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帶來這幾條深刻啟示
整整十年前,2014年2月26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hui) 並發表重要講話,全麵深刻闡述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意義(yi) 、推進思路和重點任務。一個(ge) 重大的國家戰略,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一場億(yi) 萬(wan) 人參與(yu) 的偉(wei) 大實踐,就此開啟,十年不輟,篤行向前、向深、向未來。
變化是驚人的——臃腫的城市在科學瘦身,嶄新的城市正拔地而起,跳出了“一畝(mu) 三分地”後發展局麵豁然開朗,路聯通、“鏈”聯通、政策聯通、生活聯通,藍天綠水常在,協同機製成型,人人有感有得。
千年大計,百年機遇,十年探索,創造出顯著成效,也積累了寶貴經驗。這十年巨變,不止造福了京津冀,也為(wei) 全國大江南北的人們(men) ,深刻把握區域協調發展的內(nei) 在規律,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京津冀協同發展,由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親(qin) 自謀劃、親(qin) 自部署、親(qin) 自推動。新發展理念在十年實踐中一貫到底。從(cong) 中央各部門到京津冀三地,大家心懷“國之大者”,形成了堅決(jue) 把協同發展辦成、辦好的共識與(yu) 合力。發展,一切為(wei) 了人,關(guan) 鍵也在人。思想認識、理念觀念一致了,步調才能一致,腳下才有力量。
曾經,北京的“大城市病”,京津冀發展的不均衡不協調,彼此的隔閡與(yu) 分割,都明擺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直接奔著問題去。在找準問題、確立目標、提出任務的過程中,協同發展的規劃政策體(ti) 係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wei) 指導實踐的具體(ti) 的“綱”。京津冀十年,有板有眼,綱舉(ju) 目張。
京津冀協同發展,千頭萬(wan) 緒。既需統籌兼顧,又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麵,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京津冀這十年,始終牢牢牽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ge) “牛鼻子”,堅定推動北京“新兩(liang) 翼”建設,緊扣交通、生態、產(chan) 業(ye) 、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在堅持係統觀念上,在以重點突破帶動全局上,京津冀有心得。
經十年努力,北京已成為(wei) 全國第一個(ge) 減量發展的超大城市,核心區人口、建築、商業(ye) 、旅遊“四個(ge) 密度”穩步下降。一個(ge) “減”字談何容易。凡經曆了“減”的磨礪,對“舍與(yu) 得”的辯證法一定體(ti) 會(hui) 更深。京津冀協同發展,在創造新動能上不遺餘(yu) 力。關(guan) 鍵在於(yu) ,這個(ge) “力”越來越是三地合力、央地合力。
戰略性工作,都有較長周期。京津冀這十年,既立足長遠,也篤行不怠,帶著十足的緊迫感,從(cong) 眼前做起。萬(wan) 千事情,一件件做,釘子一個(ge) 個(ge) 釘,“硬骨頭”一個(ge) 個(ge) 啃。十年不易,日積月累而成。
既有高質量發展目標的提出與(yu) 達成,也有改革創新的突破與(yu) 攻堅。京津冀三地,鄰居間不僅(jin) “相互走動”,更是“命運與(yu) 共”,彼此之間的生產(chan) 關(guan) 係,逐漸打破藩籬,建立起豐(feng) 富有序的機製紐帶。京津冀十年的協同發展答卷裏,改革含量很高。
到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線走走,能鮮明感受到一股股生動、創造、變革之“氣”。雄安起步時,地麵上一時動靜不大,先全力打基礎。這是沉得住氣。幹一件大事,要提得起氣,能凝聚力量,迸發力量;也要沉得住氣,保持曆史耐心、戰略定力,循序漸進,久久為(wei) 功。
京津冀,一億(yi) 人口,十萬(wan) 億(yi) 經濟總量。十年來,頂層設計之下,基層探索非常活躍。各行各業(ye) 、各城各鄉(xiang) ,不是協同發展的看客,而是身在其中的主角。有了人民群眾(zhong) 的廣泛參與(yu) 、積極探索,宏偉(wei) 藍圖才能步步成真。發展成果,最終體(ti) 現到增進人民福祉、促進共同富裕上。這項偉(wei) 大而貼近的實踐,才有不竭動力。
去年在南昌、上海,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先後對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作再部署時,都反複強調了“協同”的要求。京津冀協同發展,在協同最難處,創造了協同發展的典範。京津冀與(yu) 長三角、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黃河流域等,各有其重、各有其特、各有其難,也各有其經驗、其神采。盡可相互學習(xi) ,彼此借鑒。
十年路途,艱巨又匆匆。一路探索,並非一帆風順;觀念變化,並不簡單輕鬆。麵對實打實、沉甸甸的收獲,對標“努力使京津冀成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範區”的更高要求,今天的我們(men) ,深知方向篤定、前路仍長。
十年的豐(feng) 厚答卷,翻到下一頁,新征程上的新考題正撲麵而來。
(文 │總台特約評論員 楊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