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數字技術為戲曲插上煥新之翼

發布時間:2024-02-28 16:5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韓業(ye) 庭

  日前,一場主題為(wei) “當科技遇見戲曲之美”的直播活動,吸引了超700萬(wan) 人在線觀看。這場直播的最大看點是,借助人工智能、6DoF等數字技術,讓近50部經典劇目以全新樣貌跟觀眾(zhong) 見麵,觀眾(zhong) 可以零距離體(ti) 驗戲曲的“唱念做打”。

  這場由文化和旅遊部藝術發展中心和騰訊發起的直播活動,拉開了“中國戲曲文化數字煥新行動”的序幕,讓人看到數字技術賦能戲曲傳(chuan) 承傳(chuan) 播的巨大潛力。

  人工智能修複戲曲影像,再現老藝術家們(men) 的風采

  直播呈現了一段近50部經典戲曲作品的高清影像合輯,包括《逍遙津》《九江口》《古城會(hui) 》《天仙配》等經典作品,涉及京劇、昆曲、越劇、川劇、豫劇、評劇、粵劇、黃梅戲、淮劇、秦腔等不同劇種。

  這些戲曲作品的影像,多拍攝於(yu) 20世紀四五十年代。由於(yu) 放置時間太久,很多作品存在殘缺、抖動、劃痕、閃爍、噪點、模糊等各種問題,有些膠片和磁帶甚至一碰就斷。要重現膠片上的戲曲影像,須對膠片進行修複。

  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極大地提升修複效率。一位修複師介紹,人工修複流程繁雜瑣碎,一位經驗豐(feng) 富的修複師需要幾個(ge) 月,才能修複完成一部戲曲片。人工智能擁有深度學習(xi) 能力,隨著“修複經驗”的增加,麵對影像的各種問題,能夠從(cong) “修複記憶”中,快速找到最優(you) 修複方案。

  人工智能修複技術,不僅(jin) 能填補殘缺,還注重影像的細節和質感,能讓影像呈現更加細膩鮮活。比如,戲曲片《天仙配》拍攝於(yu) 20世紀50年代,如今不僅(jin) 畫麵模糊,一些人物麵部還被噪點遮擋。在修複中,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不僅(jin) 重現了人物麵部的輪廓,還通過模擬仿真技術生成人物麵部的細節,甚至每一根頭發絲(si) 和睫毛都可以被完美呈現出來。

  “今天很多人並未見過梅蘭(lan) 芳等戲曲名角兒(er) ,通過修複後的高清戲曲作品,我們(men) 不僅(jin) 可以看到名角兒(er) 真容,更重要的是可以欣賞他們(men) 原汁原味的表演技藝。”昆山當代昆劇院演員林雨佳說。

  這次直播播放的近50部劇目是“中國戲曲文化數字煥新行動”利用人工智能修複技術修複的首批作品。“我們(men) 的理念是修舊如舊,不僅(jin) 做提升清晰度等增強處理,還希望最大程度還原被修複作品的年代感,例如色調、音質等,盡量保留過去年代的特色。”參與(yu) 修複工作的騰訊多媒體(ti) 實驗室擴展媒體(ti) 中心負責人許曉中這樣說。

  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修複戲曲影像,被業(ye) 界專(zhuan) 家視為(wei) 戲曲文化傳(chuan) 承的創新舉(ju) 措。國家京劇院創作和研究中心主任彭維認為(wei) ,修複後呈現在觀眾(zhong) 麵前的戲曲作品,既保留了傳(chuan) 統戲曲的魅力,又增添了視覺衝(chong) 擊力,全麵提升了戲曲的藝術價(jia) 值和社會(hui) 價(jia) 值。

  “這次修複戲曲影像,既是一次技術實驗,也是一次藝術實驗。”騰訊可持續社會(hui) 價(jia) 值事業(ye) 部數字文化實驗室負責人舒展說,希望通過首批作品的修複,既進行技術的沉澱,又促進相應修複標準的製定。

  數字化的雕刻式記錄,為(wei) 戲曲研究、教學、學習(xi) 提供新手段

  鏡頭緩緩推進,聚焦在舞者身上。視頻中的“梅妃”身穿淡粉色長袖舞衣,長裙曳地,縱身飛舞,猶如驚飛的鴻雁,這是《梅妃》選段中最經典的舞蹈——驚鴻舞。

  直播運用6DoF技術將驚鴻舞解構,高清展現了演員手腕轉動、眼波流轉等十分微小的動作和神態。觀眾(zhong) 可以在畫麵中“自由行走”,選擇不同的視角進行觀看,還可以任意放大縮小舞者的表情動作。

  6DoF技術的意義(yi) ,不僅(jin) 在於(yu) 讓直播內(nei) 容立體(ti) 豐(feng) 富、增強觀看的沉浸感,更在於(yu) 為(wei) 戲曲研究、教學、學習(xi) 提供了新的手段。

