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當一群社會保障專業的大學生開始做調研

發布時間:2024-02-28 16:36:00來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陳曉 劉胤衡 記者 黃衝(chong)

  2023年重陽節這天,一群小朋友在成都市錦城社區長者之家表演,台下的老人興(xing) 致勃勃地觀看著。“孩子們(men) 有的忘記了動作,有的跳錯了方向,看得老人們(men) 開懷大笑。”四川大學社會(hui) 保障專(zhuan) 業(ye) 研二學生文涵子對在社區調研時看到的這一幕難以忘懷,“一老一小相融而樂(le) ,如果不是走到基層社區,很難有真切的體(ti) 會(hui) ”。

  社會(hui) 保障關(guan) 係國計民生,與(yu) 人們(men) 養(yang) 老、醫療等民生福祉息息相關(guan) 。由中國社會(hui) 保障學會(hui) 組織的“全國大學生社會(hui) 保障優(you) 秀調查報告與(yu) 案例分析報告”征集活動,旨在鼓勵社會(hui) 保障專(zhuan) 業(ye) 在校大學生從(cong) 課堂走向社會(hui) ,關(guan) 注與(yu) 思考社會(hui) 保障領域實際問題,並提出對策建議。

  本屆征集活動收到了來自全國40多所高校共計200餘(yu) 份作品,學生們(men) 關(guan) 注的問題涉及養(yang) 老和服務、婚姻和生育等社會(hui) 保障製度方方麵麵。文涵子的《“一老一小”幸福之花何以綻放:成都市錦城社區老幼複合共融生態構建的邏輯理路與(yu) 協同治理機製》、內(nei) 蒙古大學社會(hui) 保障專(zhuan) 業(ye) 大三學生楊若雲(yun) 的《“強縣域,強基層”縣域醫共體(ti) 如何促進基層醫療提質增效——以多倫(lun) 縣總醫院為(wei) 例》位列其中。當一群社會(hui) 保障專(zhuan) 業(ye) 的學生開始做調研,他們(men) 有哪些新體(ti) 驗和真實感受?

  以問題為(wei) 導向是打開調研的正確方式

  受《醫療藍皮書(shu) :中國縣域醫共體(ti) 發展報告(2022)》的啟發,楊若雲(yun) 和團隊準備調研縣域醫共體(ti) 課題。

  一直以來,我國在醫療衛生服務方麵持續補短板、創機製、固基層,不斷擴大醫保覆蓋麵,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醫療保障網。但同時,我國醫療資源仍存在布局不合理、分布不均衡問題。“縣域醫共體(ti) 表明要在縣域基層地區的醫療衛生領域發力,解決(jue) 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共’字是橋梁與(yu) 紐帶,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串聯起來,共謀發展。”楊若雲(yun) 說,“我對縣域醫共體(ti) 非常感興(xing) 趣,更想做一些拓展延伸和深度學習(xi) ”。

  楊若雲(yun) 和團隊了解到內(nei) 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多倫(lun) 縣總醫院醫共體(ti) 建設實踐探索,萌生了深度訪談閆衛軍(jun) 院長的想法。 他們(men) 心裏直打鼓,身為(wei) 院長的他會(hui) 在百忙中抽時間和陌生的大學生交談嗎?“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我們(men) 必須勇敢邁出去,不然就是空中樓閣。”楊若雲(yun) 對團隊成員說。

  他們(men) 從(cong) 醫院官網查詢到電話,經過多次努力,聯絡上閆院長進行了1個(ge) 多小時的訪談。“閆院長非常熱心,有耐心,給了我們(men) 莫大支持。做調研就要以問題為(wei) 導向,勇於(yu) 嚐試,會(hui) 讓很多不可能成為(wei) 可能。”楊若雲(yun) 說。

  在對成都市錦城社區老幼複合共融生態構建調研前,文涵子和團隊成員認為(wei) ,孩子父母可能不太希望讓小孩和社區的老人接觸。

  經過調研,她發現很多年輕父母對於(yu) 老人和孩子的互動大多都持積極態度。家長們(men) 認為(wei) ,這可以增強孩子們(men) 的適應能力和理解能力,希望他們(men) 從(cong) 小能夠學會(hui) 尊重老人。

  “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沒有正確的調研更沒有發言權。”初步調研情況和團隊的調研預期不一樣甚至有衝(chong) 突,文涵子和團隊成員重新調整調研問題,力求進行高質量調研。

  “一點一點堅持下來的感覺真好”

  “如果把社會(hui) 看做一個(ge) 大家庭,老人和小孩在身心防護、及對環境的需求上有很多相似性,所以‘一老一小’問題可以統籌解決(jue) 。”文涵子認為(wei) ,“國家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這表明,一方麵老年人的照料和情感需求在增加,另一方麵要關(guan) 注到老年人的長壽紅利,即老年人為(wei) 社會(hui) 創造的價(jia) 值。”

