住的院子裏還種了一些芍藥和黃花。“他可以算是一個(ge) 百科全書(shu) 式的人物,我就記得我們(men) 給他提一個(ge) 問題,他引經據典,從(cong) 這屋跑到那屋,找這個(ge) 書(shu) 找那個(ge) 書(shu) ,給你講得清清楚楚。”

  郭沫若一生留下千餘(yu) 萬(wan) 字的著作,在詩歌、書(shu) 法、劇作、翻譯等眾(zhong) 多領域成就斐然。在任何一個(ge) 曆史時期,他都不囿於(yu) 書(shu) 齋,身上總昂揚著革命精神與(yu) 鬥誌。

  “‘時代之子’我覺得很貼切他,從(cong) 加入黃埔軍(jun) 校,參加北伐,到後來參加八一南昌起義(yi) ,在革命的車輪中,他總是激情地組織年輕人,在前沿發揮作用。”郭庶英說,這與(yu) 他為(wei) 國為(wei) 民的基本世界觀,是契合的。“他說過這樣的話‘有筆的時候提筆,有槍的時候提槍,這是最有趣的生活’。”(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