  程式是戲曲藝術的主要特征,唱、念、做、打,皆有程式。傳(chuan) 統戲曲要求演員在舞台上的一舉(ju) 一動都要程式化,每個(ge) 程式動作都有一定的內(nei) 容和技術要求,如“起霸”表示大將出場,“走邊”表示夜間疾行。戲曲學習(xi) 之難,難在學習(xi) 戲曲程式,因為(wei) 所有程式都要一個(ge) 動作一個(ge) 動作地“摳”。

  6DoF技術能夠360度逐幀高清拍攝記錄下戲曲演員的每個(ge) 動作細節、細微表情,還可以反複放大觀看。“這種數字化的雕刻式記錄,讓戲曲表演的一招一式都一目了然,為(wei) 戲曲學習(xi) 者提供了標準範式。通過反複放大觀看相關(guan) 程式動作,戲迷們(men) 不用拜師,完全可以自學戲曲。”北京京劇院梅蘭(lan) 芳京劇團演員王夢婷說。

  新技術帶來的拍攝記錄和呈現方式的改變,對於(yu) 戲曲的傳(chuan) 承和研究同樣具有不一樣的意義(yi) 。比如,戲曲武戲中很多彌足珍貴的獨門絕藝,因技藝動作的傳(chuan) 承繁難、嚴(yan) 苛而導致鮮見舞台、幾近失傳(chuan) 。利用6DoF技術對武戲演員的表演進行360度逐幀高清拍攝記錄,然後在放大觀看時,對相關(guan) 技藝動作進行分解,就能總結出動作的要領。舒展說,根據這些可以製作戲曲教學課件,大大提升戲曲教學效果。

  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中國戲曲學會(hui) 會(hui) 長王馗看來,戲曲影像資料是記錄、傳(chuan) 承、保護、研究戲曲藝術的重要基礎,當年“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沒留下影像資料,導致後來的荀派研究缺少了最重要的原始素材。今天全國有成百上千的劇團,每個(ge) 劇團至少有幾百部戲,如果能夠利用像6DoF一樣的技術手段,將所有劇團的作品都進行全景式記錄,那將是一筆極其寶貴的財富。

  創造戲曲傳(chuan) 承新生態,探索戲曲文化新模式

  利用人工智能影像修複、沉浸式媒體(ti) 、6DoF、點雲(yun) 建模等技術,可以讓經典戲曲影像煥然一新,讓戲曲程式動作更立體(ti) ,讓戲曲傳(chuan) 播方式更多元,讓觀眾(zhong) 獲得更豐(feng) 富的沉浸式體(ti) 驗。

  “數字技術為(wei) 戲曲藝術帶來的遠不止上述這些。”王馗指出,如今數字藝術已經介入戲曲傳(chuan) 承傳(chuan) 播的各個(ge) 環節,正在幫戲曲創造新的生態和業(ye) 態。比如,利用網絡直播技術,戲曲直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抖音發布的戲曲直播數據顯示,2022年在該平台上開播的戲曲劇種達231種,戲曲直播超80萬(wan) 場,累計看播人次超25億(yi) ,場均觀眾(zhong) 3200人次,相當於(yu) 每次直播都是一場中型演出。戲曲直播既為(wei) 戲曲文化打開了更大傳(chuan) 播空間,也收獲了更多年輕觀眾(zhong) ,這說明新的戲曲生態正在“雲(yun) 端”形成。

  王馗認為(wei) ,戲曲不僅(jin) 要借助數字化技術提升傳(chuan) 播速度、擴大傳(chuan) 播範圍、留存舞台瞬間,更要把數字技術引入戲曲創作,豐(feng) 富戲曲表現形式,縮短戲曲藝術與(yu) 現代觀眾(zhong) 的距離。

  “從(cong) 創作層麵來說,在數字技術的助力下,可以利用燈光等幻化出許多傳(chuan) 統舞美技術無法呈現的場景,使現實環境和虛擬世界完美融合,為(wei) 戲曲表演創造出全新的舞台空間。”文化和旅遊部藝術發展中心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

  傳(chuan) 統文化要想獲得生命力,須回歸當下生活,滿足年輕人潮流化的審美需求。王馗認為(wei) ,借助數字技術讓戲曲煥新,不僅(jin) 要讓經典戲曲作品實現高清永久保存和便捷傳(chuan) 播,更要讓戲曲國潮化,讓戲曲在新的時代環境下煥發新光彩。

  此外,數字技術還能為(wei) 戲曲版權問題提供解決(jue) 方案。專(zhuan) 家指出,利用區塊鏈等技術,建立傳(chuan) 統戲曲數字資源庫,能夠為(wei) 戲曲版權保護、戲曲數字化存儲(chu) 提供有效支撐,為(wei) 戲曲的市場化運作、版權確認提供高效助力。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8日 13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