  調研團隊聚焦擁有4萬(wan) 多居民的成都錦城社區,探究老幼複合共融生態構建邏輯理路與(yu) 治理協調機製。“老年人和小孩既可以是老幼共榮的供方,也可以是有效需方,理論上可以有效達成老幼共榮的願景。”

  年輕父母要上班,0-3歲孩子誰來帶?父母漸老,日常起居誰來幫?居家養(yang) 老是基礎,社區養(yang) 老是依托。確定了調研方向後,文涵子和團隊成員開始為(wei) 期1個(ge) 月的實地調研。

  調研一般在周末進行。“我們(men) 9點到達社區,一直到下午4點鍾左右回學校。”文涵子將5個(ge) 人的團隊分成不同小組,針對錦城社區兩(liang) 委、錦城綜合體(ti) 負責人、老年居民、社區兒(er) 童及其父母等展開訪談。

  撰寫(xie) 調研報告是團隊成員認為(wei) “最難的部分”,僅(jin) 案例部分就有兩(liang) 萬(wan) 多字,“最怕提出來的問題、建議不具備專(zhuan) 業(ye) 性,壓力很大。”文涵子和團隊成員時常見到學校淩晨兩(liang) 三點的樣子,他們(men) 經常坐在學校咖啡館裏熬夜討論。“最為(wei) 關(guan) 鍵的是如何把調研內(nei) 容串起來、構思出報告的清晰脈絡。”她用“頭腦風暴”來形容那段時光。直到調研報告提交截止時間最後幾分鍾,文涵子還在修改完善。

  讓他們(men) 感到慶幸的是“大家都堅持下來了”,調研結果得到了指導老師以及中國社會(hui) 保障學會(hui) 多名專(zhuan) 家的認可。“一點一點堅持下來的感覺真好。”楊若雲(yun) 說。

  在調研中實現自我突破和成長

  文涵子和團隊的調研報告獲得第二屆“全國大學生社會(hui) 保障優(you) 秀調查報告與(yu) 案例分析報告”優(you) 秀成果獎,令她感到收獲良多,“更加相信團隊協作的力量”。

  “分配任務時,大家思考的是自己適合寫(xie) 哪一部分,能把哪一部分完成得更好,而不是挑最簡單最容易的來做。”文涵子感慨道。

  通過調研,楊若雲(yun) 感到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變得“立體(ti) ”起來。“我們(men) 在教室上醫療保險專(zhuan) 題課、閱讀相關(guan) 書(shu) 籍,這更像是平麵知識的學習(xi) 。通過理論結合實踐,我們(men) 弄清楚了製度運行、部門之間的配合和可操作性,讓知識走下紙麵,更接地氣、更鮮活了。”

  更可喜的是,文涵子和團隊成員在調研中實現了自我突破和成長。“調研要和人打交道,團隊中有人性格比較內(nei) 向,很少主動與(yu) 陌生人講話。通過一次次嚐試,他們(men) 克服‘社恐’心理,順利地完成訪談任務,人也變得更加開朗、積極主動了。”

  四川大學勞動與(yu) 社會(hui) 保障係蒲曉紅教授點評認為(wei) ,這些調研課題針對養(yang) 老和服務、婚姻和生育等民生問題,抓得很好很準,研究思路清晰,能夠通過研究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jue) 問題,並提出對策,符合公共管理或者社會(hui) 保障的學科要求。

  楊若雲(yun) 和文涵子希望此次調研能夠為(wei) 推動解決(jue) 社會(hui) 保障中的“痛點、難點”給出新時代的青年方案,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像一老一小的問題,我們(men) 年輕人都會(hui) 遇到,我們(men) 未來也要考慮生孩子、孩子交給誰來帶、誰來給我們(men) 養(yang) 老等問題,這很切實。”文涵子說。

  “做調研時,能夠感受每個(ge) 人都不是一個(ge) 單獨的個(ge) 體(ti) ,有政府有社區,從(cong) 政策到操作層麵都在考慮人們(men) 的切實需求。這種人人為(wei) 我、我為(wei) 人人的做法,能夠形成解決(jue) 社會(hui) 保障問題的合力。”這次社會(hui) 調研,讓楊若雲(yun) 感到“上癮”,也讓她意識到很多不足,如前期的調研還不夠深入、相關(guan) 文獻閱讀不夠多、知識儲(chu) 備依然有欠缺。“我們(men) 在這次實踐中獲得的經驗與(yu) 積累,會(hui) 在下次調研時加以完善、提升。”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